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粒间孔型石英砂岩"、"溶孔型石英砂岩"、"粒间孔—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3类相对高渗储层。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分析了该地区上古生界3类相对高渗储层的岩石结构、组分与物性等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类相对高渗储层形成的控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与物源的距离、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孔隙类型、颗粒成分及粒度粗细、杂基成分及含量、储层最大埋深、后期构造运动等因素,对主力勘探层系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进行了储层优劣分级综合评价,认为受高石英含量母岩控制的沉积体系、辫状河高能沉积相带和强溶蚀、弱压实的有利成岩相带分布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相对高渗储层的主要发育区域。

  • 标签: 低孔低渗 储集层类型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横山—靖边—安塞地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发育低孔低渗至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层,其物性控制了气层产能的大小。文中通过对显微镜下的孔隙形态特征、易溶碎屑组分含量和孔隙结构特征3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山西组二段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原生孔隙,而下石盒子组八段砂(砾)岩储层以溶孔为主。在研究区内储层埋藏深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砂(砾)岩原生孔隙的保存程度和溶孔的发育规模主要受粒径、碎屑组分、石英次生加大和有机酸来源的影响,粒径是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储层孔隙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储层渗透率大于0.2×10-3μm2的有利储层均发育于中粗砂岩及以上粒级的砂(砾)岩中。山西组二段石英砂(砾)岩的强抗压性、缺少易溶碎屑组分是原生孔隙保存较多的主要原因,而丰富的硅质来源是原生孔隙减少的重要因素。对下石盒子组八段而言,易溶物质含量适中、有机酸来源丰富是岩屑砂(砾)岩溶孔发育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储层的孔隙成因与孔隙结构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原生孔隙储层的孔隙结构要优于溶孔储层,表现为在相同孔隙度时,前者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后者。

  • 标签: 砂(砾) 岩储集层 孔隙成因 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有优质储层。在野外地质观察、岩心观察与分析、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特征,划分了储空间类型,并对不同储空间形成与演化做了初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的储空间可分为孔、洞、缝3大类,进一步又划分为粒内孔、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孔洞、洞穴、构造缝、压实压溶缝和溶蚀缝10小类。溶洞与裂缝为最有效的储空间。碳酸盐岩的原始储空间经历了多期成岩作用改造,另外后期构造活动也提供了大量裂隙通道,有效储空间绝大部分为次生成因,溶蚀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性能。碳酸盐岩储层分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其中裂缝—孔洞型为最有效的储层。在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发育了不同成因的白云岩:寒武系白云岩主要形成于蒸发潮坪/潟湖有关的潮上和潮间带,属于准同生期产物;下奥陶统白云岩主要属于回流渗透/混合水白云岩化产物,另外在下奥陶统礁滩石灰岩部分白云岩化,属于交代白云岩化产物。在盆地深部奥陶系中同时发育有交代成因白云岩,属于晚期埋藏白云岩化产物。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白云岩 储集空间
  • 简介: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储相的类型、成岩储相的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相的演化序列与平面分布开展了半定量—定量研究,以期深化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理论和指导该地区气田的高效开发。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4类成岩储相,即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相、强压实微孔成岩储相、强压实致密成岩储相和强胶结致密成岩储相。采用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交会的方法可有效识别各类成岩储相。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相物性最好,为优质成岩储相,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孔隙度3%~8%,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沉积因素和构造因素对其平面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 标签: 大邑构造 须家河组 成岩储集相 多尺度资料 半定量—定量研究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是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典型低孔低渗储层。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盆地北部砂体具有长石含量高和石英含量低的特点,西南地区具有长石含量低、石英含量高和杂基含量高的特点。储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是有利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层致密的重要因素。成岩相平面分布有安塞地区与华池地区两种不同的模式。影响成岩作用的因素有物源成分、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生烃作用以及大气水淋滤作用等,其中沉积环境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并进一步影响到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物性特征。

  • 标签: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储层主要由灰质粉晶—细晶白云岩和粉晶—细晶白云岩构成,储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针状溶孔为主,所占比例大于85%。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鹰山组白云岩储层受多种因素控制。去白云石化形成大量晶间孔并为后期溶蚀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表生岩溶过程中形成大量晶间溶孔,并使白云岩的^87Sr/^86Sr值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同时其Fe、Mn含量下降、阴极发光变弱,并使局部发生去白云石化,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三高二低"。沥青充注作用表现为缝合线中充填沥青,同时部分样品晶间孔中也有荧光显示。埋藏溶蚀作用的非选择性强,形成大量针状溶孔,其产状与岩石组构无明显相关关系,部分针状溶孔被方解石充填。

  • 标签: 白云岩储集层 卡塔克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中下奥陶统鹰山组 成岩作用 表生岩溶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低孔特低渗储层,研究该区相对优质储层展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并进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和预测,对于油气挖潜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砂岩物性、砂岩薄片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储层的岩石学类型、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对有利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铁方解石等胶结物普遍发育,储层物性整体较差,非均质性强,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沉积、成岩及构造共同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姬塬地区有利储层的分布。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延长组 有利储集层
  • 简介: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的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的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的时间早以及白云岩的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层的主要储空间。

  • 标签: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岩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