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全程合理有效实施方法.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中接受四线及四线以上内科解救治疗56例(多线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时期接受一线解救治疗的56例为一线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多线组与一线组比较,≥60岁、单纯化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淋巴结转移数、病理分级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线组在疾病自然进展、随意更换方案、擅自减少剂量方面,明显高于一线组(P<0.05).结论对一般状况较好、预期生存较长,能从多种治疗方案中获益的乳腺癌患者,应该尽量高效、合理、有序的实施数量有限的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辅助 临床方案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DR影像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帮助。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胸腔镜下或开胸术治愈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42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将术图(病案记录)中破裂漏气的肺大疱部位与DR影像表现作一一比对。结果本组术中破裂漏气的肺大疱部位明确,位于左肺尖段21例、左肺舌段1例、左肺背段1例、右肺尖段18例、右肺背段1例;病灶肺大疱为数个聚集分布或成串分布,直径约0.5~5cm之间不等,表面覆盖脓苔。影像表现为破裂漏气病灶区域呈细结节样、粗糙线样、或不规则波浪线样密度增高影,即光滑纤细的发线样肺压缩边缘突然呈细结节样、粗糙线样、或不规则波浪线样改变,与手术记录符合率约83%(35/42例)。结论DR数字化X线摄影的胸正位图像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显示率为100%,仔细沿着肺压缩边缘观察发现局部细结节样、粗糙线样、或不规则波浪线样异常征象的部位,能估测破裂漏气的肺大疱病灶部位,为胸腔镜下或开胸术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手术入路信息。

  • 标签: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数字化X线摄影 大体病理 肺大疱破裂口
  • 简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乳腺癌从基因水平上加以分型,不仅能够判断肿瘤的预后,还能够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本文以管腔型乳腺癌为研究方向,从六个方面论述了管腔型乳腺癌的认识过程;管腔型乳腺癌的形态特征;管腔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管腔型乳腺癌的基因表达;管腔型乳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管腔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管腔型乳腺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管腔型 免疫组化 HER-2
  • 简介:目的通过2012、2013年泗县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数据分析,了解乳腺癌发病情况。方法开展乳腺癌筛查,以临床检查为初筛,常规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阳性或可疑者行乳腺钼靶x线进行诊断,x线阳性或可疑阳性者的活检,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结果两年完成4000名妇女的乳腺癌筛查,其中乳腺良性肿瘤21例(21/4000),乳腺癌3例(3/4000),早诊断率为75%。结论我县农村妇女发病率逐年增高,呈年轻化趋势。农村妇女应普及“两癌”筛查,大力开展妇女卫生保健教育知识宣传。同时筛查体系和技术设备也是基层妇女健康服务的保障。

  • 标签: 乳腺肿瘤 筛查 农村妇女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均行肿瘤切除与切除部分乳腺组织手术,同时清扫同侧腋窝淋巴结,选取同期行乳房全切术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2组患者均采用化疗、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随访与术后乳房美观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均手术成功,12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全身转移、局部复发.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美观度高,可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保乳手术 局部复发 全身转移 美观效果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2014年最新统计,其发病人数为232670例,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死亡人数为40000例,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位居次席[1].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在城市女性中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位居第二位[2].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现已成为城市人口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防控形势极为严峻.随着医学基因检测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乳腺癌的发病机理、预防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上研制新药并探索新方法,将其在临床推广应用,因而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性研究新理念"应运而生,在近年学术年会上多次成为研究和谈论的热点[3].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辅助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对中西药联合贴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临床效果的观察进行分析。方法将16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口服中成药和中西药联合贴穴疗法一起治疗乳腺增生;对照组患者仅仅使用口服中成药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为一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治愈状况、有效率、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统计。结果中西药联合贴穴疗法与中成药一起使用的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和有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贴穴疗法在传统医学辨证法治疗的基础上,集西药、中药、针灸等医药为一体治疗乳腺增生。临床效果显而易见,方法简单易行,其临床的应用价值是不可小视的。

  • 标签: 中西药 联合 贴穴疗法 乳腺增生
  • 简介:目的探讨99Tc^m标记分子探针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特异结合及生物分布。方法:Westernblot分析MDA-MB-231细胞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IL-11受体(IL-11R)蛋白的表达;荧光检测99Tc^m-DTPA-c(CG-RRAGGSC)与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及结合位点。1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6组(挖-3),经尾静脉注入0.74MBq(0.1mL)分子探针,不同时间测量其在荷瘤鼠体内生物分布。结果:West-ernblot检测MDA-M13-231细胞IL-11R是MCF-10A细胞的6.7倍;荧光染色证实99Tc^m-DTPA-c(CGRRAGGSC)-FITC特异结合在MDA-MB-231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中;乳腺癌细胞IL-11R结合分子探针具饱和性;分子探针在荷瘤鼠体内迅速、持续聚集在瘤体内,4h达峰值(17.63±1.73)%ID/g,其他脏器分布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A-MB-231细胞呈IL-11R高表达,与环九肽具有高亲和力,99Tc^m标记环九肽放射性分子探针体内外能与之靶向特异结合。

  • 标签: 环九肽 肿瘤 乳腺癌 MDA-MB-231
  • 简介:目的探讨杠柳毒苷在体外对人乳腺癌MDA—MB.468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观察杠柳毒苷对人乳腺癌MDA-MB-468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杠柳毒苷对两种肿瘤细胞的细胞增殖周期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杠柳毒苷能明显抑制两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杠柳毒苷对乳腺癌MDA-MB-468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持续作用24h后,可以使GdG1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结论杠柳毒苷具有抑制乳腺癌MDA-MB-468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可将乳腺癌MDA-MB-468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的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在G0/G1期。

  • 标签: 杠柳毒苷 香加皮 乳腺癌MDA-MB 468细胞 肝癌HEPG2细胞 G0
  • 简介:目的研究主治医生、配偶两个角色测评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肿瘤诊治中心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用EORTCQLQ-BR53(三方角色版)分别由患者本人、主治医生、患者配偶对患者QOL进行测评,分为患者-医生、患者-配偶两组.分析测评结果均数的差异,领域间完全一致率(EA)、组内相关系数(ICC)判定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及可行性.结果共有61例患者入组.患者-医生组总体一致率50.00%,患者-配偶组总体一致率60.87%,患者-医生组平均EA42.78%,平均ICC0.34;患者-配偶组平均EA45.26%,平均ICC0.45.结论医生和配偶的QOL测评均与患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相比配偶的可信度更高.以配偶角色为主导的QOL测评模式更加可靠.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细胞周期素G1(cyclinG1)在三阴乳腺癌和非三阴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探讨cyclinG1与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0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的78例女性乳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结果判定.在这78例乳腺癌组织中随机选取22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抽提RNA,进行转录水平的分析实验.结果cyclin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cyclinG1高表达者总体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P〈0.05),cyclinG1高表达的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最差,乳腺癌中cyclinG1表达相对于总体生存率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cyclinG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乳腺癌尤其是三阴乳腺癌潜在的预后判断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后 细胞周期蛋白G1 CYCLIN G1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上皮粘蛋白(SBEM)基因在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筛选出蛋白的保护性抗原表位.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BEMmRNA和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SYFPEITHI和ProPred-I表位预测数据库,预测乳腺癌中SBEM蛋白的白细胞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结果SBEMmRNA在MDA-MB-231细胞中呈阳性表达,SBEM蛋白在MDA-MB-231细胞膜上呈高表达.对候选抗原表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两条九肽作为SBEM的候选HLA-A*0201限制性抗原肽.结论SBEM基因在恶性程度较高的MDA-MB-231细胞中呈高表达,筛选出的SBEM蛋白保护性抗原表位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转移提供理想的干预靶点及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乳腺上皮粘蛋白 乳腺肿瘤 表位
  • 简介:目的对比三阴乳腺癌(TNBC)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在新辅助化疗(NAC)中获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循证医学提供更为确切的数据.方法检索PubMed和CochraneCollaborationLibrary数据库,纳入乳腺癌NAC中包含TNBC和HER-2阳性病例的文献,应用相对危险度(RR)对比TNBC和HER-2阳性两组患者获得的pCR率.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病例数量为1076,其中TNBC组获得28.2%的pCR率,HER-2阳性组为20.0%,两组RR为1.6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30-2.03,无明显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结论TNBC较HER-2阳性乳腺癌在NAC中获得更高pCR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化学疗法 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