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客观5-Aminoisoquinolinone,一水溶性,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的活动的有势力禁止者聚合酶,在禁止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的活动与ischaemia-reperfusion损害和发炎联系的织物损害起一个重要作用聚合酶和象ICAM-1那样的房间粘附分子的表示,P-selectin等。但是不在肿瘤它怎么样是清楚的。现在的学习的目的是在对人的脐的静脉endothelial的冒号癌线HT-29房间的粘附上学习5-Aminoisoquinolinon的效果;并且在结肠癌HT-29房间的ICAM-1,P-selectin和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的活动聚合酶的表示上的5-Aminoisoquinolinon的效果。到人的脐的静脉endothelial的HT-29房间的粘附被粘合剂实验检测的方法。Immunocytochemically,Streptavidin-Peroxidase方法被用来调查ICAM-1,P-selectin和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的表示(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的产品聚合酶激活)。到HUVEC的HT-29房间的粘附试金的结果显示出的结果在每个5-AIQ-treated组的OD570价值是重要的,这以一种剂量依赖者方式在控制组(5-AIQ-untreated)比那降低。ICAM-1,P-selectin和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的表示是重要的在HT-29房间在5-Aminoisoquinolinone-untreated组比那组织的5-Aminoisoquinolinone-treated更低。结论数据建议5-Aminoisoquinolinone能禁止HT-29房间的粘附到人的脐的静脉endothelial。5-Aminoisoquinolinone能也禁止多形核白细胞(腺苷5'-diphosphate核糖)聚合酶激活和在HT-29房间的ICAM-1和P-selectin的表情。5-Aminoisoquinolinone可能贡献肿瘤房间转移的预防。进一步的学习被需要。

  • 标签: 5-氨基异喹啉酮 结肠癌 黏附作用 ICAM-1基因表达
  • 简介:Glioblastoma(GBM)isoneofthedeadliesttumorsandhasamediansurvivalof3monthsifleftuntreated.Despiteadvancesinrationallytargetedpharmacologicalapproaches,theclinicalcareofGBMremainspalliativeinintent.Sincethemajorityofalteredsignalingcascadesinvolvedincancerestablishmentandprogressioneventuallyaffectcellcycleprogression,analternativeapproachforcancertherapyistodevelopinnovativecompoundsthatblocktheactivityofcrucialmoleculesneededbytumorcellstocompletecelldivision.Inthiscontext,wereviewpromisingongoingandfuturestrategiesforGBMtherapeuticsaimedtowardsG2/Minhibitionsuchasanti-microtubuleagentsandtargetedtherapyagainstG2/Mregulatorslikecyclin-dependentkinases,Aurorainhibitors,PLK1,BUB,1,andBUBR1,andsurvivin.Moreover,wealsoincludeinvestigationalagentsinthepreclinicalandearlyclinicalsettings.Althoughseveraldrugswereshowntobegliotoxic,mostofthemhavenotyetenteredtherapeutictrials.TheuseofeithersingleexposureoracombinationwithnovelcompoundsmayleadtotreatmentalternativesforGBMpatientsinthenearfuture.

  • 标签: CHEMOTHERAPY PLK1 AURK survivin BUB BUR1
  • 简介:Inourreport,thevaluesofwholebloodserotonin(5-HT)in87apudomapatients(diagnosedbyoperationandpathology)weresummarized.Amongthem,thelevelsofurinary5-hydroxyindole-3-aceticacid(5-HIAA)of44patientswerealsotested.Theresultsshowedthatbothparametresofapudomapatientswerehigherthanthoseofnon-apudoma,post-operativepatientsofapudomaaswellasthenormal.Theincreasingextentofthelevelsofwholeblood5-HTandurinary5-HIAAinsmallintestinalcarcihoidwasthemostobviousonebutthatofrectumwasnot.Thereferablediagnosticvaluessuggestedwere:5-HT>130ngml,5-HIAA>30mg/24hours.

  • 标签: SEROTONIN URINARY summarized RECTUM ACID acetic
  • 简介:例1.54岁,孕6产5。因绝经3年,阴道不规则流血1月于1982年11月7日入院。2年前曾有“宫颈炎”病史,行冰冻治疗后好转。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上唇糜烂,子宫正常大小,右附件区阴性,左侧骶韧带增厚。肛诊:直肠粘膜光滑。取宫颈上唇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入院诊斯:宫颈鳞状细胞癌Ⅱa期。于同年11月1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

  • 标签: 宫颈 上唇 入院 正常 妇科恶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年龄为15~70岁,中位年龄为58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及下腹部包块。2例绝经患者绝经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绝经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例患者的年龄为15岁,保留卵巢,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统计并分析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病理高危因素、主要辅助检查情况及治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均﹥200IU/L。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均提示宫腔或宫颈肿物,直径为5~10cm。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存在特征性“袖口”状结构,其中2例患者有深肌层侵犯,2例患者有肿瘤细胞异源性分化,4例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术后补充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方案化疗,5例患者除1例失访外均未复发。结论子宫腺肉瘤的发病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亦见于青少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治疗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为主,术后化疗可能减少复发。

  • 标签: 子宫腺肉瘤 子宫肿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近年来在对肿瘤免疫的研究中发现,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CCR5不仅表达于肿瘤组织中,在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上也有表达,参与肿瘤免疫、免疫逃避等行为,影响肿瘤的预后及进展。CCR5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作者就国内外有关CCR5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CCR5 肿瘤 TREG细胞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G(HLA-G)在结肠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结肠癌患者、结肠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GmRNA的表达.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GmRNA在结肠癌、结肠良性病变和健康对照中的相对表达量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15,2.68]、[0.56,1.51]和[0.66,1.41].结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GmRNA的表达高于结肠良性病变(P=0.02)和健康对照(P=0.03).结论结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G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在结肠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HLA-G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结肠癌 PCR 结肠良性病变
  • 简介:恶性淋巴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累及乳腺极少见,而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更罕见,1967年Lattes统计共173例,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和所有乳腺肉瘤的10%[1],国内亦有零星报告.本文收集我院自1980年至1999年乳腺肿块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者5例,现报告并行复习文献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瘤 病例报告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胃腺癌SGC7901/R耐药细胞株产生耐药的机制。方法:以人胃腺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R和其亲本细胞SGC7901为对象,MMT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RT-PCR法检测胸腺嘧啶合成酶(TS),胸腺嘧啶激酶(TK),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转录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内药物蓄积浓度。结果:SGC7901/R耐药细胞对5-FU耐药性能确切,并对顺铂(DDP),柔红霉素(DNR)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TS,mdr-1在耐药细胞SGC7901/R中表达显著增强,TK表达减少,OPRT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无显著差别。MRP在两种细胞都没有表达。耐药细胞SGC7901/R内DNR药物蓄积浓度降低。结论:人胃腺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R耐药机制与嘧啶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TS和TK表达的改变相关,5-FU耐药细胞株具有多药耐药(MDR)的特性,这与mdr-1基因翻译的P-糖蛋白的泵功能增强有关。

  • 标签: 人胃癌 癌细胞 5-氟尿嘧啶 耐药机制 检测 胸腺嘧啶合成酶
  • 简介:目的:研究microRNA203(miR-203)对胃癌EIF5A2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miR-203与胃癌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应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细胞和组织中EIF5A2的表达;脂质体miR-203转染干预胃癌细胞后,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EIF5A2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细胞株SGC7901胞浆中大量表达EIF5A2蛋白,而细胞核中表达较少;胃癌组织中EIF5A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EIF5A2的表达在脂质体miR-203转染干预胃癌细胞后明显受到抑制。结论:胃癌细胞和组织中存在EIF5A2的表达,且miR-203显著抑制了EIF5A2的表达。

  • 标签: microRNA203 胃癌 EIF5A2
  • 简介:目的:构建miR-15a-5p和miR-16-5p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利用此载体分析并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3'-UTR区域的确切结合位点,探讨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Pubmed和miRBase数据库分别寻找到CCND1基因3'-UTR区域碱基序列和miR-15a-5p、miR-16-5p的碱基序列。找出理论结合位点后,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通过基因测序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CCND1a/Ma和CCND1b/M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将上述载体应用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CCND1b组的荧光素酶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3'-UTR区域存在结合位点,其具体结合位置在CCND1b区。这在理论上意味着miR-15a-5p和miR-16-5p可以抑制CCN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CCND1 miR-15a-5p miR-16-5p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建立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大肠癌肝转移移植瘤模型。方法:利用慢病毒将荧光素酶表达载体转染至人肠癌L〇V〇细胞株,经嘌呤嘧啶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进行裸鼠脾脏注射,采用脾脏注射切脾法和保脾法两种方法制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比较小鼠肝转移情况,并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布特点。结果:建立了肠癌细胞株的荧光素酶基因稳定表达的亚克隆,两组经脾注射方法肝转移率均为65%以上,具有可操作性,切脾组具备更多的肝脏转移数及更高的肝脏成瘤率。结论:成功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肠癌肝转移移植瘤模型,确定了脾脏注射切脾法制造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是较好的造模方法。

  • 标签: 荧光素酶 肠癌肝转移 移植瘤 活体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肿瘤典型的结构为分化不同阶段的平滑肌样细胞与脂肪细胞相混杂,点缀着畸形的厚壁或薄壁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分为上皮样,中间型和梭形,与免疫表型有关。HMB45的强阳性表达和肌源性标记阳性对诊断有帮助。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皮样肌细胞是较为原始的间叶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 标签: 肝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血液科化疗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的住院患者25例给予EPO联合G—CSF治疗作为治疗组,另21例仅给予G—CSF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经3周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上升,对照组白细胞明显上升,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后,全血细胞上升明显,可有效提高Hb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化疗 全血细胞减少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21例胃溃疡组织、30例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MCM5的表达。结果MCM5高表达于胃癌细胞核,胃癌组织中的MCM5表达率为63.3%(19/30),胃溃疡组织中MCM5表达率4.7%(1/2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胃癌患者的MCM5表达明显高于Ⅱ-Ⅲ期的表达(P〉0.05),Ⅱ-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P〈0.01)。结论MCM5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新的胃癌增殖标志物。

  • 标签: 胃癌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观察紫杉醇为主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化疗方案:紫杉醇(Taxol)+亚叶酸钙(CF)/5-FU,28d为一个周期,连用2周期后评价疗效。Taxol每周疗法,60mg/m^2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滴,不少于3h,d1、d8、d15;CF200mg,d1-d5,5-FU600mg/m^2,d1-5。结果全组共完成化疗70周期,22例均可评价疗效,全组1例CR(4.6%),8例PR(36.4%),总有效率40.9%。8例SD(36.4%);5例PD(22.7%)。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占81.8%,其中Ⅰ、Ⅱ级占77.3%;脱发占81.8%,均为Ⅰ、Ⅱ级;肌肉节痛占54.5%;其它还包括过敏(4.6%)、腹泻(9.1%)、肝功异常(22.8%)、心电图异常(4.6%)等。但无严重超敏反应,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晚期胃癌病人使用以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在晚期胃癌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种较好选择。

  • 标签: 紫杉醇 5-FU 胃癌 晚期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新辅助化疗并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并观察其它影响盆腔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0例Ib期和Ⅱ期新辅助化疗并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采用G-CSF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新辅助化疗并手术,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予以GCSF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影响盆腔感染的因素。结果:采用G-CSF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术后患者盆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率分别为16.0%和44.0%(P〈0.05)。其它临床相关因素,包括年龄≥60岁、血红蛋白(Hb)〈90g/L、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的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常规抗感染基础上联合应用G-CSF对于新辅助化疗并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降低盆腔感染发生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术后具有高风险盆腔感染发生率的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 标签: G-CSF 宫颈癌根治术 新辅助化疗 盆腔感染
  • 简介: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1~4%[1],即使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其术后5年生存率也仅有15~25%[2].在中国,2004年一项对多家医院共234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根治切除率仅20.9%,根治术后胰腺癌的l、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36%、13.47%、8.47%[3],在胰腺癌中,胰头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而胰体尾癌的发病率则显著上升,这可能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获得诊断有关[4].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报1例已侵犯腹腔干的胰体尾癌患者行根治切除术后5年,发现孤立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个案报道.

  • 标签: 体尾 孤立转移 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