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2000年7月至2001年10月,从台湾北部、中部和南部的6所医院共收集到595株MRSA的临床分离株,这些株是从血(279株)、脓(173株)、痰(94株)、体液(21株)、导管尖(20株)和尿(8株)中分离到的。用smal消化的脉冲凝胶电泳(PFGE)印记这些菌株。鉴定到含97种亚型的31种基因型,在7种基因型中可以检测到亚型。尽管各医院有6-15种基因型,但是有433株(73%)显示属于一种主要的基因型(A型含29种亚型)。这种基因型不仅是所有6所医院的优势型,而且也是各医院的优势菌,占各医院所有分离株的46—89%。基因型C(16个亚型)是第二个占优势的基因型,占所有分离株的9%,分布于5所医院。基因型D(11个亚型)、E(5个亚型)和B(6个亚型)分别分布于5、4和3所医院。其余26型(30型-亚型)是较次要的。他们认为,绝大多数MRSA的临床分离株具有一种共同的PFGE模式,表明一种流行性MRSA菌遍及台湾主要医院。

  • 标签: 台湾省 中国 MRSA临床分离株 分子流行病学 菌株
  • 简介:目的:评价黄芩苷分别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对20株MRSA的体外3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试管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3组抗菌药物对20株临床分离的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与黄芩苷联合应用,对MRSA多数呈协同和相加作用,无关作用较少,无桔抗作用;对MRSA的杀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黄芩苷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黄芩苷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对MRsA呈协同或相加作用。

  • 标签: 黄芩苷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最低抑茵浓度 MRSA
  • 简介:在抗生素选择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细菌耐药情况日益严峻。作为主要的临床耐药菌之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在抗生素以外寻求其它MRSA感染的防治措施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机体免疫状态与MRSA的关系、尤其是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数量和功能在抗MRSA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回顾,探索临床可能的、以免疫调节为目标的、针对MRSA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措施。

  • 标签: MRSA 宿主 免疫
  • 简介:目的了解福建东南沿海某战区医院MRSA感染特点及基因多态性分型情况,为制定院内MRSA感染的防治策略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头孢西丁试纸片法初步鉴定MRSA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最终鉴定临床送检标本所检测出的MRSA菌株,并通过随机引物DNA扩增技术(RAPD)对所检测的MRSA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经PCR对MecA基因检测,从临床标本及医护人员身上共分离出42株MRSA菌株。采用随机引物DNA扩增技术(RAPD)对细菌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同源性分析,42株临床菌株共可以分为12型。其中Ⅰ型共7株,Ⅱ型共2株,Ⅲ型共4株,Ⅳ型共4株,Ⅴ型共7株,Ⅵ、Ⅶ及Ⅷ各1株,Ⅸ型共8株,Ⅹ型共2株,Ⅺ型共3株,Ⅻ型共2株。结论本院MRSA菌株存在相似度大小不同的遗传距离,医院内存在交叉感染可能。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院内感染 PCR RAPD 聚类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感染在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选择及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患者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的诊疗资料。结果:一例患有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的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先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注射液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持续下降,临床药师分析其原因与利奈唑胺相关,调整用药方案,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必须深入临床,掌握患者病情、监测相关指标,面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时查阅文献,结合患者情况科学评判,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标签: 利奈唑胺 MRSA 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