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CV.GannongNo.3)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r(0、0.5、1.0、2.5、5.0、10.0mmol·L-1CrCl,)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胁迫显著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幼苗的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均显著降低(P〈0.05),且对发芽势的抑制程度大于发芽率,对胚根生长的抑制程度大于胚芽。在低浓度cr胁迫(0.5和1mmol·L-1)下,苜蓿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水解酶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升高,当Cr胁迫浓度达到2.5mmol·L“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蛋白质水解酶、SOD、CAT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APX、GPX活性也显著下降。随着Cr胁迫浓度的增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说明低浓度Cr胁迫下,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上升,高浓度Cr胁迫下,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这是苜蓿幼苗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紫花苜蓿对重金属Cr胁迫产生的适应性是有一定条件的。

  • 标签: 铬胁迫 紫花苜蓿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抗氧化酶 活性氧
  • 简介:为揭示人工修复后草原储量变化,本研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青山南麓退化草地人工修复草地进行,分别测定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草原储量。结果表明,地上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未修复草地相比,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储量均随修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多。草原生态系统主要为土壤储量,其次为地下储量,最少为地上储量。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草原生态系统储量总计为8万吨、8.78万吨和9.6万吨。2013年储量比2012年增加8.75%,2014年储量比2013年增加10.26%。说明人工修复草原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储量。地上储量2014年比2012年增加1226.88吨,地下储量2014年比2012年增加1597.46吨,土壤储量2014年比2012年增加1.6万吨。因此,综合现有指标的测定数据,人工修复是一个非常好保护草地利用措施,在修复过程中草地是一个汇,应该鼓励持续进行。

  • 标签: 碳储量 人工修复 草原
  • 简介:在碳源含量为1%、氮源含量为0.2%的培养基上,采用PDA平板固体培养方法,研究了黄伞对碳源、氮源的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碳源为葡萄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黄伞菌丝营养对双糖、多糖的利用比单糖差,黄伞菌丝营养对有机氮的利用比无机氮强。

  • 标签: 黄伞 PDA平板培养 碳素营养 氮素营养
  • 简介:草原、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汇。相对森林而言,草原的汇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固能力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首先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草原汇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草原汇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计量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和汇产业竞争力两个维度对我国草原汇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和应用提出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草原汇政策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草原碳汇 公共政策 政策工具 频数分析
  • 简介: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体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体的减少都较为显著。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体有机含量的显著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

  • 标签: 高寒草地 沙化土壤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 简介:基于实测光谱反射率、FPAR数据,建立了反射率、一阶导数与FPAR的波段相关性,同时,将各波段反射率与导数光谱建立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FPAR与可见光反射率相关性好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其中374、539、639nm波段处相关性最好;FPAR与一阶导数的2个波段拟合效果较好,在376、920nm拟合效果较好,R2可达0.847、0.915,FPAR与对FPAR估算模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其结果较单波段的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估算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虽然植被光合作用吸收的是可见光部分,但如果综合的考虑近红外波段光谱的信息,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提高FPAR估算精度,特别是水分吸收较强的光谱波段.

  • 标签: 典型草原 FPAR 反射率 导数
  • 简介: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影像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依据土地利用碳源/jr-理论,结合区域实际特点,利用排放系数法和能源消耗法对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排放量进行估算,并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并引入排放风险指数指标,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结合运用GIs对准格尔旗排放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排放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3年间共增长了872.62万吨,其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2)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的汇,二者的排放(吸收)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排放量对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并且与研究区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从空间上看:排放风险指数在不断增大,排放风险为负的区域在慢慢减少,排放风险为正的区域越来越大,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沙圪堵镇和大路镇,大多都为城镇用地,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小区间的区域,主要为远离城镇的地方及周边的一些林地和水域。

  • 标签: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格局 准格尔旗
  • 简介: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收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箱式法,并通过设置开顶箱(OTCS)增温装置来模拟增温状态,研究了2017青海湖流域的小泊湖高寒湖滨湿地7~9月净生态系统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对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NEE、ER、GEP均表现为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且在整个研究阶段生态系统表现为汇;2)增温对NEE、GEP抑制作用明显,对ER的影响较小,增温处理下的生态系统交换与对照相比较弱,从而降低了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汇能力.

  • 标签: 小泊湖 高寒湖滨湿地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 简介:本文以鄂尔多斯温性典型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3种草地管理方式,即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及全年放牧的草地设置实验样地,探讨不同管理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植被-土壤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方式下,鄂尔多斯典型草原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物种数均表现为: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全年放牧(p〈0.05),根冠比为:冷季放牧〉全年禁牧〉全年放牧(p〈0.05);(2)植物储量为: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全年放牧(p〈0.05);(3)土壤储量为:冷季放牧〉全年放牧〉全年禁牧(p〉0.05);(4)植被一土壤总储量为:冷季放牧〉全年放牧〉全年禁牧(p〉0.05),植被一土壤总量中土壤储量的比重在3中管理方式下均占96%以上,远大于植被储量比重。

  • 标签: 典型草原 管理方式 碳储量
  • 简介:对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所选育的5份材料;在干旱地区旱作条件下进行牧草生产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产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粉绿披碱草>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所有供试材料在建植后,其牧草产量年际变幅较大,无芒雀麦变异系数相对最大.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同时受生长季内的6~8月降水量的影响,但建植后则主要受生长年限的影响.就牧草适应性和稳产性而言,披碱草属的多叶老芒麦、粉绿披碱草最好;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次之,而无芒雀麦虽表现高产,但稳产性最差.因此,在5种供试材料中除无芒雀麦外其它材料对我省高寒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 标签: 高禾草 高寒地区 旱作条件 牧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