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劳累了一天之后,做一个全身按摩,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因此,电动按摩椅成为了人们家中常见的一款保健用品。厂家在推销时,极力宣传这些按摩椅有很多的治疗作用,使很多老百姓过度相信按摩椅,却屡屡发生由于使用不当造成身体损伤的情况,老年人应特别注意。

  • 标签: 按摩椅 老年人 电动 慎用 全身按摩 保健用品
  • 简介:不该发生的悲剧小王的父亲今年75岁高龄,身体还算硬朗。可小王最近发现父亲经常性发呆,短则数十秒,长也不过三、五分钟。小王以为这是父亲老了,爱沉浸在往事里,也就没有太在意。可没想到,悲剧很快就发生了。父亲突然中风了,半身不遂,确诊为“脑梗死”。医生得知他父亲经常性“发呆”的情况后,对小王说:“你父亲那哪是发呆呀,那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要是早来医院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也不至于半身不遂。”

  • 标签: 老年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半身不遂 脑梗死 父亲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新疆肿瘤医院和新疆奎屯农七师医院收治的83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及92例老年女性乳腺癌(≥65岁)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无瘤生存率(DFS)的差异。两组临床数据(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P53、手术方式、是否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比较采用)(。检验;肿瘤直径、肿瘤分期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ER、C—erbB-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PR、P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别,青年组5年的DFS低于老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恶性程度高并且预后差,而老年乳腺癌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综合治疗对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和社会关系改善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市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6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对症躯体支持治疗+个体化心理抚慰干预综合治疗,采用生存质量量表[EORTCQLQ-C30(V3.0)]、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贝克抑郁问卷(BDI)、贝克焦虑量表(BAI)、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和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的评分均有升高(P〈0.05);疲劳、疼痛、恶心呕吐3个主要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6个单一条目中的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和便秘状况明显改善(P〈0.05);腹泻和经济困难评分虽然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焦虑、抑郁和绝望患者有所减少,接受现状者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TAS-20、BDI、BAI、IBS和NRS的评分值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84.62%(44/52),治疗后疼痛率(66.67%,38/57)与治疗前(91.23%,52/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治疗可明显减轻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改变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感和错误认知,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晚期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心理抚慰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OL)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乳腺癌生命质量测评表(FACT—B,包括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和特异因素方面),对15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费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和术后时间6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生活质量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0者为自变量(包括年龄、疾病分期、术后时间),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疾病分期、不同术后时间的患者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疾病分期为中期者得分低于早期者(P=0.014),术后时间为12个月、60个月者得分高于术后时间3个月者(P值均〈0.050)。结论疾病分期、术后时间是QOL的影响因素;应从影响因素出发,积极开展乳腺癌普查、躯体功能锻炼及心理疏导等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发病率为1%~5%[1]。妊娠期糖尿病属高危妊娠,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及合并症,如孕妇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病)、感染和羊水过多等;也可出现巨大儿、死胎、早产、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结局 护理干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患者 酮症酸中毒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人群外周血中乳腺小黏蛋白(smallbreastepithelialmucin,SBEM)水平以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水平与病理因素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8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2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3组不同人群血清SBEM水平。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水平与病理因素的关系。3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集血样前乳腺癌患者及纤维腺瘤组患者均未接受放疗、化疗或生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及有创检查。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LSD法进行两两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3组间血清SBEM水平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乳腺癌组血清SBEM水平均高于纤维腺瘤组和健康志愿者组(P均〈0.001)。纤维腺瘤组与健康志愿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乳腺癌患者的血清SBEM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状况和TNM分期有关(P均〈0.001),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ER、PR、HER-2、P53、Ki-67、基因分型无关(P均〉0.050)。乳腺癌SBEM血清水平随淋巴结分期增加而升高,不同淋巴结分期间的SBEM水平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BEM特异性表达于乳腺癌外周血。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情况,有望成为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标志物和判断乳腺癌病情发展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小粘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外周血 疾病进展
  • 简介:目的通过PROSIMA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症状性Ⅱ~Ⅲ期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旨在寻找一种治疗POP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例症状性POP-QⅡ~Ⅲ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PROSIMA修复系统盆底重建手术,采用盆底功能障碍影响问卷简要版(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价其效果,并分析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32例患者症状均缓解,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4±13.7)ml,平均手术时间为(65.1±33.5)min,无血管、神经、膀胱及肠道损伤。平均随访时间为(10.1±9.2)个月(3~18个月),无不适、感染及排异情况。2例补片暴露,对症治疗。无新发急迫性及压力性尿失禁。术后3个月PFIQ-7评分(21.4±21.2)分较术前[(69.1±21.6)分]明显降低(P〈0.05)。20例患者术后有性生活,术后3个月PISQ-12评分[(26.7±11.7)分]较术前[(81.3±12.6)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PROSIMA修复系统盆底重建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但其远期疗效及患者性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重建手术 PROSIMA 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第1周期促排卵卵巢反应不良患者第2周期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的结局。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或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ET)第1周期常规方案促排卵发生卵巢反应不良患者239例,第2周期采用个体化促排卵方案,将其分为两组:第1周期、第2周期获卵数均〈5个者104例为A组;第1周期获卵数〈5个,但第2周期获卵数≥5个者135例为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和临床结局。结果①A组和B组第2周期长方案的应用较第1周期减少,而短方案、微刺激方案、其他方案应用比例增加(P〈0.05);②A组第2周期生长激素应用率(56.7%)高于第1周期(26.0%;P〈0.05);B组第2周期生长激素应用率(45.9%)均高于第1周期(17.0%;P〈0.01);③A组第2周期Gn启动量[(244±101)U]高于第1周期[(218±56)U;P〈0.05];B组第2周期Gn启动量[(229±68)U]高于第1周期[(204±61)U;P〈0.01],但两组Gn总量及Gn刺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两个周期hCG日血E2峰值、〉14mm卵泡数、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及胚胎移植取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2周期移植胚胎数目[(2.0±0.8)个]及临床妊娠率(30.9%)均较第1周期[(1.6±0.7)个;4.7%]显著增加(P〈0.01)。B组第2周期的hCG日血E2峰值、〉14mm卵泡数、获卵数、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789.8±6246.3)pmol/L、(7.1±3.9)个、(8.1±3.5)个、(3.3±2.1)个、(2.6±0.6)个和40.3%,第1周期分别为(6595.0±4470.1)pmol/L、(4.3±2.5)个、(3.0±1.1)个、(1.5±1.1)个、(2.0±0.7)个和11.6%,两周期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第2周期无胚胎移植取消周期率(8.1%)低于第1周期(25.9%;P〈0.01)。结论第1周期常规方案促排卵卵巢反应不�

  • 标签: 卵巢反应不良 促排卵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个体化治疗 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K)19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86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mRNA的表达变化,将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对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用中位数±百分位数之差[M(Q_R)]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结果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阳性表达率为32.56%(28/86),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分别P〈0.001);而新辅助化疗后阳性表达率为13.95%(12/86),化疗前后CK19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新辅助化疗后CK19mRNA阳性表达的患者中,57.14%(16/28)获得临床完全缓解成部分缓解,低于CK19mRNA阴性患者的93.10%(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提示CK19mNRA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有关。结论CK19可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判定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细胞角蛋白19 实时定量RT-PCR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胎儿生长受限(fetalgrowthrestriction,FGR)胎盘组织超微结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及低分子肝素治疗FGR的机理。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FGR患者88例,分为肝素治疗组(47例)、常规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12例),采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各组胎盘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①肝素治疗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表面有大量排列整齐的微绒毛,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细胞核形态规则,核染色质致密且分布均匀,绒毛间质内有少量胶原纤维,毛细血管扩张。②肝素治疗组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表达水平(111.5±5.9、160.2±7.8和161.9±5.4)与对照组(147.8±5.3、181.4±5.1和187.1±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绒毛间质细胞VEGF蛋白表达水平(168.7±7.1)与对照组(181.4±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改善胎盘组织的超微结构,增强胎盘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胎盘微血管的通透性,治疗FGR。

  • 标签: 胎儿生长受限 低分子肝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胎盘
  • 简介: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以寻求预测CIN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有指征行阴道镜活检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480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结果480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0.2%(193/480),其中正常/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17/42)、66.2%(131/198)、26.4%(28/106)、17.3%(17/98)和0(0/36)。其中CIN1组、SCC组与正常/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与CIN2/3组,CIN1、CIN2/3组与SCC组HPVLI壳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L1壳蛋白 宫颈上皮内瘤变 预测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目的分析符合NCCN指南绝经标准和正常月经状态的两组乳腺癌患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3项性激素的水平,为判断60岁以下、未接受卵巢去势但已停经的妇女是否达到绝经状态提供依据,以便合理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方法前瞻性研究本院用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的204例年龄≥60岁或双侧卵巢切除后的患者(绝经组),以及128例处于正常月经状态患者(未绝经组)的性激素检测结果。采用核密度图描述3种激素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的分布特点,用百分位数表分别描述这两组患者的3项性激素数据。两组间3项性激素水平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绝经组中,E2最高值为53.63pg/ml,FSH和IM的最低值分别为9.68mU/rnl和1.18mU/ml。核密度图显示3项性激素水平都呈偏态分布,它们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绝经和未绝经患者3项性激素的分布都有重叠,尤以LH为著。结论LH不宜用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绝经状态。对符合2011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绝经标准专家共识的患者,当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E2〈50pg/ml、FSH〉10mU/ml时,可初步判定其为绝经状态,并可考虑应用AIs,但应追踪性激素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误判的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性腺甾类激素 绝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