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哑铃形神经瘤的手术及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枕骨大孔区至C2水平哑铃形椎管内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MRI、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其中病变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5例,C1,2水平14例。均在神经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C1,2水平者切除C2肿瘤侧椎板。肿瘤切除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根据情况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12~7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颈椎哑铃形椎管内神经瘤发生率低,手术风险大。手术显露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范围应根据肿瘤分布、脊柱结构缺如、功能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术中神经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

  • 标签: 颈椎 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 简介:脊髓半综合征表现为因皮质脊髓束受压导致的同侧肢体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同时伴有脊髓丘脑束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对侧肢体痛温觉功能减弱甚至消失,临床多见于脊髓外伤、椎管内髓外肿瘤及血肿等,颈椎间盘突出很少引起脊髓半综合征。1928年,Stookey首次报道了1例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综合征的患者,至今英文报道尚少,国内更是鲜有报道。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布朗塞卡尔综合征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设计下腰骶部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中央突束缢的多重狗马尾束缢模型并致马尾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分析内注射可生物降解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DRG内感觉神经元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18)随机均分成I组(假手术组)、Ⅱ组(对照组)和Ⅲ组(实验组)。Ⅱ组和Ⅲ组动物行多重马尾束缢(multiplecaudaequinaconstrictions,MCEC)48h后解除马尾压缢,同时Ⅲ组内注射可生物降解(PLGA)的纳米微球BDNF(15mg,内含有活性BDNF2.5mg)。术后1周、2周和4周分别取相应DRG行HE染色及BDNF的免疫组化分析,并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MCEC48h后持续观察4周,相比较Ⅱ组、Ⅲ组相应DRG神经元群体内BDNF免疫反应性更强且其神经功能评估、半定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内注射持续缓慢释放的BDNF纳米粒,在治疗急性重度马尾综合征的狗模型中疗效明显。

  • 标签: 腰骶部 神经节 多发性神经根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本书由国际关节主席陈启明教授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九医院院长戴尅戎教授主审。陈启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骨科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织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主任,华裔骨科学会主席。并先后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骨科)、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美国骨科学会及美国外科学院颁授学院院士。

  • 标签: 关节镜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手术学 上海第九医院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加前臂移植术(PTX+AT)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难治性。肾性SHPT行PTX+AT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的20例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磷、血红蛋白、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1)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加前臂移植术,2例患者术中仅发现并切除3枚甲状旁腺,未行前臂移植。(2)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喉神经损伤、呼吸困难、抽搐等)。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术后各时间点血钙、磷、iPTH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月红细胞压积(Hct)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X+AT对于治疗难治性肾性SHPT疗效明确,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甲状旁腺的准确定位及术后及时调整血钙水平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吸(APLD)联合突出物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高突出物溶解率和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减轻单一疗法所致的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77例行APLD后留置工作导管并推进到对侧纤维环下.另行穿刺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与对照组84例对比分析.对161例中的151例(治疗组73例,对照组78例)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两组均随访18.7个月.治疗组73例,优良率94.5%,突出物溶解率91.5%,患者恢复工作时间57d.对照组78例,优良率79.5%,突出物溶解率71.2%,患者恢复工作时间110d.结论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是一项创新技术,将其与APLD联合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克服了单纯APLD的疗效不足和单纯胶原酶溶核术致疼痛和康复时间长等缺点.

  • 标签: 经皮髓核切吸 突出物溶解术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经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减压彻底,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小.我院自2001年引进德国产第二代椎间盘,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68例患者随访4~12个月,效果满意.

  • 标签: 椎间盘镜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下射频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我科采用关节下射频治疗臀肌挛缩症22例35髋,男12例,女10例;年龄6~22岁,平均16岁。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0个月。依据俞松等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29髋,良6髋,优良率100%。结论关节下射频治疗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安全、美观、创伤小、恢复快、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关节镜 射频治疗 臀肌挛缩症
  • 简介:肩袖撕裂是发生在上肢反复的过顶运动和肩关节慢性病变引起的以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的疾病,肩袖撕裂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1],其中肩袖撕裂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会出现持续疼痛和上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关节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处理巨大肩袖损伤的技术日渐成熟,而且关节肩袖修复术有着最大限度保留三角肌在肩峰附着点,手术创伤小、视野广、对关节内干扰小,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练习与康复等优点。

  • 标签: 肩袖撕裂 肩关节 镜下治疗 关节镜技术 肩部疼痛 上肢活动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技术在股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16~57岁)。在原切口上对应钢板一端行2~3cm切口,在第2和第3个螺钉间、第4和第5个螺钉间等沿原切口切开约0.5cm切口,关节监视下取出螺钉及钢板。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出院。结论关节辅助下股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是组织创伤小、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术后患者康复较快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 股骨 钢板取出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肩关节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肱骨大结节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肩关节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3个月的关节功能。结果虽然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较长(P〈0.05),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肩关节手术评分系统评分和肩关节中立位外旋活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肩关节稳定性量表评分、前屈活动度和肩关节中立位内旋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肩关节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常规内固定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肩关节镜 肱骨大结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目的分析椎间孔(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重点探讨治疗复杂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脊柱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共132个椎间盘。所有手术均采用德国标准椎间孔侧后方经皮穿刺路径方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8.7±1.2)分,术后3d为(3.5±1.4)分,末次随访(1.5±1.1)分;术前、术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d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52例,良4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0.2%。患者对疼痛缓解满意率为95.2%。结论TESSYS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能好、手术效果优良等优点。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穿刺 椎间孔镜 椎间盘摘除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下应用人工韧带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应用LARS人工韧带对16例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下重建,术后予以早期康复锻练,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5~96min,平均65min。16例均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按照IKDC评分标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结论LARS人工韧带的应用能避免取材部位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可早期康复锻炼,极好的恢复关节屈伸度,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损伤 人工韧带 交叉韧带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下微创治疗腘窝囊肿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柳州市工人医院关节骨病科收治的28例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17例;年龄6-65岁,平均年龄48岁,全部为单膝。术前通过彩色B超或MRI检查确诊,按Rauschning和Lingdgren分级法,其中Ⅰ级3例、Ⅱ级19例、Ⅲ级6例,均采取关节下前路关节清理+后路囊肿切除术治疗。结果28例腘窝囊肿患者在术中均可发现伴有关节内疾患,其中内侧半月板撕裂19例,外侧半月板撕裂6例,软骨退变18例。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或手术切口并发症。2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6个月,按Rauschning和Lingdgren分级法分级,0级25例,Ⅰ级2例,Ⅱ级1例。27例治愈,1例腘窝囊肿复发,总有效率96.4%。结论关节下前路关节清理+后路囊肿切除术治疗腘窝囊肿,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手术安全,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 关节镜 腘窝囊肿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14例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肩关节下行肩袖修复术治疗。术后2、4、6、8、12周,6、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指导功能锻炼,此后每年随访一次。分别在术前和终末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Los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均给予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个月(6~36个月),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9.4±2.6)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6±1.2)分,功能评分平均为(4.2±1.4)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2.6±1.4)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2.8±0.6)分;手术后终末随访平均UCLA评分为(30.4±3.6)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8.2±1.6)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8士1.2)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4.9±0.4)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6±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本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85.7%。结论肩关节下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治疗全面、术后恢复快,且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的首选方式。

  • 标签: 老年 退变性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支皮瓣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多见,发病年龄提前.传统手术方法是行后路椎板切开减压椎间盘切除术.但由于这种方式切口大,病程久,疼痛时间长,使许多本应得到及早诊治的患者放弃手术,采取拖延、回避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我科于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引进德国枢法摸*丹历公司生产的MEDTM椎间盘手术系统行椎间盘切除术56例,与传统手术方法的56例进行对照,发现采用该术式患者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后路手术 椎间盘镜 椎间盘切除 手术方法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经后路椎间盘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结果全部病例经5个月~2年的随访,按Macnab评分,优51例,良15例,可6例,无症状及体征加重病例,优良率93%。结论经后路椎间盘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镜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7-16岁,平均13.1岁。根据Meyers-Mckeever-Zaricnyi分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ⅢA型11例,ⅢB型7例),采用关节监视下骨折复位,薇乔可吸收线固定14例,钢丝固定17例。结果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7个月。术后膝关节Lyscholm评分,薇乔线组(90.4±3.6)分,钢丝组(90.7±2.9)分。薇乔线组与钢丝组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关节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创伤小,内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

  • 标签: 青少年 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