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N,N二甲基乙醇胺(DMEA)对苯乙-马来酸酐共聚物(SMA)进行酯化改性,制备苯乙一马来酸酐酯化产物(SMAH)。探索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反应过程中体系黏度的变化情况。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酯化产物(SMAH)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物SMA、AEO-3、DMEA投料摩尔比为1:0.5:0.5,丙酸作催化剂(占反应物质量分数2%),90℃下反应4h,酯化率可达到72.9%。皮革复鞣应用结果表明,SMAH对皮革具有显著的复鞣填充效果。

  • 标签: 无溶剂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酯化改性 表征
  • 简介:通过测定苯乙一马来酸酐树脂AST、MT和MTc的基本性能及其复鞣填充后坯革的物性。结果表明,AST、MT和MTC耐铬、耐盐和乳液稳定性等性质优良;先用苯乙一马来酸酐树脂与铬粉一起复鞣能降低废液中的含铬量;AST、MT和MTC复鞣填充后的坯革的弹塑性、柔软性优良,MT复鞣后的坯革部位差最小,MTC复鞣后的坯革机械强度最优。

  • 标签: 苯乙烯 马来酸酐 树脂 表面张力 复鞣
  • 简介:采用阳离子苯乙-丙烯酸酯乳液对沉淀碳酸钙进行改性,使用DSC、FT-IR、Zeta电位、激光粒度仪、沉降体积、接触角等对改性沉淀碳酸钙的表面结构及其性能进行表征,并与未改性沉淀碳酸钙进行对比分析。DSC和FT-IR分析表明,阳离子苯乙-丙烯酸酯乳液包覆在沉淀碳酸钙表面,影响其表面性质。研究结果说明,改性后沉淀碳酸钙的粒径变小、沉降体积增大、Zeta电位提高。以改性沉淀碳酸钙作为造纸填料,与添加未改性沉淀碳酸钙的相比,纸张的物理性能和憎水性能得到改善,纸张灰分含量提高。

  • 标签: 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 沉淀碳酸钙改性 纸张物理性能
  • 简介:本文以羽毛梗为原料,用氢氧化钠水解而制成羽毛角蛋白,通过氧化-还原引发系统,用三种乙烯基类单体与羽毛角蛋白接枝共聚,得到四个产物,将接枝共聚物、羽毛蛋白和乙烯基类单体聚合物的混合物分别进行甲酸和溶剂萃取,酶水解,最后将水解分离物分别进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乙烯单体与羽毛蛋白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TGA和DSC分析揭示了改性产品具有热稳定性的原因,应用改性产品作为皮革顶层涂饰剂,测定了它们的耐湿擦

  • 标签: 羽毛角蛋白 改性 接枝共聚 蛋白涂饰剂 皮革
  • 简介:流态化技术最早应用于化工产品的冷却与干燥。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开始用这种方法来冻结食品,并获得了成功。流态化快速冻结,就是使置于筛网上的颗粒状、片状或块状食品,在一定流速自下而上的低温空气的作用下,形成类沸腾状态。强烈的冷气流与食品颗粒相互作用,使食品颗粒呈上时下、无规则地运动,因此食品内部的传质和传热十分迅速,从而实现食品单体的快速冻结。按机械传送方式,食品流态化冻结设备包括5种类型。

  • 标签: 冻结食品 单体快速冻结设备 类型 技术特点
  • 简介:简述面包粉改良剂各种单体的作用机理,在面包粉中的作用效果。并与复合改良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仅用单体的成品面包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要求,接近复合改良剂的效果。

  • 标签: 面包粉 改良剂 单体 作用
  • 简介: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叶黄素和叶黄素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率来比较二者的生物接近度(Bio-accessibility)。在实验中,首先从万寿菊干花颗粒中制备叶黄素和叶黄素酯,随后分别灌胃到雄性SD大鼠中,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24小时内粪便中二者的排泄率。实验结果表明:叶黄素的排泄率较叶黄素酯高。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判断叶黄素酯的生物接近度较叶黄素高。

  • 标签: 叶黄素 叶黄素酯 生物接近度
  • 简介: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式,制备了VAc/AA/BA三元共聚物,探讨了丙烯酸丁酯结构单元、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对乳液稳定性、黏度、转化率,以及粘接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BA和APS用量分别为混合单体总质量的8.0%、0.5%,反应温度为75℃,共聚乳液具有良好性能。

  • 标签: 无皂乳液聚合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丁酯 制备
  • 简介:现有多节脱酚技术是通过延长浸程和时间的方式来保证脱酚效果,存在脱酚效率低、消耗大、处理量小等缺陷。针对问题,利用多级溶剂梯度脱酚技术,攻克单体多级短时脱酚难题。突破现有多节多级脱酚设备的产能瓶颈,首创在单节脱酚浸出设备中实现溶剂多梯度脱酚,缩短浸出时间,减少设备连接点,降低了溶耗,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 标签: 棉酚 脱酚技术 浸出
  • 简介:2-苯乙醇是一种具有玫瑰香气的芳香醇,作为重要香味添加剂之一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妆品及烟草行业中。国内外崇尚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天然2-苯乙醇。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单相单菌株产量分别达到3.6g/L和3.8g/L。本文从9株酵母及9株白地霉中筛选出一株2-苯乙醇产量达1.6886g/L的酿酒酵母菌株TYQ和另一株产量达1.0025g/L的白地霉菌株GS10A。经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酵母TYQ培养基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80g/L,L-苯丙氨酸35g/L,酵母粉10g/L,蛋白胨10g/L。该菌株在接种量10%(v/v)、28℃、120r/min条件下发酵36h的2-苯乙醇产量为4.4025g/L。

  • 标签: 2-苯乙醇 酿酒酵母 白地霉 培养基优化
  • 简介:以中国产干红和干白葡萄酒为试材,采用LiChrospher100RP-18e色谱柱(250mm×4.0mmI.D.5μm),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直接进样,成功地同时分离了葡萄酒中的C、EgC、EgCg、EC和EcG5种黄烷-3-醇单体并测定了其含量,建立了一种简单、经济、快速、准确的同时测定葡萄酒中5种黄-3-醇单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除张裕干红葡萄酒中未检出EcG外.不同厂家生产的葡萄酒中均检出5种黄烷-3-醇单体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葡萄酒 黄烷-3-醇单体
  • 简介:水溶性包装材料属于可溶性包装材料。目前,人们研究得较多或正在进行研究的降解包装材料、自消型包装材料、水溶性包装材料均属于可溶性包装材料。本文中的水溶性包装材料指的是在常温或适当加热的水域条件下自然溶解的包装材料。水溶性包装材料主要是针对目前塑料包装(特别是塑料包装薄膜)难以降解污染环境而研究开发的新型材料。这里所要研究的水溶性包装薄膜又主要以聚乙烯醇(PVA)为主要原料,加入不同的填充剂,如玉米淀粉或甲基纤维素,并添加其他一些助剂,如增塑剂甘油或乙二醇等制得的水溶性聚乙烯醇(PVA)薄膜。

  • 标签: 水溶性包装薄膜 聚乙烯醇薄膜 塑料包装薄膜 包装材料 应用 特点
  • 简介:以酿制冰葡萄酒的主要品种——威代尔葡萄为试材,研究威代尔葡萄果实中特征性香气成分——2-苯乙醇以及合成2-苯乙醇的前体物和中间产物在成熟、后熟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并结合产地气温变化,探讨2-苯乙醇的合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葡萄中2-苯乙醇的合成途径提供基础。结果表明:在花后130d,即当地气温骤降后苯丙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同时苯乙胺含量迅速降低,2-苯乙醛含量维持在低水平浓度,而2-苯乙醇含量显著提高。由此得出结论:威代尔葡萄后熟期间特征性香气成分2-苯乙醇的合成源自苯丙氨酸,其中间产物可能为苯乙胺和2-苯乙醛。2-苯乙醇的合成,含量的显著提高与产地气温的骤降有关联。

  • 标签: 威代尔 香气 2-苯乙醇 合成
  • 简介:以纳米微晶纤维素(NCC)为骨架,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为单体,通过乳液接枝聚合合成新型表面施胶剂,并进行表面施胶的应用研究。考察乳化剂用量和含氟单体与NCC质量比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在较优条件下改性NCC接枝率、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分别为125.2%、27.7%、90.1%。通过红外光谱进行接枝前后NCC的官能团变化分析。通过纳米粒度仪分析了未改性/改性NCC的Zeta电位及粒径变化;结果表明,所得改性NCC在乳液体系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将其用于表面施胶,施胶处理后的纸张接触角能够达到120°,抗张指数较使用未改性NCC的纸张可提高26.4%,达到22.0N·m/g。

  • 标签: 纳米微晶纤维素(NCC)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 乳液接枝聚合 表面施胶剂
  • 简介:文章对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在PVA废水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Fenton法、类Fenton法、硫酸根自由基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超声氧化法、臭氧氧化法等几种高级氧化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其在PVA废水降解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比较了上述几种方法对PVA的降解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PVA废水降解领域值得深入的问题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高级氧化技术 聚乙烯醇 降解 污染物处理
  • 简介:这种乙烯三元共聚物蜡.包含作为单体结构单元的以下成分:35~95wt%的乙烯:0.1~40wt%的至少一种式的I酯.其中R^1选自氢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和C6~C14芳基,R^2相同或不同,并选自氢和C1~C10烷基,R^3选自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和C6~C14芳基,以及n为2~100的整数;和0.1~25wt%的至少一种式Ⅱ的羧酸.其中R^4选自氢、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和C6~C14芳基。

  • 标签: 三元共聚物 乙烯 制备 C10 C14
  • 简介:研究了聚氧乙烯双环氧基醚的鞣革性能,考察了影响其鞣制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氧基在中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碱性条件可以促进双环氧基与胶原侧链胺基发生交联反应而产生鞣性;其鞣制效果受鞣剂分子的链长、用量、pH值、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叔胺类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鞣制效果,加入六亚甲基四胺可以使皮革的收缩温度提高到80℃以上。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聚氧乙烯双环氧基醚鞣制可以得到收缩温度接近85℃、柔软洁白的皮革,且其整体的感官性能和戊二醛鞣革相近。

  • 标签: 鞣制 环氧化合物 聚氧乙烯双环氧基醚
  • 简介:通过乳液型双酚A环氧树脂(BAE)对聚乙烯亚胺(PEI)进行改性,制备出了具有强阳离子性和反应活性的改性PEI纸张增强剂。讨论了增强剂组成、添加量和助留剂添加量等因素对纸张强度的影响,并用SEM对纸样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AE树脂的引入可增加聚乙烯亚胺分子与纸纤维的结合强度,改性PEI可使纸张湿强度从14.46%提高到21.65%,环压指数提高42%;SEM分析表明,纸张断裂是由纤维断裂引起的,为改性PEI可增加纤维间的结合强度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聚乙烯亚胺 环氧树脂 纸张增强剂 环压指数
  • 简介:为开发粘胶/超高分子聚乙烯混纺纱线机织面料,重点研究混纺纱线的上浆工艺,以线密度为18tex,3种混纺纱线(混纺比分别为50/50、65/35、90/10)为材料,在GA392型全电子式单纱浆纱机上,建立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测试得浆率、增强率、毛羽降低率值,采用正交试验,结合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优化上浆工艺。结果表明,混纺比分别为50/50、65/35、90/10的粘胶/超高分子聚乙烯混纺纱在淀粉浓度、浆纱速度、烘燥温度上的优化上浆工艺方案分别为:8%、30m/min、60℃;8%、35m/min、50℃;8%、30m/min、50℃。

  • 标签: 超高分子聚乙烯 混纺纱 上浆工艺 正交试验
  • 简介:研究了影响不同配比的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纺丝原液流变性的因素,如原液的温度、浓度和交联剂用量对共混原液的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零切黏度及粘流活化能等流变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配比的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纺丝原液均属非牛顿剪切变稀型流体,非牛顿指数n随原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浓度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大而减小;结构黏度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随浓度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大;粘流活化能随原液中胶原蛋白比例的增加而增大,说明了共混原液的零切黏度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较高,这就要求纺丝过程须注意控制好共混原液的温度。

  • 标签: 胶原蛋白 聚乙烯醇 共混 流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