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国防大学廖国良、李士顺、徐焰撰写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一书,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54万字,是国内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从军事方面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著。几年前,该书的撰写即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军事学重点课题,三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党史、战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他们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在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书稿。该书完成后经理论界的专家们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鉴定,被认为是一部学术水平较高的具有开拓性的学科理论著作,填补了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中的一项空白。

  •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思想 发展史 哲学社会科学 军事史 撰写
  • 简介:现代急救术的发端现代的急救术,一开始并非为了心脏有问题的人所设计,探究其根源,乃是为了拯救溺水的人而慢慢发展而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七六七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拯救溺水者协会”。据该协会在四年之后宣称,经由他们的帮助,成功让一百五十位溺水者免于死亡。其中主要的方法有下列七个步骤:

  • 标签: 急救知识 发展史 储备 阿姆斯特丹 溺水 协会
  • 简介:宗教是没有国界的.世界三大宗教从公元一世纪起先后传入中国,并程度不同地融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但发生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大量涌入,却是与先前的那些宗教的时代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是跟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大炮一同侵入,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但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毕竟是先进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开办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文化教育医疗设施,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尽管这“发展”是那么痛苦和屈辱.

  • 标签: 教会女校 中国近代 教会女学 西方传教士 职业教育 中国女性
  • 简介:1941年6月美国密其根大学的理查德·富勒(RichardC.Fuller)和理查德·迈尔斯(RichardR.Myers)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自然发展”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以美国底特律市拖车居住者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社会问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的自然史观。他们的研究结论在当时的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很...

  • 标签: 社会问题 自然发展史 文化价值观 社会学 科学工作者 政府决策
  • 简介:抗辩权(Einrede)是德国民法典中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德国学者在六、七十年代对抗辩权的概念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点主要集中在:抗辩权是否必须由当事人主张才能被法院考虑,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主动考虑抗辩权的存在和效力;抗辩可以在诉讼前主张还是必须在诉讼中主张;抗辩权和形成权的区别和联系等等.[1]本文从抗辩概念的发展历史出发,对罗马法、古日耳曼法、中世纪宗教法、德国各邦国法以及潘托克顿法学中的抗辩概念进行综述,着重研究抗辩概念是如何从程序概念演变到实体概念,抗辩发展上的抗辩是由当事人提出,还是由法官主动考虑.从而对德国民法典中的抗辩概念及其行使方式有一个全面、历史的把握.

  • 标签: 德国 民法典 抗辩权 当事人权益 程式诉讼 诉讼代理人
  • 简介: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指导思想有新的重要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思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是中国革命与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所在。在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7月,从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中,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 标签: 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 思想理论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列宁主义 纲领
  • 简介: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之缺”、“铭者,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说概括之。

  • 标签: 以诗补史 诗道 叙事之文
  • 简介: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先后在广东、福建等省区建立、扩大华侨农场,以安置归难侨,福建省的松坪华侨农场即为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社区,它在人口构成、对外联系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侨农场逐步转型,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项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华侨农场如何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 标签: 华侨农场 归国华侨 社区发展史
  • 简介:21世纪以来,印度洋安全治理制度进入了-个新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既创建了新的制度,也有-些旧的制度被改建或者重建.例如,在海盗问题治理领域,就形成了-系列“多层次、多主体”的新制度安排.尽管这些层次不同、范围各异的制度安排大多是非正式的,但新制度安排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洋安全治理方式的演变.印度洋安全治理制度的发展变迁受到多重因素驱动,包括外部环境变迁、制度学习和不同制度间的竞争、重要的利益攸关国家对制度建设的重视与推动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积极参与相关治理实践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制度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未来,相关治理主体在制度发展与重构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能动性,在参与治理实践过程中从观念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不断推动制度优化发展.

  • 标签: 印度洋安全治理 制度发展 制度重构 地缘碎片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依历时性顺序依次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的问题、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路径与体制问题、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由一元一体化的文化形态转型为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雁阵”式文化格局;中共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体系的态度既影响也反映着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与聚焦。

  • 标签: 文化转型 文化自信 道德建设 价值追求
  • 简介: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展开了积极研究,成果丰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该书2001年和2006年两个版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上里程碑式的著作。2001年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展开的回顾与展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探讨,向学术界充分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象。2006版提纲挈领地反映了当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该书的辐射影响下,大量论著相继产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 标签: 学科发展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在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发展 规律
  • 简介:<正>警察是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武装性质的专职人员,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阶级压迫的重要工具。按其任务,它大体可分为户籍、交通、消防、治安、刑事、司法、边防、经济和政治等种类。在我国,近代警察是清末变法维新过程中出现的,但就其职能和具有这种职能的机构来说,可以追溯到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的最初时期。《尚书·舜典》:“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是舜告诫契的话。意思是说,百姓不亲睦,不遵守尊卑等级秩序,你作为司徒之官,要认真传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

  • 标签: 警察制度 社会治安 重要组成部分 统治秩序 警察组织 国家机器
  • 简介:日本的立宪政治始于1889年公布的“明治宪法”,了解明治宪法体制的建立与崩溃,可以从比较宪法的角度探讨日本立宪政治的特色及其问题,更好地理解《日本国宪法》。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修宪活动不断高涨的今天,重温近代日本宪政的建立与崩溃历史,对于了解修宪派的深刻思想根源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近代日本 立宪政治 明治宪法 宪法体制 《日本国宪法》 发展史
  • 简介:1800万年前的一场火山喷发,不仅在山东昌乐县形成了46座远古火山群,还给昌乐带来了稀世珍宝一蓝宝石。昌乐蓝宝石储藏面积近45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蓝宝石矿区之一,昌乐因此成为“中国魅力名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世界宝石之都”。

  • 标签: 珠宝产业 昌乐县 山东省 发展史 资源 国际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底下的几个二级学科当中,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整体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这门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做到逻辑还原、文本还原、历史还原三者有机统一、互相印证,才能避免独断论;必须做到逻辑和历史、事理和史实紧密结合高度一致,它才能是科学的、有预见力的,从根本上消除苏联范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科 研究 还原论 结合论
  • 简介:城镇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视域推进中国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从生态文明视域推进经济型城镇向生态型城镇转变,从统筹城乡视域推进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运行,为推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城乡发展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统筹城乡 城镇化
  • 简介:<正>一、简要回顾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犯罪被害人在德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曾多次发生重大变化。在日耳曼和加洛林王朝时代,被害人是诉讼程序的发动者和程序进展的推动者。随着国家专断刑罚权利的强化以及纠问制程序的引入,被害人逐渐丧失了其主体地位。尽管在理论上尚保留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告发权(Anzeigebefugnis),但实际上被害人对诉讼程

  • 标签: 被害人保护 刑事诉讼法 德国刑法 诉讼程序 附带民事诉讼 犯罪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