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空军招飞心理测评系统正式在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工作中应用,六年的实践证明飞行人员选拔的准确度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在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检测项目的准确度仍然偏低。文章封飞行动机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飞行动机检测的区分度偏低,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不够高。在此,提出几点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求进一步提高检测系统的信度和效度。

  • 标签: 水平分析 动机 心理测评系统 飞行人员选拔 1999年 统计学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男性护理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为高等护理教育实践提供依据。方法:纳入8名男性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就业生活型、求知型学习动机是男性护理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动机;报答型、成绩目标型、消极回避型学习动机是次要学习动机;社会奉献型学习动机偏低。结论:高等护理教育须根据男性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分布情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以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相关机制和内容。

  • 标签: 学习动机 护理 护理教育 内容分析 研究生 男性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单纯支架
  • 简介:目的分析青春期少女生育动机及其生育意愿,从而追行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工作。方法本研究基于Michaels(1993)的研究结果,自编“青春期少女生育动机”的调查问卷,封678名(随机抽样)高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女生育动机的先后排序为:“使个人生命延续”、“获得安全感和创造性”、“得到亲密情感和愉悦”、“获取权力和影响力”、“能够养儿防老”、“获得成人地位”、“能够传宗接代和取得社会认同”与“道德价值的支配”;②青春期少女面对意外怀孕是否生下孩子。除“能够养儿能防老”生育动机影响较低外,其它生育动机均有明颗影响,并显著性差异;③由回归分析结果得知,“道德价值的支配”和“获得覜密情感和愉悦”两个生育动机因素可以有效预测青春期少女的生育意愿,其中以“道德价值的支配”影响作用较大。结论青春期少女面对意外怀孕,对于决定是否生下孩于的生育意愿,有不同的生育动机。因此在青春期性教育当中,应当了解青少年生育动机、生育意愿的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来开展性教育。

  • 标签: 青春期 少女 生育动机 性教育 生育意愿
  • 简介:目的探讨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枪查,均碌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8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32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35次。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均采用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V—P术5例。32例中死亡1例,恢复良好22例,生活自理6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2例,卧床、靠他人护理1例。对其中27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发生,无死产。结论DSA检查应作为诊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式:除了对Ⅰ~Ⅱ级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外,对其它患者可推迟到出血2~3周以后手术:掌握一定的显微手术技巧.对于顺利夹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 标签: 小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建立体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卡氮芥(BCNU)微球药物浓度的高效液色谱分析方法,并用此法研究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2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流速1.0ml/min,紫外光检测波长237nm。结果BCNU在0.005—0.35μmol/ml范围内呈线性(r=0.9992),最低检测下限为0.005μmol/ml。采用低、中、高浓度(0.03、0.1、0.3μmol/m1)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33%、101.43%和102.04%,日间及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4%和〈1%。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PLGA缓释BCNU时间可达3w以上。结论本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缓释BCNU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 标签: 聚乳酸/羟基乙酸 卡氮芥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释放动力学
  • 简介:造口手术的早期,外科医生多着重手术技术的改进,很少关注造口的长期管理;而当时护士又缺乏相关专业护理知识,所以现代造口手术早期,虽然医生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但是由于造口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常使患者又陷入痛苦之中。

  • 标签: 造口 管理 手术技术 外科医生 护理知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筛选小鼠嗅球发育中凋控同源盒转录因子2(DLX2)的相关基因,探讨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在嗅球中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利用16844点的高密度Oligo芯片检测发育期嗅球的基因表达情况,采用基因神经网络分析,筛选与DLX2关的基因。结果从2398个在4个时间点都表达的基凶中筛选出623个差异基因,在相关系数设定为0.95水平上,共筛选出29个与DLX2关的基因。29个基因中,已知功能的基因有13个,主要与代谢、凋亡、发育及信号传导功能相关,未知功能的基因有16个。结论在嗅球中可能有29个基因参与了DLX2的表达调控,对它们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在嗅球中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机制。

  • 标签: 嗅球 同源盒转录因子2 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前下区
  • 简介:目的决定心理卫生素质的作用。方法临场实验法。测定儿童心理卫生素质。结果探险心理卫生素质是内因。结论心理卫生素质促进心理发展。

  • 标签: 中小学生 探险心理 心理卫生 心理素质
  • 简介: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病征,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每10万人中就有100~200例叉神经痛患者,年发病率约为5/10万,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儿童少见,女性的患病率约高于男性两倍.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伽马射线 射频热凝 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新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服务。方法:采用SCL-90对2191名各民族中小学教师进行测试。结果:除躯体化因子外,新疆中小学教师其余各因子分均极其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少数民族教师心理问题检出高于汉族教师,中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在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四因子与小学教师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女教师存在着性别差异。妇女教师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躯体化、敌对性、焦虑和抑郁;文理科教师九因子得分无差异。

  • 标签: 新疆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 抑郁 敌对
  • 简介:例1:女,47岁。因“突发意识丧失8h”人院。患者于8h前在玩耍时突然感觉乏力,站立不稳。随即卧床休息,继之出现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恶心呕吐及大小便失禁。当地医院就诊,行颅脑CT未见异常。给予“丹红、奥扎格雷钠及桂利嗪”等治疗,于8h后苏醒。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 标签: 双侧丘脑梗塞 大小便失禁 奥扎格雷钠 意识丧失 卧床休息 四肢抽搐
  • 简介:目的探讨叉神经痛外周支射频控温热凝治疗的疗效.方法V1痛者穿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射频控温热凝眶上神经或渭车上神经;V2支穿刺圆孔或眶下孔,也可圆孔加眶下孔,射频控温热凝上颌神经或眶下神经;V3支穿刺卵圆孔或颏孔,也可卵圆孔加颏孔,射频控温热凝下颌神经或颏神经.结果经1~4次射频治疗,本组74例均完全止痛.结论该治疗操作简便、安全,适应证极广,止痛效果确切,可重复多次施术.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控温热凝法 作用机制 无菌性炎症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如识知晓和接受康复治疗状况,为制订适宜的康复知识教育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和成都5个城市社区,以问卷调查形式对964例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接受康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需求的现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964例卒中患者中,325例(35.7%)社区卒中患者表示接受过康复知识教育,仅有100例(10.4%)表示对康复治疗比较了解和很了解。714例(74.1%)患病后进行了住院治疗,294例(30.4%)住院期间接受过康复治疗,其中198例(20.5%)只接受过针灸治疗和按摩、推拿治疗,178例(18.5%)接受过运动疗法治疗。出院后,仅有250例患者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不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中,“从来就不知道康复治疗”是最主要的原因,占65.2%。74.j%的患者表示如果社区医院能够提供康复治疗服务,愿意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现实中却只有8,3%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接受继续康复治疗。结论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的状况总体较差。在社区人群中建立康复宣传措施以及康复治疗计划非常必要。

  • 标签: 卒中 康复 社区 需求
  • 简介:目的评价拉莫嗪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拉莫嗪组31例,碳酸锂组31例。分别口服拉莫嗪50~250mg/d,碳酸锂500-2000mg/d,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总体印象-严重度量表(CGI—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均取得较好的显效率及有效率,且拉莫嗪组优于碳酸锂组;两组CGI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于治疗4周末始,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治疗8周末,拉莫嗪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碳酸锂组(P〈0.05)。拉莫嗪组不良反应较碳酸锂组少而轻。结论拉莫嗪治疗双相抑郁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拉莫三嗪 双相抑郁 碳酸锂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奥卡西平与拉莫嗪两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过去一段时期84例在延边医院接受药物治疗的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奥卡西平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奥卡西平与拉莫嗪两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原发性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药物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和疼痛程度VAS评分改善幅度。结果:治疗组患者原发性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优于对照组的69.1%,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有2例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药物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和疼痛程度VAS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奥卡西平与拉莫嗪两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疼痛、改善睡眠,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用药时间。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奥卡西平 拉莫三嗪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