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PICC导管尖端最理想的位置、定位方法、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等,并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导管定位的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PICC 定位 导管尖端异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固定方法,以降低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产生气泡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置入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将PICC导管外留部分常规呈“S”形、和“U”形固定,并应用思乐扣装置固定;观察组将导管外留部分沿血管走行反向留1.5-2.0cm的长度后,与手臂纵轴呈60°角弧行弯曲,使两翼、连接器、减压套筒及前端2cm的导管成一条直线,延长管下面(与皮肤接触处)垫厚(约32层)纱布,将纱布固定延长管上。结果对两组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产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胶在PICC导管体外断裂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名发生PICC导管体外断裂的患者,应用医用胶进行修复,观察修复效果。结果连续随访6个月,16名患者带管期间输液均未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漏液、脱管、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康派特医用胶应用于PICC导管体外断裂的修复,效果可靠,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康派特医用胶 PICC导管断裂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克服穿刺困难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6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的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的原因,总结出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对策;收集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6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应用以前分析总结出的对策,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和静脉留置针的浪费率及操作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应用到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份60例留置针穿刺困难患者身上,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提高了16.2%,静脉留置针的浪费率降低了25%,患者满意度提高了20.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遇到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时,要认真分析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基本功训练,就能增加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留置针的浪费率,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使每一位手术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达到优质护理的目的。

  • 标签: 手术患者 留置针穿刺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实验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实验一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指标变化结果。结果实验一组患者麻醉后六小时以及麻醉后十二小时的短期认知存在功能障碍的结果分别是17.50%以及2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后,在手术过后十二个小时内对患者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更大。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老年骨科手术 术后短期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对一全程导乐联合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科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实行一对一全程导乐联合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导乐镇痛组),对照组100例实行传统分娩(传统分娩组)。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结果导乐镇痛组镇痛效果优于传统分娩组,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并降低手术产率。结论一对一全程导乐联合自控硬膜麻醉分娩镇痛,可显著减轻分娩时的疼痛,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但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且对母婴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时服务新模式.

  • 标签: 一对一全程导乐,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 简介:目的对细针鼓膜穿刺和粗针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37例(173耳),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85耳):取坐位,清洁消毒外耳道及鼓膜,奥布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5号细长针头于鼓膜前下象限穿刺抽液后,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α-糜蛋白酶注射剂4000u+0.9%氯化钠注射液2ml混合液进行鼓室冲洗,同时口服强的松、抗生素、扑尔敏及针对病因治疗;对照组69例(88耳):治疗方法除穿刺换成8号长针穿刺外,其余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66例治愈(97.06%),有效1例(1.47%),总有效率98.53%,无效1例(1.47%);随访半年66例无复发,66例治愈病例鼓膜均无疤痕形成或仅有极轻微疤痕形成,无耳鸣等后遗现象,听力完全恢复正常;2例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经鼓膜置管引流治愈。对照组治愈66例(95.65%),有效2例(2.9%),总有效率98.55%,无效1例(1.45%);随访半年66例无复发,3例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经鼓膜置管引流治愈;68例粗针穿刺病例均明显遗留鼓膜疤痕,有40例发生鼓膜内陷现象,3例发生较顽固的耳鸣,45例听力下降10dB左右。结论细针和粗针鼓膜穿刺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无明显差别;但细针鼓膜穿刺者鼓膜、中耳损伤轻,鼓膜恢复好,操作简单,听力可完全恢复正常,无耳鸣等现象,副作用比粗针穿刺明显减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细针 粗针 鼓膜穿刺注药 分泌性中耳炎 地塞米松 Α-糜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26名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遵从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名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进行护理,三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病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肿瘤患者经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家属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很高,两组患者的数据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对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可以更加细致、周到的照顾患者,降低常见肿瘤疾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适合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进行应用。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护理,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2%络合碘消毒两遍,观察组采用2%络合碘消毒两遍+75%酒精消毒一遍,观察两组的待干时间、留置时间、贴膜卷边和静脉炎发生情况,分析两组的消毒效果。结果观察组待干时间(21.7±7.0s)显著短于对照组(37.0±9.9s),贴膜卷边发生18.42%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静脉炎发生情况为0与对照组12.50%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前采用2%络合碘消毒两遍+75%酒精消毒一遍的方法可以有效缩短待干时间,减少固定贴膜卷边发生;但对留置时间和静脉炎发生情况无显著改变,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消毒方法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导管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14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导管灌注溶栓术,观察组给予导管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侧下肢血管周径,比较两组尿激酶使用量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尿激酶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管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有助于提高溶栓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机械碎栓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后侧颞骨纵形骨折致侧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外伤后侧颞骨骨折致侧周围性面瘫并至少行一侧面神经探查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致颞骨骨折后侧面瘫的原因及特点,对比术前与术后、术侧与对侧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恢复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5例车祸伤、1例坠落伤、2例头部挤压伤,8例中有5例外伤后有颅脑损伤及昏迷史。所有患者外伤当天或清醒后即发现面瘫,颞骨CT显示侧纵行骨折,术前侧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3例听力正常,1例侧传导性聋,4例有高频感音神经性聋。8例患者共11耳行面神经减压术,传导性聋患者同时行听力重建术。术后随访至面神经功能正常或1年以上,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传导性聋患者听力提高约30dBHL。结论车祸是造成颞骨骨折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面神经减压术能提高外伤后即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颞骨骨折引起的传导性聋可同时重建听力。

  • 标签: 双侧 面神经麻痹 颞骨骨折 面神经减压术 耳聋
  • 简介: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及鼓室给药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30例由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以鼓膜内陷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鼻内镜引导下行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并经导管吹人泼尼松龙和玻璃酸钠混合液体2ml,隔日1次,共7~lO次,检查咽鼓管功能及鼓膜形态,检测听力.评估耳鸣及耳闭塞感变化。结果30例咽鼓管功能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鼓膜内陷不同程度缓解,无粘连发生。纯音听阈(0.5,1.0,2.0,4.0kHz平均听阈)下降10-30dB28例,无变化2例;耳鸣消失19例,减轻7例,无效4例:耳闭塞感消失26例,明显减轻4例。结论鼻内镜下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及鼓室给药治疗由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以鼓膜内陷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能改善听力,缓解耳鸣及耳闭塞感症状。其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 标签: 中耳炎 非化脓性 导管吹张法 鼻内镜 鼓室给药 泼尼松龙
  • 简介:目的对CI儿童和正常儿童条件词语的听理解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儿童在并列、动宾、主谓、偏正和介宾五类词语上的差异,明确CI儿童听理解能力的问题所在。同时研究语训三个月前后CI儿童对五类词语听理解能力的发展情况。方法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儿童听觉理解能力评估》表的条件词语进行测试,采用主试者读,受试者听辨的"一对一"形式,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三个月前正常儿童在并列词语和偏正词语上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I儿童;三个月后正常儿童在动宾词语上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I儿童;对CI儿童而言,三个月前偏正词语的正确率明显低于三个月后的正确率。结论CI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并列和偏正词语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后CI儿童在五类词语上的听理解能力有所改变,但不明显。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双条件词语 听理解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在烧伤后耳廓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烧伤后全耳廓缺损患者18例,采用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进行全耳廓再造术,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于耳后行扩张器埋置术,在患侧乳突区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80mL和50mL各一个;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在不牵拉耳后皮瓣的情况下适当切除颈部瘢痕,取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支架,自耳后上方取颞浅筋膜瓣覆盖耳支架后方,耳后创面植以中厚皮片。结果1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无坏死,植皮均成活。随访8~24个月,再造耳廓外形良好,侧耳基本对称,皮肤色泽红润、感觉正常;移植肋软骨支架无排出、吸收和变形。结论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修复烧伤后耳廓全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并发症,是可以作为烧伤后耳廓缺损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皮肤扩张法 耳廓缺损
  • 简介:患者男,55岁,因双耳听力下降伴耳鸣、头晕、嗅觉减退2月余,于2012年5月8日由外院耳鼻喉科急诊转入我院。既往糖尿病史5年,曾在7年前有面瘫病史,有面瘫家族史(两个姐姐和儿子均有面瘫)。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渐进性听力下降、头晕伴嗅觉减退,当地医院耳鼻喉科给予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治疗期间右耳听力进一步下降至全聋,同时左耳亦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15天前出现四肢轻度不自主抖动,面部及四肢麻木感,当地医院耳鼻喉科复诊,给予改善血液循环治疗1周后,四肢抖动症状消失,但随即出现口角歪斜、左侧闭目不全等左侧面瘫症状,听力损失继续加重至双耳全聋,同时嗅觉丧失,头晕、走路不稳加重,轻度嗜睡,略声嘶,偶有饮水呛咳。

  • 标签: 首发症状 双侧突发性耳聋 脑膜癌 转移性 耳听力下降 耳鼻喉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30mg,q.d)联合二甲胍(500mg)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61例单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吡格列酮+二甲胍组(30mgq.d+500mgbid)作为观察组、二甲胍组(1000mgbid)作为对照组。24w后,观察HbAlc、AST、Cr、FBG、B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二甲胍组较二甲胍单药组HbAlc、AST、Cr、FBG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吡格列酮联合二甲胍控制血糖效果优于极量单药二甲胍。

  • 标签: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脏直视下行二尖瓣膜置换同期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术前危险因素与术后转律的关系分析。方法对49例患有二尖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进行二尖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常规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分析极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及疗效;依照术后随访的患者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分为转律组和房颤组,应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术后1年随访39例,其中30例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76.92%。左心房内径大小、房颤的病程长短、心电图的f波振幅高低是消融术后影响房颤转复律的危险因素。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左房内径小、房颤病程短、心电图f波振幅高的患者往往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二尖瓣置换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