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春秋两季人工搜集饲养瓢虫,春末释放和人工打药为对照两种方法防治落叶松球蚜.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了防治效益.结果表明,释放瓢虫的防治效果比人工打药的防治效果分别高34.9%和17%.人工助迁瓢虫每公顷比人工打药节约45.00元,每公顷降低成本36.1%.释放瓢虫的防治既不伤害其它有益生物,又不能造成空气污染,保证人畜安全.是建设生态林业的一种可靠措施.

  • 标签: 植物保护 落叶松球蚜 天敌资源 不环境污染 不杀伤有益生物
  • 简介:本文对人工营造的20年生阔叶红松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营造的20年生白桦-红松混交林总生物量达118.00t/hm2,色赤杨-红松混交林总生物量达98.43t/hm2,红松纯林仅为93.27t/hm2.白桦-红松与色赤杨-红松混交林的生产力分别为23.573t/hm2a与13.799t/hm2a.分别为红松纯林的277.53%,162.45%.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内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红松纯林内的植物种数仅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42.31%,50.00%,植物总数量也只有人工阔叶红松林的18.15%,11.67%.人工阔叶红松林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红松纯林:色赤杨-红松、白桦-红松混交林乔木层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0.69;灌木层为2.30,2.35;草本层为1.62、1.28;而红松纯林分别为0,1.81,0.69.同时人工阔叶红松林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也高于红松纯林.

  • 标签: 人工阔叶红松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
  • 简介:对我国北方杨树主产区山东省莒县沭河流域杨树人工林多代连作条件下林地土壤物理结构、养分特征、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林分生长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杨树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其林木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林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微量元素Mn、Fe的含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则呈现上升趋势.林地的土壤性状与林木生长性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除多酚氧化酶和微量元素Zn、Fe外,其余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标签: 连作 杨树人工林 土壤微生态环境 林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