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椎支柱块技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2011年本院共有1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支柱块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为27~70岁。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复查CT,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椎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Cobb角恢复至11.31°±0.50°,术后3个月为10.92°±0.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50.73±7.46)%,术后1个月为(93.05±3.22)%,术后3个月为(92.11±3.59)%,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柱块技术在Ⅱ度或Ⅲ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运用中恢复了伤椎前中柱的高度及脊椎整体的生理弧度,无继发性塌陷,有效缓解疼痛,早期功能锻炼,早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骨折患者相关代谢指标及其关系。方法回顾从2003年0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在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椎成形术的146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与111例肿瘤转移性椎骨折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内容为:性别、年龄、椎骨折数、手术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骨折患者在骨代谢及脂代谢方面存在差异,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找出骨折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 生化指标 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