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重庆面山4种水源涵养林土壤的抗冲性进行试验研究,并探讨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坡度、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抗冲性最大,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最小,其抗冲刷系数分别为20.153、14.717、10.819和4.615L·min/g;林地土壤抗冲性A0层强于A层,并随水流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函数增大;在研究范围内,25。是林地土壤抗冲性的转折坡度;〈3mm根系是面山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根系的主要成分,林地A。层土壤抗冲性受〈1mm、1~3mm、3~5mm根系根量及死生物量的影响,A层主要受3~5mm根系根量及其根长的影响。

  • 标签: 土壤抗冲性 坡度 根系 水源涵养林 四面山
  • 简介:2016年1月13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京召开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刘宁理事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代表39人,其中常务理事29人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优秀研究生资助办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届编委会换届方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方案(草案)、第七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学会2015年财务工作报告,原则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修订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修订稿)》,听取了关于制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水平评价管理办法》和修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管理办法》的总体思路、2015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推荐情况、学会2015年理事和团体会员会费缴纳情况的说明。

  • 标签: 编委会换届 水土保持科学 常务理事会 主持会议 生产建设项目 海峡两岸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主要以〉2mm团聚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的测定。

  • 标签: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团聚稳定性的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的团聚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团聚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的平均质量直径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稳定性的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研究土壤团聚的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cm土层的团聚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性团聚中,以<0.05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c~84.27%〇>SP(52.22%c~70.86%〇>PB(22.70%C~47郾83%〇。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0.25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髙于相应土层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的(<0.25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的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有机碳的增加,对总有机碳的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髙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的数量和质量更髙;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的输人,促进团聚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的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人工恢复林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红壤
  • 简介:采用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的团聚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的团聚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的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的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的土壤〉0.25mm团聚含量占到40%~50%,而〉5mm的土壤团聚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由大的团块向小颗粒的土壤团聚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的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永春县龙门滩级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及结果分析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同类工作提出了建议,旨在交流探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促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及发挥作用。

  • 标签: 水土流失 监测 龙门滩四级电站
  • 简介:该研究是在欧盟项目EroChiNut框架内实施的,其目的是利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侵蚀敏感性矩阵以及土地管理和坡度研究土地管理模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首先对不同土地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其结果用来优化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另外采用LISEM研究耕作方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该研究运用23种作物和10个坡度建立侵蚀敏感性矩阵,它描述的是不同土地利用和坡度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建立的矩阵可用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扩大其使用范围。

  • 标签: 土壤侵蚀建模 土地管理模式分析
  • 简介:水土流失是爪龙溪小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通过对爪龙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即积极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动员群众,运用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完善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和水稳性团聚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稳定性为指标(R〉0.25即〉0.25mm团聚含量)和团聚破坏率(PAD)、土壤团聚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稳定性的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稳定性、团聚破坏率和土壤团聚直径指标在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的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破坏率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稳定性的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D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从大团聚(〉5.00mm)到转化微团聚(〈0.25mm)的过程中,1.00mm和2.00mm土壤团聚转化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点。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指标 分形维数 排土场 复垦模式
  • 简介:基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的直接经济总损失为1亿6901万元,占同期当地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0.01%,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林地和坡耕地;其次,根据环境经济济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得出治理土壤侵蚀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初步探索并建立治理土壤侵蚀过程中所得收益与不利产物的宏观总量的离散差分方程,进而导出优化模型。对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及土壤侵蚀治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初步探讨,可评估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并对引进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管趣手段,建立直接管制和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促进当地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土壤侵蚀 经济损失 优化模型 最优控制
  • 简介: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为选择合理植被恢复模式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以淄博市宝山破坏山体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pH值等主要化学性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和Cu、Zn、Cd等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区土壤中重金属Zn轻度污染,Cu和Cd重度污染,其他重金属均不构成污染;2)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灌草丛的,其中黑松林对土壤Cu、Cd的修复效果最好,侧柏林对土壤Zn的修复效果最好;3)土壤重金属全量在垂直分布上规律复杂,有效量均表现为下层高于上层,土壤有效Cu、有效Zn、有效Cd下层比上层依次高9.24%~18.94%、0.97%~20.09%和5.48%~35.51%;4)在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各种因素中,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有效量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最为明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发现,Cu、Zn、Cd均对4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了抑制作用,建议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作为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Cu污染的评价指标。

  • 标签: 土壤重金属 土壤酶活性 土壤性质 破坏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