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手术的概念与实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外科领域,其体系必将进一步得到完善,麻醉也应有自己的概念。手术自然需要麻醉相配合,

  • 标签: 微创手术 麻醉 外科领域 微创概念
  • 简介:舌咽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症,其特征是第九颅神经感觉分布区突发性疼痛。在临床上,这种疼痛与三叉神经痛类似,但这种疼痛的发病率非常低。在罕见的情况下,舌咽神经痛可伴随有心律失常和心搏暂停。本章将回顾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并对目前推荐用于治疗这种少见的疼痛综合征的方法进行讨论。

  • 标签: 舌咽神经痛 微创介入治疗 疼痛综合征 临床特征 三叉神经痛 心律失常
  • 简介:为了促进中西医疼痛治疗技术交流、推广,提高疼痛工作者的临床水平,逐步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医疼痛系列技术研推工程”,疼痛学分会将于2011年4月在北京市举办疼痛疗法与药刀靶向治疗班。现将培训各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靶向治疗 微创疗法 疼痛 药刀 中华中医药学会 技术交流
  • 简介:1资料与方法选择30例ASAⅡ-Ⅲ级下肢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年龄65—98岁(80岁以上者17例),体重50—85kg。手术种类包括单侧下肢手术10例,泌尿外科手术10例,下肢普外手术8例,子宫手术2例。术前约70%患者伴有并存疾病,均经充分准备后器官代谢功能保持相对良好。术前常规施行腰椎正侧位X光片检查,判明穿刺的难易问题。

  • 标签: 老年患者 临床体会 微创腰麻 单侧下肢手术 高龄 择期手术患者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用於静复合全麻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75名择期脊柱手术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对照组)和瑞芬太尼R1组及R2组.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依托咪酯0.3mg/ks、维库溴铵0.1mg/kg和芬太尼2μg/kg,气管内快速插管.麻醉维持均吸入66%N2O—33%O2及0.6%-L2%异氟烷(0.5—1.2MAC),同时在丙泊酚2mg/(kg·h)泵注中,F组加用芬太尼1μg/(kg·h),R1组加用瑞芬太尼5μg/(kg·h),R2组加用瑞芬太尼10μg/(kg·h).分别观察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内固定、减压、停静脉药泵注6个时点的血压、心率、MAC、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呼唤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潮气量、频率和呼气末CO2分压;拔管后即刻、15min、30min的意识状态(OAAS)和疼痛VAS评分;苏醒期间寒战、肌颤、恶心、呕吐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与芬太尼组比较,瑞芬太尼的起效、清除、呼吸和意识恢复的情况优於芬太尼组,镇痛效果不弱于芬太尼,安全性与芬太尼相似.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的作用效果也不同。结论:瑞芬太尼是一种适合用于持续输注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可用于脊柱手术的静复合全麻中。

  • 标签: 瑞芬太尼 芬太尼 静吸复合全麻
  • 简介:目的:经皮穿刺四联疗法与常规保守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50例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24例患者在DSA引导下病变椎间隙行四种疗法联合治疗作为实验组,其余26例行常规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的随访,比较VAS评分、主观满意度评分、优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恢复日常生活时间等。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恢复日常时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联疗法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保守治疗相比疼痛缓解程度更强,近期疗效更加确切,住院时间短,恢复日常生活快等优良。

  • 标签: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联微创疗法 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阐明胃内容物误后肺损伤的原因及其致病机理。方法:取大鼠18只,麻醉后行气管造口置管,接呼吸机行纯氧定压人工呼吸(最大吸气压PIP=2.0kPa)。1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盐酸组(H组)和胃蛋白酶组(P组)。H组大鼠经气管注入稀盐酸溶液(pH=1.5)4ml/kg;P组注入胃蛋白酶与稀盐酸液混合液(pH=1.5,胃蛋白酶0.5mg/m1)4ml/kg。观察4h。试管内实验:用气泡式表面张力计测定全天然肺表面活性剂(completenaturalsurfactant,CNS)中混入胃蛋白酶后对其动态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误后,P组PaO2显著下降,误60min以后显著低于H组,加用PEEP后PaO2回升的幅度很小。P组误后PaCO2迅速增加,并随时间延长继续上升,至90min后可达10kPa以上,显著高于H组。全天然肺表面活性剂(CNS)中加入胃蛋白酶溶液后,随温育时间的延长,最小表面张力增加(P<0.01),而加入纯盐酸时,最小表面张力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非常显著。结论:误胃蛋白酶可造成最重肺损伤,其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同等酸度的盐酸,其机理很可能与胃蛋白酶破坏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 标签: 胃蛋白酶 肺损伤 致病机理 气管造口置管 呼吸机 纯氧定压人工呼吸
  • 简介:目的:比较静复合全麻与静复合全麻结合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时的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用药量、液体用量及毕鼻咽温、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等情况。方法:选择49例择期胃切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静复合全麻组(G组),共25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静复合全麻结合硬膜外镇痛用药组(GE组),共24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手术进程按需静脉泵输异丙本分、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根据中心静脉压和出血情况调整流体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持MAP在70%-120%术前水平,按需调整麻醉深度或使用血管活性药。毕测量鼻咽温;记录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组内、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静脉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异丙本分在G组为600±150mg,GE组为200±40mg;芬太尼在G组为200±85μg,GE组为40±25μg。两组血管活性药及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别。毕测量鼻咽温两组无明显差别;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有差别,G组为8±5min,GE组为5±3min。结论:本文两组麻醉方法均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GE组的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拔管时间缩短;两组对液体用量和体热变化的影响相似。

  • 标签: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硬膜外腔镇痛 血流动力学 麻醉药用量
  • 简介:无创通气系指无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的机械通气支持,最早应用于慢性肺部疾患。由于其可避免因建立人工气道而带来的诸多并发症,近年来在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无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介绍了相关领域最新的临床指南。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并发症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同时重温一下桡动脉解剖情况。方法:选择4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成人患者,按要求使患者前臂取中立位,略向尺侧偏10°-15°桡侧向上,固定前臂,用22G动脉留置针穿刺重管。结果:33例一次穿刺成功,5例第二针穿刺成功,2例因穿刺不成功改其它部位行有动脉压监测。结论:桡动脉IBP广泛用于复杂病情手术及危重病人的动脉血压监测,当桡动脉第一穿刺点因故不能进行时,成人桡动脉则压第二穿刺法为IBP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操作,证实了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此法在患者俯卧位或改变体位时穿刺尤现方便可行。

  • 标签: 成年 桡动脉有创测压 第二穿刺法 临床应用 体位
  • 简介:目的:恶性高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虽然在手术中罕见。但一旦发生.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抢救功率极低。应注意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恶性高热 病例报道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肾上腺肿瘤手术的术前准备和麻醉处理。方法:选取1997年9月至2003年12月小儿肾上腺肿瘤切除9例,年龄11月-14岁,平均8.02上4.44岁;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肿瘤8例(腺瘤4例,皮质癌2例,囊肿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气管内插管吸入复合静脉麻醉7例,气管内全麻联合硬膜外腔麻醉麻醉2例。术前2小时起至中用激素替代治疗4例.结果:9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患儿均成活,无一例出现严重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中监测和正确的麻醉处理才能保证肾上腺肿瘤手术患儿的安全。

  • 标签: 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麻醉处理 小儿 肾上腺皮质肿瘤 术前准备 神经母细胞瘤
  • 简介:期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脏病及手术伤口感染抵抗力降低等。为预防围期低体温,常采取加温输液以保持体温,对于预防输液后体温降低,以及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加温输液 围术期 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障碍 伤口感染 保持体温
  • 简介:将具有各种功能的导管,经外周血管插至心腔或大血管,以检测心脏生理状况、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施行心血管造影和某些先心病介入治疗,称为心导管。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曾被称为先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确定复杂性先心病的最后方法。近年来,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器材和工艺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改进,临床上也广泛采用,由此可避免剖胸手术的损伤和危险、显着缩短住院时间,故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但是,心导管属于有技术,能引起患儿疼痛、焦虑不安和不合作。为取得患儿合作和操作顺利,在心导管术前及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使用一定的镇静药或施行全身麻醉。

  • 标签: 先心病 心导管术 诊断 心血管造影 镇静 介入治疗
  • 简介: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但在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当中体温降低至36℃时,称为低体温。文献报道约有50%手术病人的体温低于36℃,33%病人低于35℃;在肝移植无肝期间体温尤易显著降低,在新肝期间体温可降低达32.3—33℃。目前,临床对围期低体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除心血管等大手术外,一般都不常规监测体温。重视围期体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预防发生低体温,提高麻醉质量和减少麻醉并发症。

  • 标签: 低体温 围术期 预防 体温调节中枢 手术病人 麻醉状态下
  • 简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糖与危重病患者及手术患者临床预后不佳有关,而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回顾了围期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并探讨了围期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以及如何进行血控制。

  • 标签: 高血糖 手术 预后评估 围术期管理
  • 简介:一、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7岁,体重68Kg。以“咳嗽咯痰20天,咳血5日”主诉入院。入院诊断为右肺肿块,拟于全麻下行胸腔镜探查。患者既往行阑尾切除。40年前体检发现窦性心动过缓,至今无症状。术前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4次/分,行阿托品实验阳性。

  • 标签: 患者 抢救术 窦性心动过缓 室颤 入院诊断 阑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