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意识康复技术部分中提到正中神经电刺激与直流电刺激均可以促进患者意识神经网络恢复重建,目前对于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直流电刺激和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意识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意识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正中神经电刺激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类检测技术也在快速进步,在电力系统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较为成熟的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和方法,如超高频法、超声波法、瞬态接地电压法等。 检测方法的原理。

  • 标签: 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 开关柜早期故障 诊断
  • 简介:该激光多普勒雷达系统主要用来探测大气晴空三维风场。晴空大气风场精细结构的探测对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边界层结构研究、城市环境监测和预报、大型活动特种气象保障、飞行安全等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研制探测大气三维精细结构的小型化可移动非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了车载小型化,将现有的风场一维探测扩展为二维、三维探测,提高了探测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气象业务观测的需要。该系统将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气象保障,提高海面风场的监测和临近预报能力。

  • 标签: 激光多普勒 多普勒雷达 激光雷达系统 可移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8年奥运会
  • 简介:  【摘 要】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应用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本院在 2018 年收治的 90 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病人为对象,对其先行常规检查,之后再选择超声诊断,分析常规检查和超声诊断的效果。结果:常规检查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是 80.00% ( 72/90 ),超声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是 94.44% ( 85/90 ),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检查中采取超声诊断方法,可显著提高检出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荐。    【关键词】 超声诊断 ; 甲状腺占位性病 ; 影像学表现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根据其特点,良性病变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症状观察方式往往难以得到确诊,在病变体积增大的进程中,可能会伴随呼吸、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进而形成恶性病变,引发恶性肿瘤等,而恶性病变若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将会对病人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1] 。因此,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性质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超声诊断应用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所具有的临床价值,现对本院 2018 年收治的 90 例患者进行研究,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 2018 年全年间收治的 90 例病理学证实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病人,其中,男性有 31 例,女性有 59 例 ; 年龄介于 29 岁至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是( 46.31±2.58 )岁 ; 甲状腺病史介于 1 年至 26 年之间,平均是( 15.22±4.34 )年。所有病人对于本组研究均知情并且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病人实施常规的诊断方法,即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分析其基本临床症状。接着对所有病人实施超声检查,具体方法如下:选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生产的 GE 730 与日本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SIEMENS3000 两种型号超声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所有病人在接受超声检查过程中,去枕平卧取仰卧位,将颈部充分保留,并嘱咐病人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使颈部和胸部肌肉充分放松,检查时不可吞咽和深呼吸。接着把探头频率调至 11MHz 左右,先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甲状腺,包括活动程度、内部回声、所处位置、峡部厚度、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等。最后重点观察病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情况,记录好病变所处的位置、波及的范围、病变的大小、形态、数量、内部回声、钙化情况以及边缘规整、边界清晰程度等,同时观察周围情况,得出结果。     1.3 诊断标准    对本组研究所选择的所有病人经过检查后评价其甲状腺良性、恶性病变情况,其中,良性病变的表现为:甲状腺病灶存在多发性特点,且病灶的周围晕环比较完整,形态比较规则,边缘比较清晰,甲状腺内部回声较均匀,且钙化影像显示粗大,血流并不丰富。恶性病变的表现为:大多数表现为单发性病灶,甲状腺外部形态规则性差,边缘不清,内部回声不均,钙化影像中表现为砂砾样,血流较丰富。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的结果数据用 SPSS23.0 软件进行统计,对比差异以 P<0.05 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情况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常规检查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是 80.00% ( 72/90 ),其中,检出恶性病变者 11 例,检出良性病变者 61 例 ; 良性病变中,检出为甲状腺炎者 13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 9 例,甲状腺腺瘤者 15 例,甲亢 24 例。超声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是 94.44% ( 85/90 ),其中,检出恶性病变者 15 例,检出良性病变者 70 例 ; 良性病变中,检出为甲状腺炎者 16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 7 例,甲状腺腺瘤者 15 例,甲亢 32 例。病理学结果中,检出恶性病变者 16 例,检出良性病变者 74 例 ; 良性病变中,检出为甲状腺炎者 17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 8 例,甲状腺腺瘤者 17 例,甲亢 32 例。     2.2 超声诊断的影像学特点    在本组研究中,病人多数结节内存在砂砾样钙化情况,表现为点状强回声或者针尖样强回声,常可汇集为簇状,其后无声影 ; 结节的回声减弱 ; 结节内紊乱、血流丰富,呈现中央型血供状态 ; 结节边界并不规则,且向周边呈浸润发展 ; 横截面的前后径比左右径大。以上指标表示恶性病变特异性比较高。     3 讨论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发生的原因比较多,临床表现无典型性,以往多依赖于触诊来诊断,不但容易漏诊,还无法准确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质。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不仅可以发现 <2mm 微小病变,还可以准确判断良恶性质 [2] 。临床通过超声、 CT 和磁共振等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进行检查,均能较好的明确病变位置、范围、大小、数量、边缘及周围情况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和 CT 、磁共振等诊断方法相比,超声诊断的操作更加简便,且无辐射、无创伤、价格低、可重复检查等,因此,其更适合用于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筛查中。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可以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良性病变包含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以及甲亢等,恶性病变即甲状腺癌。不同的病变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超声图像表现,其中,甲状腺炎:甲状腺体积增大,探头加压有痛感,有多个回声减弱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有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病变为椭圆或圆形,边界清楚,晕环征明显,病变内有囊变或者出血可探及不规则液性暗区 ; 甲状腺腺瘤:病变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大小不一,有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有包膜,边界清晰 ; 甲亢:甲状腺的对称、弥漫及均匀程度加深,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回声偶增强或者降低,周围组织不受侵袭,只有受压移位情况,血流信号丰富 [4] 。甲状腺癌:病变的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形状不规则,钙化较多,呈砂礫样或者簇状,坏死组织有液性暗区,后方有声影,对邻近组织产生侵袭,呈蟹足样变化 [5] 。    综上,超声诊断应用于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检查中具有操作方便无辐射、无创伤、价格低、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可作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竹筠 .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J].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 25 ( 04 ): 365-367. 

  • 标签:
  • 简介:“艾利”台风于25日16时30.4分中心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附近折向西南方向(沿海岸线)移动,其强度强,路径极为罕见,给福建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分析了“艾利”沿福建沿海移动过程中;长乐、厦门两部多普勒雷达从不同角度观测的多普勒速度资料结合探空气象资料,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风存在时,台风风场具有不对称性结构,台风中心远偏离“0”速度线,并据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像来判定环境风的风向,预报台风未来移动方向。从“0”速度线弯曲,来判定不同高度上的环境风场。

  • 标签: 台风 环境风场 天气雷达径向速度
  • 简介:以山东省首部X波段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724XSP观测的几次降水过程资料为例,与济南站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XSP雷达观测的层状云降水资料进行偏振参量的质量分析。结果表明:XSP雷达波束在穿越层状云云体时的衰减比较均匀,与SA雷达探测的云体结构比较接近,但XSP雷达对45dBZ以上强回波的探测能力较差,尤其探测冰雹云云体结构时二者差别较大。对偏振参量分析发现,当SNR〈10dB时,ZDR、CC、ΦDP和KDP等偏振参量受噪声影响明显,误差较大不可信;当SNR位于15-23dB时,ZDR和CC的测量值有明显波动,质量较差;XSP雷达的ZDR测量值较理论值偏低0.5dB;ΦDP和KDP资料受衰减影响较小,当SNR〉10dB时,质量比较可靠。

  • 标签: 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 CINRAD/SA多普勒雷达 资料质量分析
  • 简介: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3月2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并对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过程和体会加以总结,以便为以后使用该雷达探测灾害性天气提供相关参考.

  • 标签: 多普勒 天气雷达 探测 强对流 初探
  • 简介:介绍了格尔木GLC-36型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概况、主要应用、故障排除和基本维护,指出X波段雷达在格尔木气象业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标签: 多普勒天气雷达 故障排除 基本维护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发生在新疆伊犁地区一次系统降水过后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对流风暴并无有利的大尺度系统配合,有发生突然、维持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利于出现局地对流风暴的主要因素为地表附近高温、高湿,空气中能量释放不完全等。本次降雹过程存在对流风暴,成熟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相对应的速度图上有逆风区、辐合气旋式速度对以及下层辐合、上层辐散等特征。研究还发现,强回波区扩展到-20℃等温线以上,风暴顶辐散正负速度差较大,VIL持续大于50kg·m^-2,以及VIL突增等都是冰雹强度预报简单有效的参量。

  • 标签: 强风暴 冰雹 回波强度 VIL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飑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hPa与850h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飑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飑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飑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飑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h的主要原因。(4)同一飑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min,这对飑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大风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系统
  • 简介:主要介绍了强冰雹天气的有利环境背景条件和强雹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有利于强冰雹的环境条件是-10℃和-30℃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0~6km之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0cC层距离地面高度适中。(2)强冰雹的主要的雷达回波特征:高悬的强回波;低层的弱回波区(WER)、中高层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中气旋。(3)能够有效判断强冰雹发生的3个辅助特征指标:VIL密度,风波顶辐散和S波段三体散射长钉(TBSS),具体如下:①强冰雹发生对应的VIL密度阈值是3.5g/m^3,如果达到4g/m^3,几乎肯定发生强冰雹;②产生强冰雹的正负速度差值的阈值是38m/s;③s波段雷达回波中出现TBSS是存在强冰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标签: 强冰雹 环境条件 雷达识别与预警
  • 简介:利用2005-2006西安多普勒雷达冰雹天气产品资料及渭南冰雹实况资料,对渭南19个典型雹日回波资料分析。得出指标:降雹时反射率因子(R)〉50dBz.组合反射率因子(CR)〉55dBz;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值有一个明显的“跃增”变化,降雹时VIL值在50kg/m^2以上;速度图上的对流辐合特征、“逆风区”、中气旋是有效识别冰雹雷雨大风的判据指标;云顶高度(ET)结合其它产品,可提前做出预警。

  • 标签: 多普勒雷达产品 人工防雹 判别指标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X1°再分析资料以及榆林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短波槽、700hPa低空西南急流和850hPa中尺度切变线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Pa西南急流为特大暴雨的主要水汽输送系统,同时为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雷达反射率演变特征表明该次过程有两个强降水时段,第一阶段为位于榆林北部的带状回波和南部的孤立雷暴单体造成的局地强降水,第二阶段为回波前部不断生成并发展的多个强回波中心给榆林南部带来的大范围短时暴雨。径向速度图上,在第二阶段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表明700hP:存在明显的西南低空急流;过程期间低空急流与强降水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持续出现的中心风速为15m/S以上的西南急流对短时大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的强度直接影响着强降水强度,急流风速增幅越大,强降水雨强增幅越大。

  • 标签: 短时大暴雨 低空急流 雷达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
  • 简介:介绍了强对流天气监测和识别的常用雷达产品,并对“2002.3.20”闽北首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部分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对雷达监测强对流和短时预报有参考作用。

  • 标签: 强对流 多普勒雷达资料 分析
  • 简介:摘要:超声波探伤定位的方法是利用已知尺寸的试块(或工件)作为反射体来调节探伤仪的时间轴,然后根据反射波出现在时间轴上的位置,确定缺陷的位置。通过对超声探伤定位方法研讨,准确判定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焊接缺陷位置,减少资源浪费。

  • 标签: 超声探伤 缺陷定位
  • 简介:针对甘南地区2006年7月12日出现的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分析了冰雹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的形态特征、结构和动态特征,发现在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且呈现出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钩状回波等特征;雷达回波强度值〉55dB;回波顶〉16km;径向速度图上出现较强的气旋性辐合,在中高层辐合中还存在着中尺度气旋;此外,降雹过程前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变化较大。

  • 标签: 冰雹云 雷达回波 特征分析
  • 简介:应用Xie和Arkin降水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撒哈拉和中国西北沙漠地区的干旱气候。结果表明,尽管该两区域都有在年降水量少于50mm的十分干旱的区域,但其年度特征却非常不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心的南部地区和中国西北沙漠地区,超过70%的降水出现在6-8月;而在撒哈拉沙漠中心以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12-2月。这种十分干旱的气候不能用Channey提出的生物圈-辐射效应加以解释。由于6-7月的强下沉中心远在撒哈拉强干中心的北部,其形成也不能用Rodwell和Hoskins提出的季风-沙漠机制予以解释。利用局地圈环流的概念对两地干旱气候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局地圈环流的下沉在12-2月支配着局地的垂直环流,导致干旱气候形成。这时撒哈拉北部的弱的、相对的多雨的气候是因受中海气候型影响所改。而在6-7月局地该为上升运动,其中尤以中国西北地区为显著。因此撒哈拉南部及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降水多集中在6-8月。不过与此上升运动相伴的是低空来之中、高纬的强而干的北风,它携带的水汽甚少,不利深对流发展。正是这种局地圈环流导致了该两处干旱气候的形成。

  • 标签: 沙漠 局地经圈环流
  • 简介:为进一步了解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流场结构,本文将两步变分法应用于安徽省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风场反演,并利用反演结果检验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警条件。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主要受到东北冷涡的影响,另外高空西北冷气流和地面暖气流以及深层的垂直风切变促进了该次飑线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对应的一些特征量关系符合相关预警条件。

  • 标签: 多普勒雷达 反演 强对流 冰雹 大风 闪电
  • 简介: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一次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次降低对应冰雹降落,风廓线图上40kft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的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的过程。强回波区〉50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的V字形槽口是此次过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的主要特征。〉50dBZ回波高度伸展到-10℃层高度以上而没有到达-20℃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强对流 强降水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
  • 简介:摘要:超声波探伤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损探伤方式之一,其应用具有灵敏度高、穿透性超强、探测速度快、使用便携方便且对人体无损害等一系列优点。超声波探伤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中,对于钢材料的穿透能力具有十分大的优势,主要应用与探测厚度较大的钢板和焊缝。准确识别焊接缺陷对焊接后续修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声探伤 波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