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表面改性技术是提高钛合金抗氧化性的重要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钛合金的应用领域。概述了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钛合金表面氧化行为表面涂层技术和表面合金化处理技术等,并指出了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钛合金 表面氧化行为 表面涂层技术 表面合金化技术
  • 简介:光电化学刻蚀出多孔硅(PS)用含有SnCl2、SbCl3和Ce(NO3)3的乙醇溶液浸泡后,经过400℃10min热处理,表面形成Ce—Sb共掺的SnO2光透导电薄层(TOCL)。在TOCL的表面组装含有胆固醇分子的十二烷基硫醇薄膜,萃取其中的胆固醇分子后形成筛孔分子印迹电极(SHE)。该电极与不同浓度的胆固醇乙醇溶液作用后,光电化学方法袁征了分子印迹电极对胆固醇浓度响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电极与吸附胆固醇的浓度具有较好的关联。特别指出的是,该筛孔分子印迹电极有望在不需要掺比电极以及零偏电压条件下实现对胆固醇的检测。

  • 标签: 多孔硅 修饰电极 胆固醇 组装膜 分子印迹
  • 简介:用于半导体的聚酰亚胺粘合的粘合强度在有银为填充剂情况下会急剧改变。为了弄清这种变化的机理,粘合表面结构可通过温控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来研究。含银填充剂的粘合的原子力显微图片显示,表面形态和粘弹性在170℃以上将会显著改变,可能是由于银填料所致。而另一方面,不含银填料的粘合未显示任何改变。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显示中的聚酰亚胺发生水解同时,

  • 标签: 表面结构分析 粘合强度 聚酰亚胺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热效应 原子力显微镜
  • 简介: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报告说,他们的化学家发明了一种室温下从水中同时合成和沉积锗晶体半导体的方法,使用组装的设备仅需几美元。

  • 标签: 半导体膜 氧化锗 金属膜 结晶 制造 溶解
  • 简介: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CFRP)具有高强度比、高模量比、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是一类应用广泛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介绍了碳纤维几种主要的表面氧化处理方法及其不同处理工艺和条件对碳纤维表面性能以及CFRP力学性能的影响。

  • 标签: 碳纤维 复合材料 氧化处理 界面性能
  • 简介:采用提拉法涂,以正硅酸乙酯、乙醇等为原料制备了二氧化硅减反溶胶.溶胶在陈化4天后超声振荡,其薄膜透过率增量可达4.75%.溶胶放置30天镀膜后增透效果仍超过4%.未经超声振荡处理的溶胶,其薄膜透过率相对较低,且30天内其增透效果随陈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有助于缩短陈化时间,延缓溶胶的凝胶过程.

  • 标签: 减反 SIO2溶胶 陈化时间 超声振荡
  • 简介:以0.8mol·L-1Al(NO3)3·9H2O的乙醇溶液为电解液,用阴极微弧电沉积的方法在HR2钢表面制备出厚度约为69μm的氧化铝陶瓷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涂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通过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涂层的成分以及相组成,通过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分析了涂层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涂层表面粗糙多孔,与基体呈犬牙咬合状结合;涂层主要由旷Al2O3和rAl2O3组成;涂层中含有少量的Fe元素,表明/基界面附近的基体在微弧放电的作用下也参与了成;沉积氧化铝涂层后,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

  • 标签: HR-2钢 阴极微弧电沉积 氧化铝陶瓷涂层
  • 简介:在磷酸盐电解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钼酸钠,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5083铝合金表面制备出完整的氧化,研究了钼酸钠浓度对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SEM、EDS和XRD研究了氧化表面形貌、成分和结构,并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价氧化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钼酸钠浓度的增加,氧化的厚度先增后减,氧化表面的微孔数量逐渐减少,表面更加平整致密;氧化主要由γ-Al2O3组成,钼酸钠浓度对氧化成分和结构影响不明显;微弧氧化陶瓷提高了铝合金基体的耐腐蚀性能,当钼酸盐的浓度为1.0g/L时,氧化具有最低的自腐蚀电流和最高的阻抗模值,表现出最优的耐腐蚀性能。

  • 标签: 微弧氧化 5083铝合金 陶瓷膜 电化学阻抗谱
  • 简介:在水、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TritonX-100)、正丁醇、环己烷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制备并表征了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颗粒。分别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以及热分析表征60℃真空干燥和500℃热处理后的粉末,表明60℃真空干燥后,粉末以无定形为主;500℃时粉末粒径为5nm左右,主要是t-ZrO_2,Al_2O_3以固熔体形式存在。

  • 标签: 氧化铝—氧化锆 纳米复合颗粒 微乳液
  • 简介:近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工程师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氧化石墨烯过滤膜。这种薄膜拥有较高的渗透选择性-氢气和氦气能够轻易通过这种薄膜,而其他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以及甲烷等通过的速度则要慢得多。并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厚度不到2纳米。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

  • 标签: 世界 分离膜 渗透选择性 氧化石墨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 简介:综述了国内外纯铜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电镀、热扩渗、气相沉积、热喷涂、激光熔覆技术在纯铜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些表面改性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通过比较其工艺特点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纯铜 表面改性 表面涂层
  • 简介:纳米材料、纳米技术运用到表面工程中,使表面工程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纳米表面工程"这一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借助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辩证法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纳米表面工程的研究内容、发展过程的研究,分析了纳米表面工程的出现带来的哲学思考和启迪。在人类理性归约之下,纳米表面工程必将实现其价值,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于人类。

  • 标签: 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 表面工程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辩证法
  • 简介:通过自由基共聚的方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g-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VDF—g-PNIPAAm)共聚物,进而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PVDF—g—PNIPAAm共聚。采用超声时域反射法研究了不同凝固浴温度下PVDF—g-PNIPAAm的成动力学。结合PVDF—g—PNIPAAm的成动力学,研究了凝固浴温度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凝固浴温度下,PVDF—g—PNIPAAm的成过程均由液液分相来控制,凝固浴温度为30℃时成时间最长,40℃时成时间最短;不同凝固浴温度下制备的PVDF—g—PNIPAAm共聚保持了PVDF的结晶特性,随着凝固浴温度的升高,结晶度降低。同PVDF—g—PNIPAAm共聚物相比,PNIPAAm在PVDF—g—PNIPAAm表面的含量更高,其中,30℃时所成表面的PNIPAAm含量最高。不同凝固浴温度下所成的均呈指状孔结构,其中,30℃下所成的指状孔最大,孔隙率最高。25℃下制备的PVDF—g—PNIPAAm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能,其水通量在30℃附近有显著增加。

  • 标签: PVDF—g—PNIPAAm 成膜动力学 超声时域反射 凝固浴温度
  • 简介:在普通酚醛树脂中直接掺杂氧化镍粉末,研究氧化镍掺量和炭化处理温度对树脂热解炭的结构与氧化过程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和综合差热分析仪等对掺杂改性树脂热解炭的石墨化度、显微结构及氧化过程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埋炭条件下掺杂改性树脂在450-750℃的炭化处理中三氧化二镍被逐级还原为一氧化镍和单质镍后,碳原子在镍颗粒上沉积生长,形成晶须、片状或块状结构的热解炭,热解炭石墨化程度取决于炭化温度和氧化镍掺杂量,在高于1050℃炭化处理的热解炭中出现明显的石墨化炭峰,随着掺杂量增加,热解炭石墨化程度大大增加,氧化温度比普通树脂明显提高,且以3~5%的掺杂量为佳。

  • 标签: 氧化镍 掺杂催化 酚醛树脂 石墨化
  • 简介:通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均匀分散在乙醇中,对改性前后的ZnO分别通过XRD、IR、SEM表征,并测定Zn0/乙醇分散液和通过SD将纳米ZnO涂覆到雨伞布料后的抗紫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ZnO通过偶联剂的改性后,晶体结构无明显变化,ZnO表面羟基与偶联剂分子结合后可均匀分散在乙醇中;在Zn0/乙醇分散液中,ZnO质量浓度仅需0.2‰,紫外线透过便可控制在5%以下;在布料涂敷少量的纳米ZnO后,其抗紫外性能可明显提高。

  • 标签: 纳米ZNO 表面改性 抗紫外 纳米材料表征 硅烷偶联剂
  • 简介:介绍了激光表面改性的方法,综述了几种表面激光改性的研究现状。激光表面改性方法主要包括激光表面合金化、激光表面熔凝、激光熔覆、激光冲击硬化及激光诱导沉积技术,利用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可改善合金表面耐磨和耐蚀等性能。

  • 标签: 合金 激光表面改性 耐磨性 耐蚀性
  • 简介:针对目前国内外金属板材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进展,通过分析板材中常见的缺陷形式,介绍了金属板材表面缺陷检测的常用技术。主要论述了机器视觉表面检测技术中在线检测的应用及发展,并展望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

  • 标签: 表面缺陷 机器视觉 在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