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治疗性沟通是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治疗性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帮助患者尽快适应ICU的特殊环境及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密切配合,促进患者康复,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消灭在萌芽状态。

  • 标签: 治疗性沟通 重症监护 自身疾病 心理反应 医疗纠纷 护患矛盾
  • 简介:转化时间生物学是时间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夜班者健康调控是转化时间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夜班者人体生物节律与昼夜环境节律"失同步",而出现复杂的生物钟健康问题,目前,主要发现的问题是:睡眠与觉醒对应生物钟健康关系紊乱,导致睡眠健康问题,消化系统紊乱、

  • 标签: 转化时间生物学 人工智能 夜班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手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其中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的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睡眠质量、负面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8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质量以及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手术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会大幅提升,同时其睡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保证了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回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手术室临床护理 睡眠质量 满意度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人工生物型硬脑膜DuraGen^TM植入后的转归过程。方法将DuraGen^TM修补于15头实验猪右侧硬膜缺损处,左侧作为对照。在修补后1、3、6个月分别处死5头实验猪,行大体标本、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人工生物型硬脑膜修补对硬脑膜缺损的作用。结果新生自体纤维组织逐步建立于植入物内.形成一个由新生纤维组织和植入物支架组织交织在一起的中间态结构。新生纤维组织逐渐增加,植入支架结构逐步吸收并最终被新生纤维组织所替代。结论人工生物型脑膜DuraGen^TM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目前理想的硬脑膜修补材料。

  • 标签: 硬膜 生物敷料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和避免手术发生差错的有效护理措施,以阻断护理差错发生的源头,确保手术护理工作的安全、准确和高效。方法:通过总结术前访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职责分明以及严格控制手术护理质量等途径,发展和完善手术护理的工作常规。结果:实施环节控制有效预防了手术护理差错的发生。结论:手术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而且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存在着护理安全隐患。手术护理管理者和一线护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规范各种医疗护理行为。尊重法律与医学发展的要求,形成工作常规,完善工作制度,做到有法必依,确保更好地维护患者与自身的权益。

  • 标签: 护理差错 手术室环境 手术护理质量 执行查对制度 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工作人员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15例,双节段5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状况,并作统计学检验。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与椎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假体所在椎间隙的活动度。结果所有病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病人术后症状有明显缓解,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2分。术后随访未见有假体松动、下沉和周围骨化融合,置换间隙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为(4.8±1.7)°。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和部分的活动度保留。

  • 标签: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Bryan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管膜下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对9例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10~109个月,均无转移和复发。MRI检查示,肿瘤位于侧脑室内8例、右颞叶1例,T1WI呈等信号6例、低信号及高信号各1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无明显强化各4例。病理检查示,瘤组织胶质纤维丰富,瘤细胞成簇状分布其间;除1例右颞叶肿瘤无微囊结构外,其余均有微囊形成。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为阴性;Ki-67标记指数4%1例,1%~3%8例。结论管膜下瘤多发于老年男性,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其大多发生在侧脑室内,发生在脑实质的少见。认识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有利于诊断及治疗。

  • 标签: 室管膜下瘤 临床特点 影像学 病理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护士科研能力培训方法与管理效果。方法:成立手术护理科研小组,应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对临床护士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管理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方法于2015年1-12月对手术护士进行培训,比较2014年培训前和2015年培训后护士的科研设计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以及护士科研论文达标率。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方法后护士科研设计能力显著提升,撰写论文数量与质量、论文达标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的科研论文培训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手术护士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科研能力 培训 管理
  • 简介:目的:通过对第一台手术按时开台时间、手术间的周转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延时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手术间使用效率的原因与对策,提高手术间使用率。方法:召开围术期领导团队主持的手术团队工作讨论会,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制作影响手术工作效率的"人、机、物、法、环"因素分析鱼骨图,找出提高手术工作效率的对策,制定手术效率计划。结果:计划实施后6个月,因手术、麻醉医生或手术间的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手术延迟现象减少了9%(P〈0.01,χ2=5.38),第一台手术在预定时间的15min内按时开台比例提高了14%(P〈0.05,χ2=3.36),手术周转时间可缩短12min(P〈0.05,t=1.25)。病人的满意度和手术医生、手术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病人得到更优质、更安全的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护理安全与质量。结论:解决问题要有策略,执行好的围术期效率计划,可以提高病人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也可以提高手术员工的满意度以及病人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工作效率,降低医院成本。

  • 标签: 手术室 使用效率 原因与对策
  • 简介: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giantcell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 标签: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CELL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肿瘤细胞
  • 简介:手术护理专科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需要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针对目前手术专科护理发展中实践指南、压疮、手术部位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的热点问题进行综述,旨在提出我国手术专科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研究现状,以提升我国手术专科护士整体护理服务能力,同时推动手术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 压疮 手术部位感染 深静脉血栓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85例患者,按一期硬脑膜修补方式分为自体膜修补组(甲组33例)、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乙组16例)和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丙组36例),对二期颅骨修补过程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丙组分离皮瓣出血量较甲组平均减少70ml(P〈0.05),手术时间平均减少30min(P〈0.05),二期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少于甲组、乙组(P〈0.05),术后感染、皮下积液方面三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膜修补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二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自体膜 人工硬脑膜 颅骨缺损
  • 简介:目的:调查手术护士职业认同水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授能问卷和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内10所医院的187名手术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工作授能总分为(15.37±2.32)分,职业认同总分为(98.37±11.32)分,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工作授能中的机会、信息、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4个维度可独立预测职业认同的41.0%。结论:医院应根据工作授能中的不足之处,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手术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手术室 护士 工作授能 职业认同
  • 简介:为了防范护理缺陷和杜绝某些潜在危险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06年开始,在手术各个区域合理、有针对性、有目的地使用视觉提示标识,并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和规范的提示,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手术室管理 提示标识 视觉 潜在危险 护理缺陷 护理实践
  • 简介:目的:分析门诊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的缺陷因素,制定相应改进措施。方法:对护士进行培训,改进标本存放区域,应用信息系统代替手工书写标本标志,改进固定液取液装置,规范标本管理制度,改进标本处理流程等。结果:改进前后标本袋字迹不清、病检单字迹不清、患者名称不一致、标本质量不合格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进后标本处理、核对、发报告查找时间明显缩短,回执单丢失率少于改进前(P〈0.01)。结论: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降低了病理标本管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病理标本送检质量和工作效率。

  • 标签: 门诊手术室 病理标本 标本管理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0例管膜瘤,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6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14例,第三脑室4例,侧脑室4例,脊髓内8例:其中多发1例。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并向下延伸至第2颈髓背侧、桥小脑角。均经病理证实为管膜瘤。

  • 标签: 室管膜瘤 神经外科手术 脑室 脊髓
  • 简介: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医院业务需要的手术洁净度智能化管理系统,控制进入手术的人员数量,全程监控与管理。通过应用该系统有效控制了人员的流动,降低了手术感染率,提升了医院手术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 标签: 手术室 手术感染控制 人员管理 洁净度管理
  • 简介:神经外科监护(neuro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集医疗护理现代化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配置了大量的医疗仪器设备,同时也带来种类繁多的噪音。Darbyshire和Young[1]对英国5个监护进行监测,发现平均噪音超过45dB,最高峰值甚至达到85dB。

  • 标签: 神经外科监护室 报警疲劳 护理 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