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前路胸椎椎体置换是治疗胸椎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对13例行此手术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术前做好心里护理与准备工作,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妥善全面的护理和合理的功能锻炼,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顺利康复.

  • 标签: 椎体置换术 经前路 常用方法 胸椎肿瘤 手术病人 心里护理
  • 简介: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即在影像导引下通过将穿刺针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代用品 综述文献
  • 简介: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是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脊柱疾病,主要是指皮置人椎弓根螺钉,于体外安装支架,通过体外加压促使椎体形态恢复,并予以固定,以维持脊柱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最初简单的脊柱骨折的治疗,发展到现在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脊椎骨折整复外固定、椎体感染、脊柱矫形和诊断性腰痛外固定等。现就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器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及主要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随着对颈椎疾病研究的深入和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广泛运用,包括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PECD)在内的多项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正受到关注并被用于颈椎等脊柱疾病的治疗。PECD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之一,其具有医源性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1],因此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Bonaldi等[2]首次应用皮椎间盘切除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之后逐渐扩大应用至各种颈椎疾病。Yeung[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制出第3代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随着内窥镜设备的更新及发展,工作通道内窥镜广泛应用于颈椎椎间盘切除,各种手术器械通过工作通道在内窥镜下实现可视化,医生在清晰的视野下选择性地使用YAG激光或显微镊等清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4]。目前PECD主要有前路和后路2种入路,本文就近年PECD不同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通过对23例患者的病案回顾及随访,评估损伤早期微创皮钢板接骨(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IPPO技术治疗的闭合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资料。23例在损伤早期实施MIPPO手术,其中Tscherne软组织损伤Ⅰ级15例,Ⅱ级8例,记录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末次随访中采用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对线情况。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疗效。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平均时间40~70min,中出血量158~200mL。住院时间7~12d。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个月。末次随访的Lowa踝关节评分为87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术后发生腓骨切口周围浅表炎症反应1例。结论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实施损伤早期急诊MIPPO技术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早期急诊手术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 胫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肩胛下高位胸入路行上胸椎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6-55岁,平均37岁.病变范围胸3~胸5椎体,其中胸3,4结核3侧,胸3~胸5转移性肿瘤3例,胸4,5骨折2例.采用肩胛下高位胸入路显露胸1~胸5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肿瘤行病椎切除,骨水泥充填,Z-plate内固定;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结果8例均良好地显露出胸1~胸5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1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伤口均一期愈合,仅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结论肩胛下高位胸入路是显露上胸椎较理想的入路,便于行侧前方减压,并有充分的空间行内固定.

  • 标签: 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 上胸椎 侧前方减压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穿刺失败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病例共473例,男182例,女291例;年龄67~95岁,平均76.9岁,共手术577个椎体,中使用C型臂机透视手术节段正侧位X线片,术后1个月复查手术节段正侧位X线片及CT,记录穿刺失败的解剖位置。分析穿刺失败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73例患者一共577个椎体,穿刺失败42例,42个椎体,穿刺失败率7.3%,其中椎弓根型8例,终板型8例,椎体外侧壁型16例,椎体前壁型10例。结论预防穿刺失败出现的关键是熟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规范透视,手术操作标准熟练,中C型臂机多方位检测,能减少穿刺失败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穿刺失败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渐进性皮椎体成形预防骨水泥外渗的原理与效果。方法15例椎体肿瘤,其中转移性肿瘤13例、椎体血管瘤2例,4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8例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共67例80个椎体采用渐进性皮椎体成形皮椎弓根穿刺注入造影剂,无造影剂外渗进人椎管的共52例61个椎体,显示造影剂外渗进入椎管的共15例19个椎体。将骨水泥(PMMA)搅拌至凝胶状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缓慢逐渐注入,对有骨水泥渗入椎体后缘者暂停推注,并调整注射针的深度至椎体前份再逐渐注入造影剂。结果19个造影剂外渗进入椎管的椎体通过渐进性注入骨水泥,未发现渗入椎管内。结论用渐进性皮椎体成形预防骨水泥外渗进入椎管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脊椎肿瘤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 简介:皮激光椎间盘气化减压(PLDD)是Choy于1986年率先使用的一种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方法,在我国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髓核摘除是目前临床上仍普遍应用于治疗单纯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了他们的禁忌证、适应证及其疗效。我院自2001年5月来分别以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将其疗效比较如下。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1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皮椎体成形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皮椎体成形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APLD)联合突出物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高突出物溶解率和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减轻单一疗法所致的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77例行APLD后留置工作导管并推进到对侧纤维环下.另行穿刺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与对照组84例对比分析.对161例中的151例(治疗组73例,对照组78例)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两组均随访18.7个月.治疗组73例,优良率94.5%,突出物溶解率91.5%,患者恢复工作时间57d.对照组78例,优良率79.5%,突出物溶解率71.2%,患者恢复工作时间110d.结论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是一项创新技术,将其与APLD联合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克服了单纯APLD的疗效不足和单纯胶原酶溶核致疼痛和康复时间长等缺点.

  • 标签: 经皮髓核切吸 突出物溶解术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应用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18例25椎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球囊行PKP手术。其中男性6例9椎,女性12例16椎;年龄65~88岁,平均73.4岁;压缩椎体分布:T10椎体1椎,T11椎体5椎,T12椎体9椎,L1椎体7椎,L2椎体3椎。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5例6椎出现椎体前缘渗漏,4例4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椎前及椎间隙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4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单侧组25例51个椎体(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侧组22例45个椎体(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27~46min,平均36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平均3.8mL。双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48~89min,平均69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7mL,平均5.9mL。单侧穿刺组51个椎体中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侧穿刺组45个椎体中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一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平均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单、双侧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单侧皮椎体成形在手术时间、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fenestrationlaminectomy,FL)对腰椎手术节段的影响。方法2008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行PTED或FL患者82例,并获得完整随访,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及关节突关节间隙差、小关节角度差的变化情况,评估2种式对脊柱运动单位的影响。结果PTED组和FL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24.5个月。2组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降低,PTED组的丢失量均小于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增加,FL组活动度增加大于PT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D组关节突关节间隙差和小关节角度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组则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PTED对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程度较FL小;FL对关节突关节间隙和小关节角度的影响程度较PTED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背痛患者的顽症之一。传统的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随着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技术不断完善,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稳定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为老年OVCF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2005年8月-2008年8月,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采用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6-70岁,平均53岁。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VAS评分改善情况、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融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中死亡及术后感染病例,中1例患者硬膜破裂,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0个月,平均38.8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平均降低5.3分,Cobb角平均矫正30.5°,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术后1年截骨界面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X线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效果好,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骨折 后凸畸形 截骨术 腰椎
  •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减压(PEID)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为此项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6月一2015年6月,共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LS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0例,女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和改良PE1D组(改良组),每组各37例。记录2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央椎管矢径和横径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Qswestiy功能障碍指数(QD1),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在住院天数、中出血量方面,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VAS评分和0D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VAS评分和0D1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改良PE1D可以取得与开放减压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改良PE1D在住院天数、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减压,提示它是治疗DLSS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减压术 外科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研究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选用5具新鲜小牛标本,模拟临床行TLIF,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行单纯TLIF后,小牛腰椎应变值、应力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而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比完整标本减小了11.6%、5.9%、27.3%(P〈0.05)。②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了7.0%、8.7%;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20.0%、24.0%、16.2%。③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2.0%、22.0%;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55.5%、53.4%、36.5%。结论①单纯TLIF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不足。②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 标签: 脊椎融合术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9年2月采用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108例,其中多椎体骨折30例,骨折累及椎体后壁24例。局麻下扩张146个椎体,每椎注射2.5~6.5mL,平均4.6mL。根据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球囊扩张程度明显大于椎体高度复位程度,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2.7mm(33.4%),伤椎中部高度平均恢复2.8mm(丢失高度的37.8%),Cobb角平均矫正3.3°,单侧与双侧扩张无显著性差异;疼痛改善程度与复位无相关性。结论PKP球囊在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内扩张会使骨小梁压缩骨折,一般仅能使伤椎部分复位,复位程度与近期止痛效果无相关性。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脊椎穿刺 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