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微量蛋白电泳方法,通过对3个鲤鱼不同养殖品种单个卵粒全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分析了鲤鱼卵酯酶同工酶特点。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鲤鱼品种酯酶同工酯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酯酶酶带的有无,也表现在酯酶酶带相对活性的高低。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微量蛋白电泳方法和显色技术对于研究鱼类胚胎发育和鱼类育种学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 标签: 鲤鱼 电泳方法 酯酶同工酶 育种学 养殖品种 鱼类
  • 简介:秋季气温适宜,最适合金鱼生活,是一年中金鱼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季节,主要是抓好金鱼的育肥工作。

  • 标签: 秋季饲养 金鱼 生长发育 季节
  • 简介:春末夏初,随着气温升高,鱼类开始正常摄食,但这时水中鱼类饵料生物还比较缺乏。为了促使鱼类快速生长,丰富水中饵料生物,生产者往往采取增加施肥量和施肥次数,由于水温变幅和上升比气温要小和慢,有时气温上升很多,但水温并未上升很多。特别是蓄水较深(1.5~2米)的精养鱼池,下层水温更低。

  • 标签: 春末夏初 饵料生物 泛池 精养鱼池 鱼类 水温
  • 简介:胞菌(Aeromonas)是一类人和水产经济动物的严重致病菌,本文从青岛某中华鳖养殖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病灶部位分离一株病原菌HBJY01,对该菌进行鉴定。采用传统鉴定方法结合HBJY01的16SrRNA和gyrB基因克隆的方法,鉴定该菌的属种(Aeromonas)。结果表明传统鉴定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一致。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HBJY01感染健康中华鳖,死亡率100%,症状与不明原因死亡的中华鳖大体相同。取其病变肝脏分离到相同病原菌。

  • 标签: 分离 鉴定 分子分类学
  • 简介:随养殖水面的不断扩大和苗种养殖的相对集中,鱼种异地运输已成为淡水养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鱼种运输的基本要求是安全高效,保证和提高运输成活率。下面结合生产实际,就鱼种运输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一探讨。

  • 标签: 鱼种 运输 装运 途中管理
  • 简介: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初夏季节(每年4月25日至5月15日)气温、水温开始回升。正是东北地区集中放养春片的时候,同时也是水霉病多发的时期。具笔者调查,在春片放养后10-20d时,我县每年约有60%以上的养殖户鱼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病发生,轻者耽误生长,重者造成死鱼,严重威胁着养殖鱼类的健康。因此,了解和掌握水霉病的发病原因,积极做好鱼病预防工作,对提高养殖成活率,促进增产、增收、增效非常重要。

  • 标签: 东北地区 水霉病 初夏 养殖成活率 养殖鱼类 发病原因
  • 简介:随着热带鱼销售市场的日趋活跃,热带鱼的长途运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热带鱼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病害的流行与传播,扩大消费市场,笔者总结多年来从事热带鱼养殖及包装运输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大家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 标签: 长途运输 热带鱼 销售市场 消费市场 实践经验 包装运输
  • 简介:北方尤其是黑龙江地区,每年11月份结冰封泡至第二年4月份开泡历时5个多月,鱼儿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停食,鱼体消瘦,鱼体重不同程度减少。随着春季的到来,水体温度增加,鱼类开始渐渐吃食。同时,各种细菌和寄生虫开始活动,鱼病也开始发生,此时鱼体比较虚弱,极易感染各种疾病。所以抓好开春池塘管理工作,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实践及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 标签: 春季养殖 技术 池塘 北方 黑龙江地区 水体温度
  • 简介:革胡子鲶属鲶形目胡鲶科胡子鲶属,俗称埃及塘角鱼或埃及塘虱。广东于1981年从埃及引进。目前我国养殖该属鱼类尚有蟾胡子鲶(泰国塘角鱼)、胡子鲶(本地塘角鱼)及斑点胡子鲶(广东从泰国引进)。

  • 标签: 革胡子鲶 塘角鱼 养殖 鲶形目 推广 引进
  • 简介:南美白对虾在我县已试养两年,经过两年的生产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养好南美白对虾除做好一般的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标签: 南美白对虾 对虾养殖 日常管理工作 试养
  • 简介:我省淡水池塘养鱼,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品种布局,许多优良养殖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名、优、新、特品种养殖比例有所提高。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我省粤东等内陆山区,四大家鱼等常规鱼类仍然是市场主角。因此,在渔业生产中,认真做好家鱼人工繁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在县鱼苗场从事家鱼人工繁殖孵化工作近二十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现就有关问题与大家交流切磋。

  • 标签: 人工繁殖 渔业生产 家鱼 调整产业结构 品种布局 池塘养鱼
  • 简介:每年的7-8月份,天气炎热,水温升高,塘中水草、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增多,鱼类摄食旺盛,活动量大,代谢加快,是鱼类快速生长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是各种致病菌的高发期,水质易变坏,是各种养殖鱼类易染病、易浮头,管理更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时期。因此,要使养鱼获得高产、稳产,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抓好投喂、防病和管理等项技术工作。

  • 标签: 夏季高温季节 技术 养鱼 养殖鱼类 水温升高 底栖动物
  • 简介:研究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嗜水气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菌液浓度的可行性。随机选取东北三省嗜水气胞菌分离株(H、J和L)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培养基中,培养0、3、6、9、12,及24h取样,每个样品5个平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入=600nm)测定菌液OD值,同步采用10倍系列稀释法测定平皿菌落个数(CFU)。建立起H、J和L菌株OD值与CFU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34.34x+5.5206;y=135.86x+3.1397和v:142.87x一3.7068。测定结果表明:当OD值为1时,菌液的浓度约为1.4×107CFU·mL-1。采用紫外风光光度计法测定菌液浓度时,注意菌液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影响。

  • 标签: 紫外分光光度法 嗜水气单胞菌 浓度
  • 简介:史氏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为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认为是“活化石”,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水域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其最大个体可达100kg以上。由于捕捞过度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其自然资源量极度下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省开展了史氏鲟人工放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加快史氏鲟资源增殖步伐,提高放流质量,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标签: 人工培育 放流工作 史氏鲟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洄游性鱼类 I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