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进行肌营养不良(PMD)患儿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99例PMD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家族史、肌酶、肌电图肌肉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回顾分析。结果(1)99例患儿起病年龄6个月至14.5岁(4.7±3.1)岁。11例有明确家族史(11%)。26例(26%)有误诊史。(2)所有患儿就诊时均有肌无力表现,66例肌肉萎缩和/或肥大(67%)。(3)所有患儿CK均明显升高,其中2岁~组51例,CK均值为99654-8876U/L,7-15岁组48例,均值为5110±4498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肌电图检查显示肌源损害54例(82%);神经源损害10例(15%)。(5)光镜显示同时存在肌纤维萎缩和肥大,可见透明变性、颗粒变性。电镜显示肌纤维粗细不等,部分萎缩或肥大。肌细胞核内移,肌膜下肌丝轻度溶解消失,肌纤维内有肌溶灶散在,糖原颗粒线粒体增加,肌浆网轻度增生并扩张,少数肌纤维坏死。结论双下肢无力仍然是发现PMD和就诊主要原因,CK是诊断PMD主要实验室依据。PMD肌电图早期肌源损害为主,晚期可合并神经源损害。PMD误诊率高。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是PMD确诊主要方法。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误诊 肌肉活检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NICU抢救存活早产儿在1岁时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讨论干预依从预后影响。方法患儿出院后予以早期干预指导和随访,1岁时进行智能发育测试(CDCC)评估,了解神经发育概况。按照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将患儿分为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组(MDI或PDI任何一项〈70)、临界组(MDI或PDI任何一项为70~85之间)和正常组(MDI或PDI均〉85)。列举可能对神经行为发育产生影响社会家庭因素和临床相关因素,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筛选,对于可能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各因素相对危险度。根据家长对患儿进行干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依从良好(每周进行家庭干预〉14d,每天干预时间合计超过30min,并在1年内能够随访≥5次)和依从差二组,进一步分析干预依从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结果210例患儿CDCC评分正常、临界和异常者分别为123例(58.6%)、61例(29.0%)和26例(12.4%),共有精神发育落后儿18例(8.6%)和脑瘫儿9例(4.3%)。干预依从良好者(111例)MDIPDI得分,分别为97.15±17.38,94.23±18.55均明显高于干预依从差者89.87±18.92。87.20±19.12;干预依从好组脑瘫发生率(3/111,2.7%)也低于干预依从差者(5/99,6.1%)。另外,父母亲文化水平、多胎、颅内出血、呼吸暂停也是影响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是神经发育伤残高危人群,尤其是NICU抢救成活危重新生儿。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高危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

  • 标签: 早期干预 脑瘫 预后 早产儿 干预依从性
  • 简介:目的观察茯苓营养合剂对单纯肥胖幼鼠体质量、血脂组织病理学影响,探索防治单纯肥胖新途径。方法40只雄性1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茯苓组(茯苓+普通饲料),茯苓营养合剂组(茯苓+维生素B_1、B_2+普通饲料),模型对照组(普通饲料)和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每组10只。茯苓组、茯苓营养合剂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喂养高脂饲料6周造模。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体脂、血脂组织病理学指标。结果(1)给药两组大鼠体脂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质量增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两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值体脂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给药两组大鼠空白对照组大鼠甘油三酯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两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两组大鼠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两组大鼠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茯苓组和茯苓营养合剂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经治疗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茯苓能降低单纯肥胖幼鼠质量、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恢复肝脏组织生理形态。

  • 标签: 单纯性肥胖 茯苓 血脂 组织病理学 大鼠
  • 简介: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其本质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参加气道慢性炎症,抗炎、解痉、对症治疗为控制哮喘基本方法。有报道,在中、小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基础上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比单纯提高ICS剂量能更好地控制哮喘。但由于同时使用两种吸入剂和两个吸入装置,往往易使患儿混淆用药,依从下降。因此ICS联合LABA复方制剂合装于一个装置成为必要。

  • 标签: 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 儿童哮喘 对症治疗 布地奈德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研究学龄儿童肥胖与非乙醇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脂肪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中等水平4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知情同意前提下,从中抽取659名7-18岁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603名正常体重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身体测量、腹部B超脂肪肝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生化指标检测。超重、肥胖采用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评价;血脂异常判定标准:静脉血清TC≥5.20mmol·L^-1,TG≥1.70mmol·L^-1,HDL-C≤1.03mmol·L^-1,LDL-C≥3.12mmol·L^-1;肝功能异常:静脉血清ALT≥40.0U·L^-1和(或)AST≥45.0U·L^-1;NAFLD诊断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公布非酒精脂肪肝病诊断标准进行。统计方法包括计量资料描述统计、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趋势卡方检验。结果肥胖组有3例未行脂肪肝B超检测,肥胖组B超脂肪肝和NAFLD检出率分别为28.0%(184/656)和10.2%(67/656),对照组脂肪肝和NAFLD检出率分别为0.3%(2/603)和0.2%(1/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同时罹患NAFLD时,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ALTAST异常也更明显,ALT升高为著;随着肥胖加重,脂肪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程度逐渐上升。结论肥胖儿童伴发NAFLD较为普遍,单纯肥胖对儿童肝功能和脂肪代谢均造成危害,并随肥胖程度逐渐加重,对中度以上肥胖儿童建议常规进行腹部B超检查。

  • 标签: 肥胖 非乙醇性脂肪肝 血脂紊乱 学龄儿童
  • 简介:过敏紫癜(HSP)是儿童时期常见全身小血管炎,病情发展而引起紫癜肾炎。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大部分患儿病情缓解,主张HSP患儿早期使用激素。当患儿出现肾病水平蛋白尿,或肾脏病理有50%以上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或肾功能下降时,可采用多联药物强化治疗,免疫抑制剂可选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近年来,对反复复发HSP重症紫癜肾炎患儿,采取血浆置换或血液灌流治疗已取得明显疗效。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 肾炎 血液灌流 血浆置换
  • 简介:近年来,全球侵袭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发病明显增加,儿童IFI亦呈增加趋势,而且在医院内感染中居重要位置。由于IFI常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患儿,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变化与其他许多疾病很相似,使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延误治疗,病死率很高。所以,IFI诊治已成为儿科当前重要问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延误治疗 INFECTIONS 组织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医院内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与儿童过敏紫癜复发(HSP)相关。方法:选取扬州市洪泉医院于2019年11月-2022年6月初次诊断为过敏紫癜患儿共108名,出院后通过电话、网络、再入院形式随诊1年。依据复发情况将出院后未复发分为对照组,过敏紫癜再次复发为复发组。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相关实验室指标、出院后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复发组患儿出院后激素治疗、出院后饮食、运动限制比例低于未复发患儿(P<0.05);紫癜缓解时间(<6天)、有前期感染病史人数和入院时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SⅡ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2)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SⅡ水平升高为HSP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紫癜缓解时间(<6天)、出院后激素治疗、运动限制为儿童HSP复发独立保护因素(P<0.05)。3.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儿童过敏紫癜复发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697-0.867,P<0.001),SⅡ对儿童过敏紫癜复发预测敏感性74.5%特异性为70.2%(P<0.05)。结论:SⅡ水平升高是儿童过敏紫癜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对于HSP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 标签: 过敏性紫癜;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复发;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血锌与脑瘫痪(简称脑瘫)伴佝偻病关系。方法将112例脑瘫伴佝偻病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住院脑瘫患儿94例设为脑瘫组,210例同龄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采末梢血进行血锌测定。结果观察组脑瘫组血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度缺锌率低于脑瘫组,重度缺锌率高于脑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瘫伴佝偻病患儿缺锌程度更为严重。

  • 标签: 脑性瘫痪 佝偻病 锌/缺乏 儿童
  • 简介: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是儿科最常见急症之一,根据临床发作形式分为惊厥(convulsivestatusepilepticus,CSE)和非惊厥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statusepilepticus,NCSE),尽管NCSE对生命威胁较小,但容易被误诊,且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日益受重视。本研究收集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22例NCSE患儿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非惊厥性 临床分析 癫癎 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与ACE水平、危重病评分关系。方法确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早产儿ACE基因型,生后第1天、3天、7天分别检测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85例早产儿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II基因型32例,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第1天DD基因型和ID基因型ACE水平分别为33.42±7.93U/L和31.53±7.56U/L,显著高于II基因型25.53±7.56U/L(P〈0.01);第3天和第7天,三者ACE水平逐渐下降,但仍是DD高于ID,两者显著高于II。比较危重病评分,生后第1天DD基因型为’87.37±8.30,低于ID基因型95.82±5.85和II基因型95.88±6.85,差异有显著,ID和II间差异无显著;第3天,DD基因型显著低于ID基因型(92.95±7.10VS96.94±5.85,P〈0.05),与II无差异,ID和II间也无差异;第7天,三者间无差异。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与新生儿危重症有相关,DD基因型携带者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会对血清ACE水平有所影响,但决定ACE水平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差异。

  • 标签: ACE基因多态性 血清ACE水平 危重病评分 早产儿
  • 简介:脓毒症是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存在病原体引起感染或感染高度相关临床综合征,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项标准中至少2项,其中1项为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即可诊断为脓毒症。脓毒症需要与非感染因素造成炎症反应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原发病诊断起重要作用。儿童脓毒症诊断标准虽明确,但是为了更适于病理生理学、检验学和流行病学,有学者新近提出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概念,为脓毒症诊疗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脓毒症/诊断 鉴别诊断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 儿童
  • 简介:郑毅教授2000年WHO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每40s就有1人死于自杀,每3s就有1人自杀未遂,在所有国家中自杀是15~34岁人群死亡前3位原因之一。100000人为单位计算自杀率:美国2000年男17.1,女性4.0;法国1999年男26.1,女性9.4;日本2000年男35.2,女性13.4;中国1999年男13.0.女性14.8;印度1998年男12.2,女性9.1;俄罗斯2002年男69.3,女性11.9。

  • 标签: 自杀未遂 儿童青少年 男性 女性 WHO 自杀率
  • 简介: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在25(OH)D3和1,25-(OH)2D3测定不能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情况下,骨碱性磷酸酶(BALP)测定仍为诊断佝偻病较特异、敏感指标.也可作为佝偻病疗效判断重要指标。为了解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治疗前后BALP骨X线变化特点,我们对70例佝偻病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佝偻病 治疗前后 骨碱性磷酸酶 X线 相关性探讨 BALP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影像检查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确定有无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随着影像检查普及,HIE各病程阶段进行头颅CT检查已经相当普遍,动态头颅CT系列检查被认为对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但从新生儿CT使用安全降低医疗成本来看,选择适当检查时机,减少检查次数是必要.本文对2003~2004年本院有完整CT与临床资料114例HIE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不同病程阶段CT分度与临床分度关系,以期提高对本病认识.

  • 标签: 头颅CT检查 HIE患儿 临床分度 不同病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腹型过敏紫癜是儿童常见血管反应性疾病,常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腹型过敏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逐渐得到大家重视,丁撄教授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腹型过敏紫癜过程中灵活运用黄连和紫草,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腹型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旋杆菌 黄连 紫草 儿童
  • 简介:1质量改进研究及其报告现状随着循证医学发展,应用最佳证据改进临床实践实施科学(Implementationscience)广受关注。质量改进研究是指在真实情境分析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针对关键问题构建干预措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干预措施,改进卫生保健中不足,并维持长期改进效果,持续促进医疗保健质量

  • 标签: 质量改进 报告规范 解读 清单 医疗保健质量 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影响因素,为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标准,回顾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

  • 标签: 髋脱位 旋转 股骨 截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构音障碍(FAD)患儿中枢听觉加工特点儿童FAD可能病因。方法选择符合FAD诊断标准27例患儿作为病例组,年龄匹配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个人语言发育史阳性病史率,检测二组儿童事件相关电位,比较失匹配负波(MMN)形态学、潜伏期峰振幅。结果病例组个人语言发育史中阳性病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VS8%,P〈0.01);MMN峰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9±31ms175±32ms,P〈0.01);峰振幅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听觉加工时间延长可能是儿童FAD发病原因之一。

  • 标签: 失匹配负波 功能性构音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中枢听觉加工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