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学校德育的评价机制应注重体现对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检验。德育评价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建立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机制,以学生道德实践的改善和提高作为衡量道德发展、评估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全过程的综合评价。

  • 标签: 专科院校 德育评价
  • 简介:培养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标,专科层次下学前师范教育的实习实训工作应注重以下五大方面目标定位要强化教育技能,巩固专业思想;实训内容要涵盖“三学六法”,涉及多种类型;时间安排上需分阶段实习,贯穿学习全程;基地选择与建设需类型多元共建,地域辐射全国;管理指导要分层分类参与,以双师型教师为主。

  • 标签: 专科 学前教育 实习实训
  • 简介:方法一:动脉硬化指数(AI)=【血总胆固醇fr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它的正常值为(4。如果一个人的动脉硬化指数〈4,反映出其动脉硬化的程度不严重或在减轻,数值越小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轻,印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低。如果动脉硬化指数≥4,就说明已经发生了动脉硬化。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重。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硬化 年龄 总胆固醇 正常值
  • 简介:1.平时活动中,是不是经常感觉到胸闷、心慌。2.累了,有没有胸疼。3.起床后,有没有胸部不舒服。4.饭后会不会出现不舒服。5.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没有胸闷憋气,或者睡着了把你憋醒。6.平时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精力不足,容易睡觉,而且容易发怒,情绪不稳定。7.走长路,你能不能胜任。如果说你原来走一公里没问题,健步如飞,现在走一公里,就“飞”不起来了,可能你走500米.就觉得不舒服了,身上没劲了,这都是血管出问题的信号。

  • 标签: 信号 血管 衰老 “飞” 睡觉
  • 简介:摘要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其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也逐年增长,因此针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实施有效护理干预。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护理效果。方法 患者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中心医院治疗,其例数共70例,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重症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56±2.11)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77±3.56)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明显比对照17.14%低,P<0.05。结论 重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其安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护理干预 重症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是应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目的分析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选自2016年2月~2018年9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共3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19人,实验组19人。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8.42%,实验组高出对照组26.1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期间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DSA 满意度
  • 简介:摘要全脑血管造影术可以对多种脑血管疾病进行检查与诊断,此项诊断手段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给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的护理干预。方法纳入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50例为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再接受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00%比对照组76.00%高,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作用明显。

  • 标签: 造影术 造影剂过敏 护理干预 满意度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