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危险因素、转归,强化对儿童热性惊厥的认识。方法将122例热性惊厥患儿采用针刺加中药疗法治疗。采用毫针直刺患儿人中穴,随后进行物理降温,待患儿停止惊厥抽搐后给予口服清热息风汤,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6d,大部分患儿痊愈出院,6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无效。在长期随访中有6例患儿转化为癫痫。结论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医生及家属对热性惊厥的认识,对预防及治疗儿童热性惊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儿童热性惊厥 中医治疗 发病机制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羚珠散预防性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儿科门急诊就诊的热性惊厥患儿12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9例予以西医常规退热和原发病治疗,羚珠散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羚珠散,地西泮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地西泮片口服。观察3组患儿在发热72h内的再发惊厥例数。结果羚珠散组再发惊厥4例(10.00%),地西泮组4例(9.76%),对照组10例(25.64%),羚珠散组和地西泮组再发惊厥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羚珠散组和地西泮组再发惊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羚珠散预防性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再发临床疗效满意,虽与西药地西泮片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热性惊厥再发 小儿 羚珠散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解毒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儿单纯服用小儿解毒退热汤,1d为1个疗程,用药后72h评价临床效果。结果痊愈1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83%。结论小儿解毒退热汤药味简洁,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肯定,且病情无反跳,应用安全。

  • 标签: 小儿解毒退热汤 小儿外感发热 中医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双侧耳尖穴放血治疗小小儿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点刺46例外感发热患儿双耳尖穴,令其出血。结果:显效13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6.1%。结论针刺耳尖穴放血治疗小小儿感发热,临床退热有效,且施术简单,痛苦少,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 标签: 耳尖放血 外感发热 小儿
  • 简介: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味离子导入治疗小儿热性哮喘急性发作轻度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就诊的热性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150例,随机分为中药离子导入组(简称A组)、西药雾化吸入组(简称B组)、中药离子导入联合西药雾化吸入组(简称C组),各50例。治疗3d后比较3组的哮喘症候积分改善情况,同时对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的患儿进行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的记录评估。结果C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A组的84.0%和B组的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喘息、咳嗽、哮鸣音及症候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积分减少更显著,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的100例患儿中,C组有1例治疗3d后出现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瘙痒,无破损,停用2d后缓解。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味离子导入联合西药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热性哮喘急性发作轻度疗效满意且安全,简便易行,患儿依从性高,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有效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循证医学依据。

  • 标签: 小儿热性哮喘 急性发作 轻度 麻杏石甘汤 离子导入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科发热患儿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诊科发热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汉密顿焦虑他评量表(HAMA)变化情况。结果同组患儿治疗后S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前、后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SAS评分及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急诊科发热患儿的焦虑状况,有助于帮助患儿积极康复。

  • 标签: 发热患儿 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应激
  • 简介:目的:观察羚羊角粉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退热的治疗效果。方法:378例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98例,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羚羊角粉。治疗3d后比较2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所用的时间。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为(20.65±12.91)h,对照组退热时间为(36.45±18.19)h,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羚羊角粉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随的发热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其作用和缓平稳。

  • 标签: 羚羊角粉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