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其各自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在NSCLC中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72例NSCLC中HER2、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72例NSCLC中,HER2、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6%、65.3%;②HER2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病变部位无关(P>0.05);③COX-2的阳性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与性别、吸烟、病变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④HER2、COX-2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HER2、COX-2可以作为判断NSCLC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环氧化酶2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HIF-2α、ABCG-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干细胞机制及对化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60例胃癌组织和45例慢性胃炎组织的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IF-2α、ABCG-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Hp的阳性表达率为67.3%(37/55),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织的45.2%(1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Hp感染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HIF-2α蛋白在Hp阳性胃癌组织与Hp阴性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和50.0%,且HIF-2α蛋白表达与Hp感染之间呈正相关(r=0.321,P=0.017)。ABCG-2蛋白在Hp阳性胃癌组织与Hp阴性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和55.6%,且ABCG-2蛋白表达与Hp感染之间呈正相关(r=0.342,P=0.011)。在37例Hp阳性胃癌组织中,HIF-2α与ABCG-2表达呈正相关(r=0.604,P〈0.0001)。结论Hp可能通过激活HIF-2α-ABCG-2通路来促进胃癌组织中HIF-2α和ABCG-2的表达,诱导胃癌细胞的干细胞化及化疗抵抗。

  • 标签: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Hp) HIF-2α ABCG-2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一2(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2,TIMP-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52例连续性的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25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部分变性条件下检测所有基因,用Shesis软件对各基因进行单倍分析。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胃癌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MMP-2—1306C/T基因CC、CT、TF分布的频率分别为80.2%(202/252)、19.0%(48/252)、0.8%(2/252),对照组分别为68.1%(173/254)、28.2%(71/254)、3.9%(10/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03);携带C等位基因(CC+CT)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的1.845倍(OR=1.845,95%CI:1.231—2.767)。病例组TIMP-2—303G/A基因GG、AG、AA分布的频率分别为57.1%(144/252)、38.9%(98/252)、4.0%(10/252),对照组分别为52.0%(132/254)、35.0%(89/254)、13.0%(33/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01);携带G等位基因(GG+GA)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的1.232倍(OR=1.232,95%CI:0.868~1.750)。病例组TIMP-2—418G/C基因GG、GC、CC分布的频率分别为56.7%(143/252)、34.1%(86/252)、9.1%(23/252),对照组分别为68.1%(173/254)、28.3%(72/254)、3.5%(9/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7,P=0.037);携带G等位基因(GG+GC)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的0.666倍(OR=0.666,95%CI:0.463~0.959)。TIMP-2—303G/A在未突破浆膜层组GG、AG、AA基因分布与突破浆膜层组中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

  • 标签: 胃癌 MMP-2 TIMP-2 基因多态性 蛋白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肾转移的临床诊治特点及其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行后腹腔镜下患肾切除术的乳腺癌肾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治特点、病理特征、发展及预后。结果2例均为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乳腺癌肾转移并行后腹腔镜下患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示乳腺癌。肾转移(浸润性癌伴淋巴结转移,肾肿瘤与乳腺肿瘤形态一致,腺样结构,核分裂像多,见大量坏死组织),免疫组化示Vim(-),CK(+)。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并随访2年内死亡。结论乳腺癌肾转移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结合免疫组化及病史、病理可确诊,后腹腔镜患肾切除术对缓解并发症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肾转移癌 腹腔镜 肾切除术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袢与P袢空肠代胃在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进行了全胃切除术的胃癌和贲门癌患者88例,其中47例采用改良袢消化道重建,41例采用P袢空肠代胃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术后并发症,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改良袢组与P袢空肠代胃组患者相比,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倾倒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更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评定指数均高于P袢空肠代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袢消化道重建术式能更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改良袢型吻合 P袢型吻合
  • 简介:目的探讨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对39例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5.15岁;其中左踝18例,右踝21例;1例为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固定4周,定期复查。结果32例术后获得平均随访16(10~24)个月。伤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1.2周。患者术后平均14(11~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平均84.1(72~100)分。结论对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正确的内固定,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形态及良好行走功能的基础。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矫正装置
  • 简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Tcelllymphoma,EATCL)是1985年Isaacson首先提出的起源于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2002年WHO新分类对T细胞和NK细胞的淋巴组织肿瘤称为肠病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typeTcelllymphoma,ETTCL)。本病罕见,极易误诊,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不足30%,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ETTCL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淋巴瘤 小肠 T细胞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上调microRNA-7(miR-7)表达对喉鳞癌Hep-2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miR-7模拟物(miR-7mimics)及随机序列(miR-Scramble),将喉鳞癌Hep-2细胞分成miR-7组、Scramble组和空白对照(Mock)组,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转染48h后各组细胞中miR-7表达,CCK-8法检测转染48h后的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Transwell试验观察转染24h后细胞迁移能力,q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PI3K(p110)、AKT及p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R-7组Hep-2细胞转染miR-7mimics后miR-7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ramble组和Mock组相比,miR-7组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迁移能力降低,且PI3K、AKT及pAKT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上调喉鳞癌Hep-2细胞中miR-7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miR-7 喉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多形性黄色瘤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左侧海马脑PXA进行头颅MRI检查、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颅MRI在左侧海马发现直径约0.8mm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部分囊影呈现高信号,边界不清楚,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其余脑组织的信号均匀,异常信号影未见。光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含较多砂粒体、似黄色瘤样,与正常脑实质的界限欠清,细胞形态多样,由梭形、单核样及椭圆形等形态细胞组成,多核瘤巨细胞也散在可见,瘤细胞胞浆有的含脂滴,瘤细胞间质可见嗜酸性颗粒小体,灶区附近可见散在淋巴粒细胞浸润。对PXA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特染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中GFAP、CD34、S-100、Vimenin为阳性,EMA、CD163、NF、NeuN染色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小于2%;对其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可发现网状纤维网将瘤细胞分割包绕于其中。结论:脑PXA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脑多形性 黄色 星形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6例Her-2过表达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分析总结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复发相关因素及分子生物学行为。结果2例为胸壁局部复发,2例为锁骨上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为远处器官转移;所有Her-2过表达复发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存在淋巴结转移:1-3枚淋巴结阳性2例;4-9枚淋巴结阳性2例;≥10枚淋巴结阳性2例;Ki-67表达〈15%0例;15%-50%3例,〉50%3例。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Ki-67表达强度是Her-2过表达乳腺癌复发的重要因素,影响其预后。

  • 标签: HER-2过表达 乳腺癌复发 腋窝淋巴结 KI-67
  • 简介:目的:分析伽马刀治疗巨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2005年8月至2012年4月22例巨块肝癌行伽马刀治疗,以40%-6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中位剂量42Gy(范围30-50Gy),3-5Gy/次,9-13次完成。靶区为肝内病灶包括或不包括门脉癌栓。治疗后每1-3个月行血液和影像学检查(CT或MRI)。随访时间3-36个月,2013年9月结束。结果:总生存期3-36个月,中位生存期6.5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31.8%、22.7%、4.5%,有效率68.2%(CR3例,PR12例,SD6例,PD1例)。5例出现RTOG标准III级晚期放射性肝损伤。Kan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AFP(P=0.002)、等效生物剂量(P=0.002)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FP〈1171ng/ml好于≥1171ng/ml,≥60Gy好于〈60Gy);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等效生物剂量是有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9)。结论:伽马刀治疗为巨块肝癌可选方式之一,巨块肝癌仍应给予足够剂量以改善肿瘤局控率和预后。

  • 标签: 巨块型原发性肝癌 伽马刀 疗效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Pauwels3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1年1~11月手术治疗Pauwels3股骨颈骨折46例,采用空心螺钉(cannulatedscrews,CS)固定的3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DHS+CS)固定8例,近端股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s,LCP)固定3例。根据Haidukewych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和髋关节一般情况,分析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内固定方式与股骨颈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结果46例中,31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1例DHS+CS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经清创、抗感染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其它30例随访(20.1±5.9)个月,其中CS固定的22例,DHS+CS固定5例,LCP固定3例。29例复位质量为优良,1例一般。8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骨不连,1例同时存在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19例骨折愈合且维持了良好的髋关节形态(63.3%)。不同的骨折移位、断端粉碎程度及内固定方式与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的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是Pauwels3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CS、DHS+CS、LCP均可作为Pauwels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是否有影响,需要更大样本的病例验证。

  • 标签: 股骨颈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骨折
  • 简介:BRCA1/2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其机制主要为BRCA1/2蛋白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染色体结构和基因序列的完整性起到监护作用,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但BRCA1/2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始终存在争议。探讨BRCA1/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常见突变类型和位点及它们在乳腺癌临床风险预测中的作用,可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乳腺肿瘤 BRCA1 BRCA2 预后
  • 简介: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是目前治疗中央肺癌较为有效、安全和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该术式可有效切除肺癌组织,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肺组织,为患者术后恢复及综合治疗提供有效的肺功能保障,同时减少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明显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全肺切除率。本文就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在中央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 适应证 并发症 生存期 生活质量
  • 简介:HER2在20%-30%的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是药物如赫赛汀(Herceptin)的治疗靶点。然而许多病人会产生治疗抵抗,其中一个重要机制是HER2变异体的表达,不同的HER2变异体在生物学上可能会扮演相反的角色。如Δ16HER-2(外显子16缺失)和p95HER2(HER2的羧基端片段)会促进肿瘤细胞转化并且与药物抵抗相关。而Herstatin(内含子8保留)与p100(内含子15残留)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本文综述了目前主要的HER2变异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与共存在疾病进程和赫赛汀抵抗中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HER2 变异体 抵抗 赫赛汀
  • 简介:我科于2013年12月手术治疗伴骶骨翼骨折、脱位的TileC3骨盆骨折1例,随访半年,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患者,男,45岁。因车祸伤2h急诊入院。受伤机制:建筑物旁站立位被汽车挤压、上半身扭转受伤致腰-盆分离。入院情况:BP70/50mmHg,腰骶部及大腿皮下血肿,骨盆变形。右足屈伸肌力IV+级,右下肢其余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感觉正常。大小便失禁。CT:右侧L1~5横突骨折,双侧骶髂关节脱位、骶骨粉碎性骨折,其中右侧骶骨翼骨折、前脱位,双侧耻骨上下支等多处骨折(图1)。住院后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于ICU抗休克治疗,伤情稳定后于伤后第8天手术。

  • 标签: 骶骨 骨盆 骨折固定术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二甲双胍不同浓度(0、1、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24、48及72h,用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设二甲双胍不同浓度(0、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72h,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P-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P-ACC蛋白表达,Real-timePCR检测AC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HepG2细胞72h后,P-AMPK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调,P-ACC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升;与空白对照组(0mmol/L)中P-AMPK、P-ACC表达比较,10、15mmol/L组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CmRNA表达随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10、15mmol/L组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初步实验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从蛋白磷酸化水平和基因水平抑制ACC的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和抑制ACC有关。

  • 标签: 二甲双胍 肝癌细胞株HEPG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BV)联合化疗治疗HER2阴性进展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贝伐株单抗治疗的15例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反应事件通用术语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每2个月评估疗效,主要观察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每个周期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的中位PFS为4个月;治疗10个周期以上的患者为4例,6个周期以上者3例,其余8例均不足4个周期;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5例(33.33%)PR中4例伴胸壁转移;5例SD(33.33%),5例PD(33.33%);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4例、少量鼻出血3例、蛋白尿2例、贫血2例、血小板减少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4例停药。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二线及以上方案治疗进展期乳腺癌仍有一定疗效,对于伴胸壁转移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 进展期乳腺癌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尺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1例行定制肘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尺骨鹰嘴骨巨细胞瘤病例并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计算机检索1990~2014年,Pubmed、Cochrane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文献,手工检索已发表的骨科论文及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研究并讨论。结果本例患者随访5个月,术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50分升至术后5个月80分,肘关节屈伸范围从60°(30~90)°改善至120°(0~120)°。6篇文献详细报道了尺骨近端肿瘤的手术方式、疗效及并发症,其中4篇报道7例尺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例。结论尺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定制肘关节假体置换治疗,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对尺骨近端恶性肿瘤、复发肿瘤及浸润范围过大肿瘤,定制肘关节假体置换术近期效果满意。

  • 标签: 肘关节假体 骨巨细胞瘤 尺骨鹰嘴 定制型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chiarimalformationtypeI,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posteriorfossadecompression,PFD)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CMI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随访时间12~71个月,平均(33.8±18.5)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MRI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最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S/C最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PFD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mm(P=0.002),后移(5.2±5.1)mm(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C最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例(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低龄儿童CMI患者PFD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儿童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