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5S管理对消化科手术优质护理服务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03在我院进行5S管理的60例消化科手术工作记录作为研究组,同期未进行5S管理的60例消化科手术工作记录作为对照组,对比其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术间、术后物品归位摆放程度,患者衣物及时归还率以及护士综合素质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准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化科手术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5S管理可提高护士的自主护理意识,降低消化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进行。

  • 标签: 5S管理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效果 手术室 消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手术运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成本和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手术治疗患者624例为对象,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n=312例,2020年5月-2021年5月末)和观察组(n=312例,2021年6月-2022年5月末)。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联合精细化管理,两组均完成3个月管理,比较两组管理质量、成本与运行效率、手术间利用倍数、合格率、非计划手术再返率和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管理3个月后管理方法、手术流程、无菌操作、管理效果、服务态度及手术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3个月后手术费用(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准时开台数及手术时间利用倍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3个月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医疗文书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手术再返率和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模式用于手术运行中,能提升管理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有助于提高手术间利用倍数和合格率,降低非计划手术再返率和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细化管理模式 手术室 成本 运行效率 手术间利用倍数 医疗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提高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麻醉苏醒护理,对比其疗效及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且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下腹部手术采用手术麻醉苏醒护理可明显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情况,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可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腹部手术 全麻苏醒期躁动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与分析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消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收治的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基于此观察组采取全程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应激反应较对照组显著较轻,且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较对照组18.0%显著较低,且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系统较为良好,消化功能恢复速度较快,P<0.05。而观察组满意度96.0%较对照组80.0%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即可显著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并能减少其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复速度,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全程无缝隙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联合胆道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肝包虫病患者,52例接受经腹腔下内囊摘除术,另外52例采用经腹腔联合胆道镜内囊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联合胆道手术患者胆漏检出率为80.8%,明显高于组的63.5%(P〈0.05);术中出血量为(33.2±20.8)ml,明显少于组的【(82.1±45.3)ml,p〈O.05】;胆漏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肠排气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6%、13.5%、(11.5±4.6)d、(1.8±0.7)d、(10.5±5.3)d,明显优于组的【34.6%、36.5%、(24.3±7.8)d、(3.3±0.6)d、(17.1±7.8)d,P〈O.05].结论腹腔联合胆道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与传统单纯应用腹腔手术比,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肝包虫病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 腹腔镜 胆道镜
  • 简介:目的经胃肠微创治疗存在出血穿孔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内治疗的应用,为提高内微创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寻找对策,为内治疗后的预防性治疗进行探索。方法经内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经内下双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快速修复溃疡面,内下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我院胃镜或肠进行内下治疗47例,其中胃镜下38例,肠下9例。十二指肠球部巨大穿透性溃疡19例,边缘整齐的胃良性溃疡5例,食管气管凑2例,广基胃肠息肉内下切除创面15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内下切除创面3例,EMR黏膜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3例,每两周复查一次内,测量创面直径。结果经内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治疗穿透性溃疡预防穿孔,修复比单纯内科治疗愈合迅速,创面对合整齐;能够修复已经穿孔的清洁的小食管气管瘘。与常规内检查和内下单纯切除法相比,对于较大和较深内创面,经内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出血穿孔几率显著减少,几乎为零。结论选择经内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新方法,使胃肠微创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

  • 标签: 内镜 生物蛋白胶 胃肠穿透性疾病
  • 简介:目的对照分析内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471例,其中内治疗365例,常规外科手术106例。采用EST、Pre—cut、EST后ENBD等方法,比较内治疗和常规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在适应症、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不同。结果365例胆总管结石内取石成功359例,成功率98.36%。EST后总的早期并发症为10.86%(39/359),原因主要为胆管炎,占61.54%(24/39),而EST后行ENBD者早期并发症仅为2.96%(8/270),EST无后期并发症。内取石平均住院时间仅为3d。开腹手术创伤大,可产生胆管狭窄、胆管炎、肝功损害等并发症,住院时间7~18d,平均12d,EST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结论EST对胆总管结石在住院时间、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手术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 手术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针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而言,对其全面探析了传统开腹手术以及腹腔手术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在此前提下运用综合对比得出上述两类治疗模式能够达到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凭借抽签法予以分组。研究治疗药物期间,对照组(50例):选择传统开腹手术施以子宫肌瘤的相应治疗;观察组(50例):运用腹腔手术予以治疗;最终就两组子宫肌瘤患者现有的各项指标施以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表现为子宫肌瘤症状的所有患者相比,观察组整体上表现为好转趋势(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模式的开腹手术相比,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如果能对其施以腹腔手术,那么有助于实现针对后续各类并发症的显著抑制,同时也突显了优良的临床疗效,且有益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传统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 临床疗效评价胃肠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纯硬外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与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例ASAⅠ~Ⅱ级子宫肌瘤病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Ⅱ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监测BP、HR、SpO2、ECG和手术牵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两组病人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腰硬联合麻醉组下降幅度明显,HR、SpO2、ECG没有明显改变,Ⅰ组部分病人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Ⅱ组病人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反应。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神经阻滞完善,肌松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阻滞平面 骶神经阻滞 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内清洗消毒管理现状。方法根据《内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设计调查表对国内19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1名内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内消毒监测管理制度比较齐全;所有内诊疗配有初洗设备,仍有58%的内使用槽式法洗消内,90%以上的内清洗消毒是独立的,80%以上设有专职洗消员、超声清洗机、防护用具及通风设施;90%以上的内使用多酶洗液并刷洗管一次以上;80%以上使用2%戊二醛消毒,清洗刷每洗一条内消毒一次并定期更换。结论所调查的三级甲等医院大部分消化内清洗消毒管理比较规范,内配置尚欠齐全。自《规范》实施以来,内清洗消毒管理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三级甲等医院仍有部分内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及培训力度。

  • 标签: 消化内镜 清洗消毒 管理现状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直肠癌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结果及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直径、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肠梗阻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残端缺血性改变例数和游离脾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直肠癌手术可完成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直肠癌手术同样的淋巴结清扫,不增加患者的远期复发率和转移率,可显著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残端缺血眭改变例数和游离脾曲,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保留左结肠动脉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 预后
  • 简介:鼻息肉是因鼻腔和鼻窦粘膜高度水肿、下垂形成的赘生物。病人因鼻腔内赘生物的长期存在,造成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障碍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hypoventilatian)。现对我院严重鼻息肉76例鼻内手术前后心电图P波变化报告如下。

  • 标签: 严重鼻息肉 鼻内镜 手术治疗 心电图 P波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三二囊管压迫、外科门奇静脉断流术及内下多环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三管压迫、外科门奇静脉断流术及内下多环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共55例,对这3种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并发症作比较。结果在止血成功率上套扎组、手术组明显优于三管压迫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套扎组明显少于三管压迫组、门奇静脉断流组。结论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优先选择内下套扎。

  • 标签: 治疗 三腔管 压迫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内镜下 门奇静脉断流术
  • 简介:急诊科经常会对一些已诊断明确需药物治疗或诊断尚不明确需进一步诊治的病人留诊观察、输液治疗。由于急诊科病人多,流动性大,护士少,工作涉及面广,急诊留观管理一直是急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急诊留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切实保护护患双方权益,急诊科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对留观输液病人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措施。3年来,我科对急诊留观实行病房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现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急诊留观室 病房化管理 护理质量 急诊科病人 护理服务质量 生活水平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舒适化诊疗服务也逐渐普及,其中无痛消化内对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作用更是日益突出。老年人群体因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往往使消化内检查过程的麻醉管理更为棘手。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老年人无痛消化内麻醉管理过程多方面事项包括评估、实施、药品对比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案进行归纳综述,为临床老年人无痛消化内麻醉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人 胃肠镜 麻醉管理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内与窄带内(NBI)、染色内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内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内、NBI组及染色内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与常规内相比,NBI组、染色内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内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内较常规白光内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内低。常规白光内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 标签: 异常隐窝灶 窄带内镜 染色内镜
  • 简介:患者女性,16岁,因纳差,乏力,恶心,厌油8天,尿黄5天,右膝及左踝关节肿痛3天,于1999年1月6日收住院。既往无肝炎及关节炎病史。查体:T36.2℃,P76次/分R19次/分BP13/9Kpa,发育营养良好,皮肤粘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正常,肝肋下1cm,质软,脾未触及,肝区轻度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右膝及左踝关节轻度肿胀,运动

  • 标签: 戊型肝炎 踝关节 膝关节腔积液 关节炎病 山东省德州市 肝功能
  • 简介:目的:对于消化内护理质量中应用追踪管理法的影响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首先,先选择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这一年期间,在我医院接受消化内手术的病人80位。再根据医院给予病人的不同的治疗方式,将这些病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常规治疗组,有40位病人。另一组是康复治疗组,也有40位病人。常规治疗组的40位病人接受普通的护理手段,康复治疗组的40位病人施行追踪管理法的护理管理方式。比较并观察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的病人各自应用不同护理方式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交接班,卫生质量水平,手术机械设备故障以及护患沟通等方面的事故发生状况,对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的病人在医学临床上的护理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组的护理人员发生事故的几率要小于常规治疗组,相关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康复治疗组的病人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常规治疗组的病人,相关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结论:在消化内护理质量中应用追踪管理法存在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医院相关护理工作的有序性,确保医疗工作的真实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 标签: 追踪管理法 消化内镜 护理质量
  •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和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的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的菌群和膜菌群的组成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的菌群和膜菌群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的各节段小肠,肠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梭菌,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13例标本的菌群和膜菌群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和黏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菌量多于肠。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仅在少数标本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菌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菌群较菌群占优势。

  • 标签: 小肠 肠杆菌科 集落计数 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