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淋巴肉芽是一种罕见的病变。本院近期手术切除左肺下叶淋巴肉芽1例。

  • 标签: 淋巴瘤样肉芽肿 肺部
  • 简介:黄色肉芽是一种组织细胞增生症,多表现为皮肤多发呈黄棕色丘疹或结节。病变极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国内外仅有零星病例报道,我院收治1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垂体黄色肉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占位 鞍区肿瘤 黄色肉芽肿
  • 简介:骨嗜酸性肉芽(eosinophilicgranuloma,EG)属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原发性免疫缺陷性良性肿瘤病变。骨EG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率约占骨肿瘤的1%,而脊柱EG更少见。脊柱EG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以单发为主,少数有侵袭性,可侵及椎体附件和周围软组织;其中,胸椎EG发病率最高(54%),颈椎EG发病率最低(11%)。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颈椎 骨疾病 外科手术
  • 简介:淋巴都是恶性肿瘤吗过去在书籍文献中,我们往往在“淋巴”的前面加上“恶性”两字,近年来,随着对淋巴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目前认为淋巴均为恶性,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强调“恶性”。因此,临床和病理诊断的“淋巴”都是恶性肿瘤,无“良性淋巴”的说法。

  • 标签: 淋巴瘤 知识问答 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病理诊断
  • 简介:2008年9月,我的颈部长了一个硬块,经过3个月曲折而很富有故事性的求医之路后,活检病理报告得出了“非霍奇金氏淋巴,弥漫大B细胞型”的结论。于是,继16年前得了乳腺癌后,我又和淋巴搭上了关系。

  • 标签: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病理报告 B细胞型 乳腺癌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62岁,因“面部浮肿1个月”于2003年11月3日入我院肿瘤科。主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锁骨上窝有1枚蚕豆粒大的物伴面部浮肿,并自觉憋闷,轻度心悸、多汗、消瘦、食欲正常,曾在家中口服抗生素(不详),无好转,面部浮肿继续加重,在门诊行CT检查示:纵隔淋巴结肿大,经B超发现肝内多发性占位性病变(牛眼征)。既往有胃溃疡病史,吸烟史20年,否认有遗传病史。

  • 标签: 淋巴瘤 化学治疗 甲状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淋巴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所收治非霍奇金淋巴1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为结外淋巴54例(51.4%).54例中发生于消化道者最多,共19例(35.2%),其次为鼻及咽部组织,共16例(29.6%),其他部位少见共19例(35.2%).治疗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结论结外淋巴发生于消化道,鼻咽部组织为多,但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针对发病升高趋势,临床医师应具有多学科横向知识,加强对结外淋巴的认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原发性淋巴结外淋巴瘤 临床分析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淋巴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1998年间收治的43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皮肤淋巴占我院同期收治淋巴的0.96%.治疗方法以化和/或放疗为主,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整组病例的总有效率为85.3%,CR率73.5%,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6%和62.5%.蕈真菌病/Sezary综合征(mycosisfungoidesandSezarysyndrome,MF/SS)组的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1%和52.9%,非MF/SS组为75.4%和71.4%,14例非MF/SS性T细胞淋巴为67.1%和61.5%.88.8%的患者首次复发部位以皮肤为主.结论原发性皮肤淋巴是少见的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结外淋巴,对化放疗敏感,大多数亚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预后好于相同类型的结性淋巴.

  • 标签: 淋巴瘤 皮肤 预后
  • 简介:结外NK/T细胞淋巴,鼻型,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非霍奇金淋巴的一个亚型。由于其细胞形态的多样性以及肿瘤细胞的嗜血管性,且常伴有血管的破坏与坏死,历来命名较为混乱。其中有Kiel分型的多形T细胞淋巴,小、中、大细胞型,REAL分型的血管中心T细胞淋巴,以及其他如恶性中线网状细胞增生症、致死性中线肉芽、多型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1997年Jaff等在WHO淋巴分型草案中提出一种新的非霍奇金淋巴亚型,具有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CD3)和NK细胞抗原(CD56)的特征。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结外 鼻型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 非霍奇金淋巴瘤 网状细胞增生症
  • 简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enteropathy-associatedTcelllymphoma,EATCL)是1985年Isaacson首先提出的起源于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2002年WHO新分类对T细胞和NK细胞的淋巴组织肿瘤称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enteropathytypeTcelllymphoma,ETTCL)。本病罕见,极易误诊,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不足30%,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ETTCL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淋巴瘤 小肠 T细胞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淋巴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各型恶性淋巴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16+56)和NKT细胞(CD3+/CD16+56),对两者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组中辅助性T细胞(CD3+/CIM+/CD8-)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患者组中CIM/CD8细胞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在恶性淋巴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了解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为后期病情判断及可能采取的相关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T淋巴细胞亚群 恶性淋巴瘤 T辅助细胞
  • 简介:患者男,11岁.因双鼻反复出血伴进行性鼻塞3年、加重1个月,于1998年3月24日入院.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鼻出血,无明显规律,每次出血量为50~150ml,外院多次行鼻腔止血及口服止血药无效,近1个月出血次数增多,鼻塞加重,需张口呼吸.检查: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肝、脾无明显异常发现.专科检查:鼻咽部见一4cm×4cm×3cm粉红色新生物,软腭下塌.指诊示质地中等,体基底部在鼻咽部顶后壁,表面欠光滑,呈分叶状;鼻内窥镜下见鼻腔后部粉红色肿块.

  • 标签: 鼻咽肿瘤 淋巴瘤 误诊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简介:患者女,55岁,农民,因进食梗噎感1年余于2006年7月3日入院。既往有胃溃疡史12年。人院查体无明显异常,鼻咽部及其它部位未发现肿瘤。6月27日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6~28cm处可见2个卵圆形隆起病灶,大小0.7cm×0.6cm及2cm×1.5cm,有蒂组织,表面糜烂坏死不明显,组织弹性存在,食管下端未检及明显异常改变,HP(++)。胃镜诊断考虑:食管平滑肌瘤伴异形增生?灶性癌变?超声内镜示侵犯粘膜下层。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可能。

  • 标签: 食管淋巴上皮瘤样癌 组织病理学 淋巴基质 EB病毒
  • 简介:说起淋巴,老百姓可能会想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罗京,他因患淋巴而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伤痛和遗憾。在全球范围内,淋巴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发病率较低。

  • 标签: 淋巴瘤 地区发病率 预防 健康 中央电视台 发达国家
  • 简介:恶性淋巴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累及乳腺极少见,而乳腺原发恶性淋巴更罕见,1967年Lattes统计共173例,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和所有乳腺肉瘤的10%[1],国内亦有零星报告.本文收集我院自1980年至1999年乳腺肿块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者5例,现报告并行复习文献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瘤 病例报告 临床诊断
  • 简介:患儿,女,12岁。因腹胀5d入院。患儿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无发热、腹痛,腹胀呈进行性加重。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软,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侧乳房内上象限可扪及一鸽蛋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好,无压痛。右下肺听诊呼吸音低,叩诊浊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叩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

  • 标签: 恶性淋巴瘤 乳腺 儿童
  • 简介:临床上发生于阴茎的肿瘤少见,其病理类型主要为阴茎鳞状细胞癌,其次为继发性肿瘤,大多由膀胱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转移而来.原发于阴茎的淋巴则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阴茎 淋巴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