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或椎板钩、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脊柱侧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侧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8.36°±14.34°、23.27°±8.47°及28.82°±12.34°,侧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安全、经济,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内固定器 截骨术
  • 简介: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腔镜及腹腔镜下的脊柱侧弯矫形融合及第二代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下的椎间盘摘除术已有较多成功的经验及报道[1],但镜下后路椎体骨折内固定术报道较少.作者自2002年起,尝试在METRx辅助下椎弓根螺钉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取得成功,共开展21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医护人员接受放射量小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 标签: METRX 胸腰椎骨折 微创外科 内固定 椎间盘摘除术 椎弓根螺钉
  • 简介: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无论是跨伤椎的42椎体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3椎体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节段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单节段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h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治疗 胸腰段骨折
  •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严重的创伤及内固定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会发生骨不连,对此,我们采取Gamma固定植骨治疗12例,经临床随访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 标签: GAMMA钉 股骨粗隆间骨不连 骨折内固定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道角度和道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脊柱螺钉置入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外伤修复、脊柱融合、脊柱矫形等手术中。徒手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螺钉置入技术,但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颈椎以及脊柱畸形手术[1-5],螺钉的误置以及误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3,6]仍然困扰着术者[7-9]。虽然以CT导航为代表的导航系统可以给带来较大的帮助[10],但因其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有一定困难,且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辐射也给术者和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 标签: 脊柱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既往胸椎椎管内肿瘤主要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然而脊柱为三关节复合体,全椎板切除术后远期易并发后凸畸形,一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后易引发双侧关节活动不对称。2005年3月~2011年3月,本院采用椎板切除、椎弓根固定治疗胸椎椎管内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并保留了脊柱的长期稳定性,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脊髓肿瘤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min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和交锁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63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05例,女5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岁。75例骨折采用交锁髓内固定技术治疗(髓内组),88例采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MIPPO组)。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交锁髓内针组愈合74例,愈合率98.7%,平均愈合时间为4.7个月(3~18个月),1例骨折不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受限2例,踝关节活动度受限1例,术后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值3.8(0~5)分,无踝部疼痛,拔除髓内后膝前痛均明显好转。Johner-Wruh评分,优47例,良18例,中10例,优良率86.7%。MIPPO组愈合87例,愈合率98.8%,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3~18个月),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术后无膝前痛发生,踝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值3.7(0~5)分。取除钢板后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Johner-Wruh评分,优55例,良20例,中13例,优良率85.2%。X线片显示:两组均无明显患肢成角畸形(成角大于5°)及短缩畸形(短缩距离小于1cm)。统计学显示: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和交锁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均可取得理想效果,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 标签: MIPPO 交锁髓内钉 胫骨中远段骨折 疗效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空心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固定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阳性组),85例未发生股骨头坏死(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21.30%的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Garden分型(P=0.01)、体质指数(P=0.02)以及术后股骨颈骨折端三维重建不同方向的移位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牵引、等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空心固定手术之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肥胖等出现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患者及时采用关节置换,术后适当减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空心钉 股骨头坏死 身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未成年山羊脊柱单侧椎弓根固定并对侧肋骨切除建立新型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对象为14只雌性山羊,年龄5~8周,体重6~8kg。在全麻下进行模型制作,T5~L2做右旁正中皮肤切口,分别于脊柱左侧T6,7和T12、L1部位置入特制椎弓根螺钉,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1枚不锈钢棒置入螺钉槽口内,远近端螺钉之间适当加压使脊柱向右凸;然后于脊柱右侧分别切除第7~12肋骨2~3cm左右。术后即刻及每4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山羊在生长过程中脊柱弯曲的变化。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中死亡;另1只因术后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观察终止。其余12只小羊中,11只小羊X线片显示右侧侧凸畸形,并且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只有1只羊术后Cobb角没有进展。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9.0°(23.0°~38.5°),8~10周后Cobb角增至平均43.0°(36.0°~58.0°),平均进展14.0°。术后8周(1只为10周)时获取脊柱标本,去除内固定后发现所有弯曲均为结构性。从脊椎的旋转和外观方面来看,均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相似。结论单侧椎弓根固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建立脊柱侧凸模型的方法,模型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适用于脊柱侧凸畸形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山羊 动物模型 内固定器 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 标签: 闭合撬拨复位 空心钉 儿童 跟骨 关节内
  • 简介:目的探讨骨片固定治疗儿童内踝骨折的技术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1例儿童内踝骨折采用骨片钉进行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按Ogden分型,3型2例,4型2例,7型7例。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完全愈合,踝关节功能参照Bair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骨片治疗儿童内踝骨折使用方便,对骨骺影响小,疗效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片钉 儿童 内踝骨折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髓内(titaniumelasticnail,TE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6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男21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8.2岁。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复位,3例患者复位失败改为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置入2枚TEN固定,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8-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36例患儿经TEN内固定并石膏外固定治疗后,骨痂生长良好,患肢功能活动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E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微创、简单、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带锁髓内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带锁髓内治疗肱骨干骨折22例,并与同期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22例,对术中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病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髓内组未发现明显并发症,钢板组术中桡神经牵拉伤3例,术后3例骨折延期愈合,2例钢板断裂、骨不连。根据Rodriguez—Merchan标准判定满意度,髓内组100%,钢板组77.3%。结论带锁髓内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微创操作、不破坏骨膜血供、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手术指征明确的情况下,可作为治疗肱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肱骨干 髓内钉 骨折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理想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方式。

  • 标签: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不愈合治疗中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和手术技巧,并分析其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共采用交锁髓内钉合并植骨术治疗32例胫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7~48岁,平均年龄33岁.术前,2次手术的5例,1次手术的27例.踝前板固定的8例,解剖板固定的6例,普通钢板固定的3例,加压钢板固定的8例,外固定固定的7例.术中有一助手把持描准器,抵消重力影响使之与胫骨冠状面平行,确保锁钉一次成功.结果对32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静力固定改动力固定的时限选择、交锁髓内的特点以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分析.术后12~16周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固定,术后7~11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所有病例双下肢等长,负重无疼痛,无跛行,关节功能正常.结论交锁髓内钉合并植骨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适应证宽,对血运破坏小,及时改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使应力轴线上的骨痂及植入物不断加强和改造,骨折愈合牢固,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 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