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假释是我国监禁刑执行过程中所使用的变更措施之一,假释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正式确立,其先后历经多次修改,才使得假释有了系统的规定。由于我国假释制度在立法方面的不完善,造成实践中假释适用率较低,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从假释的实质条件、假释的撤销和未成年人的假释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假释制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标签: 假释 问题 规范化
  • 简介:假释作为一种行刑制度,被各国法律所采用。我国现行刑法第81条也明确规定了假释制度。然而,实践中假释的适用比例一直较低。假释的适用对象范围狭窄、假释条件过于严苛抽象、假释运行程序问题严重,假释制度还应从犯罪人回归审理、帮助犯罪人回归社会、转变刑罚理念等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对象狭窄 条件严苛 程序问题 犯罪人回归社会 刑罚理念
  • 简介:对罪犯适用假释是刑法轻缓化、行刑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假释制度的完善对于刑罚改革也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在1997年刑法典的基础上对假释的对象条件、实质性条件、限制性条件、假释犯的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补充和修改,这对于完善假释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的假释制度立法在适用条件、适用对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基于进一步发挥假释制度的功能和刑罚目的之考量,我国的假释制度有必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加以完善。

  • 标签: 假释 未成年人 老年人 短期自由刑
  •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行刑实践中存在"轻假释、重减刑"的现象,使得蕴含公正和功利价值的假释制度适用率偏低;同时,假释实践中存在考核标准与法律规定相脱节、裁定流于形式、程序封闭、当事人参与缺如、检察院监督滞后等问题,甚至引发一定的腐败现象。应当从取消假释比例限制、设立听证程序、建立再犯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量化危险性预测因子等方面着手,推动假释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标签: 假释制度 假释程序 假释适用率 再犯危险性评估
  • 简介:一、各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沿革各国近代之前的刑罚,以死刑、肉刑、流刑为主,独立的剥夺自由刑很少;旧称的"大狱"混合关押未决犯、待执行的死刑犯、流放犯,具有监狱、看守所的双重功能,没有专门执行剥夺自由刑的监狱.商品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制度和专门执行剥夺自由刑、矫正罪犯的现代监狱,据此派生出减刑、假释等行刑制度.

  • 标签: 减刑制度 假释制度 刑事政策 中国 辅行刑制度
  • 简介:在两极化刑事政策导向下,西方国家的假释制度朝着严厉与宽缓两个方向发展。在严厉方面表现为选择性无害化的提出、三振出局法的出台以及实际刑运动的兴起等;在宽缓方面主要表现为中间制裁和强制假释。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两极化的假释制度,坚持对严重暴力性犯罪假释的限制,同时放宽轻微犯罪的假释条件,并创建多元假释制度

  • 标签: 假释 两极化 改革
  • 简介:【摘要】在我国,刑事执行作为刑事诉讼的最后一道程序,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一起,构成了刑事诉讼的全部内容。假释是我国常用的刑罚执行制度之一,它的适用体现了监狱行刑政策的灵活性,也直接反映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适作用,同时,还是我国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笔者就当前我国刑事执行过程中假释制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作如下分析。【关键词】假释问题对策一、假释的概述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一段时间后,确有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司法机关依法将其附条件的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同减刑制度一样,假释也有利于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起着罪犯从监禁生活回归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的阶梯作用,更有助于减少罪犯对社会生活适应不良而产生的重新犯罪。假释始建于英国。1790年英属殖民地澳大利亚首先对表现好的罪犯免除部分刑罚,予以附条件释放。1830年法国实施了“附条件自由制度”,先适用于少年犯,后来范围逐步扩大……

  • 标签: 中假释 假释制度 制度适用
  • 简介:减刑、假释作为重要的刑罚变更制度,肇端于清末,并逐步发展最终为法律所确立。目前,我国减刑、假释的适用主要以积分制为评价标准。司法实践中减刑、假释的适用率极低,且减刑的适用率明显高于假释的适用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减刑、假释适用的积分制标准缺乏统一立法、积分制的计分考核方式存在"重行为表现,轻思想改造"的倾向以及积分制的评价审核程序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因此,应当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积分制,完善积分制的计分考核机制,进一步降低减刑、假释的悔改程度要求,并构建我国减刑、假释听证制度,真正使减刑、假释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 标签: 减刑、假释 积分制 听证
  • 简介:  任何罪犯的减刑、假释都必须符合减刑、假释法定条件,但对在服刑期间的罪犯如何缴纳罚金以及缴纳罚金情况与减刑、假释的关系问题没有明文规定,减刑、假释作为对罪犯的一种奖励

  • 标签: 减刑假释
  • 简介:笔者最近对我国台湾地区的缓刑假释管理制度进行了短期调研,包括与法务部保护司有关领导的座谈,在学术研讨会上听取台湾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对该项制度的研究和介绍,到新竹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站进行实地考察和座谈,有很大收获。笔者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缓刑假释管理制度对我国内地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有较大的借鉴作用,下面将台湾缓刑假释管理制度中的一些特色加以介绍与说明。

  • 标签: 管理制度 台湾地区 社区矫正 假释 缓刑 内地
  • 简介:作为刑罚执行制度假释,刑法理论界对其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恩典到权利的转变,广为肯定并接受了假释是受刑人的权利。但是我国刑事法律对假释的规定尚未走出恩典说的束缚,从而制约了假释的适用,更限制了假释功能的发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刑事立法中以权利说为基础对假释制度予以完善。

  • 标签: 假释 权利 增权
  • 简介:刑罚执行是刑事司法的最后环节,行刑法律的运作直接关涉刑罚功能与目的能否实现。假释作为行刑制度之一,其运作效果是刑罚观念的集中体现。近代以来假释制度完成了由恩典到权利的制度转化,因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假释制度在清末刑事立法中虽然得以确立,却未能实践。其后的立法与司法虽对于假释制度有着较多的践行,但民众的法律情结却仍停留于报复惩戒,教育刑理念仍然未能深入人心,法律观念、法律文化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假释 报应刑 教育刑
  • 简介:本文对新刑法关于累犯和长刑犯不得假释的规定提出质疑,认为立法应赋予两类罪犯假释权,并从假释制度的起源、国外实践、罪犯人权,刑罚目的诸角度进行论证和探讨。

  • 标签: 刑罚 假释 行刑效率 累犯 长刑暴犯 假释条件
  • 简介:假释法律性质的认识,见仁见智。提倡假释为受刑人之普遍性权利,符合现代刑罚教育、矫正目的,顺应人权保障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召唤,蕴含刑罚执行的现代化理念。受刑人之假释权利具体表现为:假释知情权、假释提请权、假释同意权、假释听证权、再次假释权、假释异议权、不予假释的复审权、诉权及撤销假释之司法正当程序权等。

  • 标签: 假释法律性质 假释恩惠说 假释权利说 受刑人人权 假释权利
  • 简介:<正>减刑、假释是我国刑罚执行中的一项制度。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是国家赋予的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一部分,也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巩固劳改成果,促进罪犯改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和树立法律权威,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形式、内容、程序等问题,谈点浅见。一、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形式

  • 标签: 减刑 假释 人民法院 合议庭 罪犯改造 刑事案件
  • 简介:我国刑罚执行变更程序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重,在很大程度影响到法院审判的司法化属性,导致减刑、假释程序两个层面的阙如。在制度架构层面表现为司法化审理的落实困难,包括提请权与执行权的混同、检察机关的监督不足和法庭审理的形式主义。在司法运作层面则体现为行政化管理的制约矛盾,即减刑、假释的比例与效能失调和相关个人、组织参与司法化审判的困难。借鉴法治国家立法经验,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司法化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实体法改革,建立针对不同类型案件的行政模式、司法模式混合的案件分流机制;重构案件审理机制,通过多方参与推动庭审实质化进程;完善机构配置,设立专门法院和检察机构。通过以上三处改革最大限度地使案件的审理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使减刑、假释程序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新型司法格局。

  • 标签: 司法化 信用减刑 强制假释 案件分流
  • 简介:为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相对于1997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定对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存在诸多亮点。但就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而言,新规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减刑 假释 新规定
  • 简介: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平时聊天,经常能听到老百姓有这样的对话:'那个谁谁谁判了几年?''判了十年。''唉,先蹲几年吧,过几年再想办法,估计四五年就出来了。'进监狱不容易,难道提前出狱就都容易

  • 标签: 假释装假 减刑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