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的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在肝癌的治疗中,基于NLR构建的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的预后效能。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研究中NLR的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了解NLR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支链氨基酸(BCAA)对肝细胞癌(HCC)治疗后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索关于口服BCAA对HCC患者死亡率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0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一名研究者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1 179例患者。总体结果显示,HCC治疗后口服BCAA对1年死亡率无明显影响(RR=0.85,95%CI:0.68~1.06,P=0.16),3年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0.73,95%CI:0.61~0.88,P=0.000 7),5年死亡率也明显降低(RR=0.57,95%CI:0.34~0.96,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射频消融(RFA)术患者,BCAA组与对照组相比,1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14~6.5,P=0.97),而3年死亡率明显降低(RR=0.59,95%CI:0.43~0.81,P=0.001);对于肝切除术患者,两组在1、3年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44~1.88,P=0.79;RR=0.97,95%CI:0.71~1.33,P=0.85)。另外,对于白蛋白水平,在不考虑HCC治疗方式的情况下,补充BCAA可提高白蛋白水平(SD=0.45,95%CI:0.29~0.90;P=0.000 1),但对肝切除术患者无明显影响(SD=0,95%CI:-0.41~0.41,P=0.99)。结论补充BCAA可能改善HCC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远期预后,该作用与手术方式有关,BCAA可降低RFA术后患者远期死亡率,但对肝切除术患者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氨基酸类,支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死亡率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WJ-MSC)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获得WJ-MSC及AD-MSC,分别收集其培养上清并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细胞中促进血管新生相关基因和抑制血管新生基因的表达;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检测其对内皮细胞管网状结构形成的作用。结果WJ-MSC和AD-MSC培养上清分别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抑制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WJ-MSC组及AD-MSC组内皮细胞体外管网状结构的形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3.2 mm±9.2 mm和94.3 mm±13.2 mm,86.1 mm±7.2 mm,P<0.01)。结论WJ-MSC与AD-MSC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二者的促进作用相当。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共培养 血管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衰竭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仑伐替尼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无效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介入放射科收治的不可切除且对TACE无效(间隔4~6周、两次TACE后仍呈肿瘤进展)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35~76(54±10)岁。所有患者均口服仑伐替尼(体质量≥60 kg者12 mg/d;体质量<60 kg者8 mg/d)后6~8周以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疗效,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并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此后每8周评估一次。结果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者35例,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例(5.7%),稳定5例(14.3%),疾病控制率20.0%(7/35),总生存期11.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5.3个月。24例(66.7%)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腹胀等,因不能耐受停用者1例(2.8%)、减量者5例(13.9%)。结论仑伐替尼对部分不可切除且对TACE无效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有效,能延长总生存期,虽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多较轻且为可逆。

  • 标签: 癌,肝细胞 仑伐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定量分析在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8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5例、女15例,年龄30~74(59±11)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26例,男22例、女4例)及中高分化组(54例,男43例、女11例)。审阅Gd-EOB-DTPA增强MRI图像并记录肝细胞癌定性特征,测量并计算定量指标包括肿瘤大小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肝胆特异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及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AP)。对低分化组、中高分化组间临床资料及定性参数进行χ2检验,定量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定性参数、定量参数、定量联合定性参数、甲胎蛋白(AFP)联合定性定量参数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4种多参数预测模型对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间AFP、动脉期瘤周高信号、动脉期环形强化、肝胆特异期瘤周低信号、肿瘤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肿瘤大小、动脉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AP)、门脉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PP)分别为(7.0±3.7)cm比(3.9±2.4)cm、1.11±0.29比1.31±0.32、0.89±0.21比1.03±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定性参数、定量参数、定性联合定量参数、AFP联合定性定量参数预测模型诊断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804、0.855、0.892。定性参数与定性联合定量参数诊断的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8%比92.3%,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定量分析可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肿瘤 钆DTP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SCD住院确诊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27.4%(93/339)]低于感觉神经传导[45.9%(107/233)](P<0.001);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传导速度更易受累[22.7%(53/233)比4.7%(11/233),P=0.001]。针极肌电图下肢较上肢异常率更高[31.9%(59/185)比5.7%(5/87),P<0.001],自发电位有无与病程、神经功能评分无关。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80.8%(118/146)]高于上肢[61.1%(77/126)](P<0.001),SEP异常率[71.7%(195/272)]高于周围神经[35.0%(200/572)](P<0.001)。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率为15/16。神经功能评分与腓总神经波幅、N9、N20潜伏期有相关性。结论电生理检查提示SCD患者后索损伤较周围神经损伤更常见,感觉重于运动,下肢重于上肢,感觉神经轴索较髓鞘损害更常见。电生理检查对SCD的早期诊断、神经系统定位、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亚急性联合变性 肌电图 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显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髓逐渐减少,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组织被脂肪细胞取代,这种骨髓脂肪组织取代造血组织的进程称为骨髓脂肪化。骨髓脂肪是造血微环境中重要成分,骨髓脂肪和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对造血具有促进/抑制的双相作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脂肪化机制探索将有助于对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发病机制的了解。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脂肪 脂肪因子 造血微环境
  • 简介: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便捷,高速而稳定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和数据的优质传输,也为办公、管理、学习等活动提供了打破空间束缚的机会,并且形成了一种“互联网+”的普遍性模式。工程监理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也应当藉此进行改变和升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工程监理的发展契机,并对新时期工程监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提出了观点。

  • 标签: 工程监理 互联网 发展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淀粉样变性(CA)、肥厚型心肌病(HCM)及法布里病(FD)的左室纵向应变(LS)表现特点,研究左室LS与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就诊的CA患者14例、HCM 28例及FD 5例,采用EchoPAC软件分析左室LS,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查心脏超声LS指标与各类心肌肥厚疾病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心脏超声LS指标诊断各类心肌肥厚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三组患者在左室基底段、下壁、后壁、侧壁、后间隔LS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A组左室基底段LS绝对值降低,FD组在左室后壁、侧壁LS绝对值明显降低(P<0.05),HCM组在左室基底段、下壁、后间隔、侧壁、后壁LS绝对值均明显增高(均P<0.05)。左室基底段LS绝对值<7.9%、下壁>13.2%和基底段>9.2%、侧壁<8.3%和后壁<7.9%分别是诊断CA、HCM及FD的高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指标。结论左室LS是鉴别心肌肥厚的重要指标,结合各自临床特点,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肥厚型心肌病 法布里病 左室纵向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γδ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搜集2009至2014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4例γδ型HS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外院形态学均误诊为急性白血病(AL)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对治疗后未缓解患者的骨髓涂片和血涂片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并与本院的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染色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例患者骨髓涂片肿瘤细胞比例为7.6%~40.0%;仅有2例患者外周血涂片肿瘤细胞比例分别为9%和10%,γδ型HSTCL肿瘤细胞的瑞氏染色形态有很高相似度:细胞中等大小,胞浆较丰富;大部分细胞核仁1个,大而明显;形态似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尤其是原始单核细胞;但是细胞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比原始单核细胞致密;与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相比,HSTCL细胞较大,形状相对不规则,胞浆较丰富,核型不规则更加明显。细胞化学染色具有鉴别诊断意义:HSTCL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阴性或者点状弱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糖原(PAS)染色阴性或者呈粗颗粒状阳性,髓过氧化物酶(MPO)均阴性。结论γδ型HSTCL细胞具有独特的成熟淋巴细胞肿瘤形态学特征。瑞氏染色质量和未做完整的细胞化学染色、缺乏此罕见疾病的形态学识别、部分病例伴随AL或MDS表现,极易误认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可能是导致HSTCLγδ型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淋巴瘤 T淋巴细胞 误诊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是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占主导作用。最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监测RA疾病活动、判断治疗预后及RA相关肺间质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前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临床应用的诊断标准(HLH-2004)和治疗方案(HLH-94)在最初制定时是以来自儿童原发性HLH患者为基础的经验。而事实上HLH可以发生于全年龄段的人群,目前的诊疗指南对成人病例有一定帮助,但仍存在不少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现行标准对成人继发性HLH的诊断适用性和随年龄变化的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基于这些问题,2019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成人HLH工作组召集了19名全球范围内的成人和儿科血液学、肿瘤学、风湿免疫病学、重症医学、遗传学专家,讨论并形成了成人HLH诊断和治疗建议,用于推动HLH的诊治措施从儿童患者向成人患者发展,以改善成人HLH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解读和阐述。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诊断 治疗 成人
  • 简介:摘要患者男,50岁,因突发头晕3.5 h,呕吐3次急诊入院。颅脑CT示鞍区实性占位伴瘤卒中。后行颅脑MRI检查,鞍区见类圆形T1WI等、T2WI稍低信号灶,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各序列低信号灶,考虑垂体大腺瘤伴卒中。经右侧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伴出血。

  • 标签: 垂体疾病 腺瘤,嗜酸性 垂体卒中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检测提示c.3443T>C/c.3766-3767dupCA (即16、20号外显子)杂合突变。查阅基因库发现我国ATP7B 16号外显子突变常见,但20号外显子突变报道尚少,故对上述2例患儿ATP7B 16、20号外显子突变进行报道并分析发生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可能原因。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 16 ATP7B 20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分别与胃癌细胞共培养(未加为对照组),检测miR-223表达量并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是否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巨噬细胞转染miR-223拮抗剂,分离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transwell、划痕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EN)及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253.2±6.3(对照组)、451.8±12.8、453.4±14.4,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98.4±5.1(对照组)、276.5±10.3、257.3±8.5,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miR-223(1.00±0.00、8.83±0.91、9.57±1.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阻断巨噬细胞miR-223表达后,其来源外泌体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明显降低(215.6±9.2、402.5±11.6、253.7±10.4,均P<0.01;91.5±8.2、263.4±9.3、105.8±9.3,均P<0.01)。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后PTEN mRNA表达下降(1.00±0.00比0.26±0.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AKT通路激活,细胞骨架重塑。阻断miR-223传递后这一激活作用减弱。结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靶向PTEN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

  • 标签: 巨噬细胞 胃癌 外泌体 miR-223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武汉同济医院接受OLIF联合后路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的27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1~68(54±1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和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与LL差值(PI-LL)、矢状面垂直轴(SVA)等改变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52(30±5)个月。手术时间为(235±33) min,术中出血量为(433±62) ml。腰痛和腿痛VAS及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8±1.4)分、(7.3±1.4)分和71%±1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分、(1.0±0.9)分和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302、139.855、291.198,均P<0.05)。腰椎侧凸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8°下降至末次随访的9°±4°(F=66.352,P<0.05)。LL由术前的20°±11°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3°±7°(F=17.678,P<0.05)。PT、PI-LL及SVA也分别下降显著,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11、23.809、53.372,均P<0.05)。本组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满意,其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能较好地矫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及失平衡情况。

  • 标签: 脊柱侧凸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Wiltse入路 微创手术 矢状面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