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埘潜在蒸散的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的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
  • 简介:河流水沙特征与流域降水量和下垫面变化密切相关。为揭示流域降雨以及退耕还林对延河流域水沙特征的影响,本文以延河甘谷驿站控制区1960—2010年流域降水量、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降水量的响应,并对比分析了退耕前、后(以2002年为界)延河水沙变化。结果表明:在1960—2010年间,延河甘谷驿站控制区年及汛期(6—9月)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波动递减趋势,汛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值约占年值的64.8%、71.7%和98.1%;年及汛期输沙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径流量变化可分别解释年及汛期87.6%和92.2%的输沙量变化,降水量变化可分别解释年及汛期22.7%和23.6%的输沙量变化;退耕后流域年及汛期平均输沙量、径流量和径流系数显著低于退耕前,剔除退耕前后降水量差异影响,退耕工程对年及汛期累计输沙量变化分别贡献87.5%和86.9%,对年及汛期累计径流量变化分别贡献77.4%和75.4%。研究阐明退耕可显著降低年及汛期平均径流量、径流系数和输沙量。

  • 标签: 河流水沙特征 降水 退耕还林还草 黄土高原
  • 简介:为准确评价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泥石流危险度,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位,选取金沙江流域43个县、市作为评价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在获取各评价单元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8项指标进行分类和定量评分,求出各县、市泥石流危险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金沙江流域43个县、市的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是泥石流危险度较高的地区,中游地区危险度相对较低。评价结果可为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土地规划及利用等提供科学的参考。

  • 标签: 金沙江流域 泥石流灾害 危险度评价 层次分析法
  • 简介:根据莆田市土壤侵蚀特点,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壤抗蚀年限法有效地实现莆田市水蚀区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的分级评价,并通过分析不同坡度、高程下的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情况,探讨了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评价分析结果可为今后莆田市的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为今后省内其他水蚀区的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调查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GIS) 水蚀区 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