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词义感染是古汉义演变的一种特殊途径。文章在笔者连续撰文揭示这一语言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古汉义感染的规律、方式和原因。

  • 标签: 古代汉语 词义感染 规律 方式 原因
  • 简介:古汉研究》刊号为CN43-1145/H,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一家刊发古汉研究成果的专门刊物。1988年创刊,2005年加入商务印书馆的期刊方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季刊,16开,96页,约15万字,定价9元。《古汉研究》继承中国语言学特别是“朴学”的优良传统,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以学术创新为生命,以不同学术观点争鸣为学术进步的动力,尊崇学术自由,实行学术平等。理

  • 标签: 古汉语研究 研究简介
  • 简介:提要“使令句”是上古汉分析型致使的表现形式,“使”、“令”从使役性动词发展为致使标记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变化。文章运用了NP1[4-目的性],VP[±自主],NP2[±有生]、[±定指],NP1-NP2[±尊卑关系]以及整个构式表达[±未然]这六个语义特征分析了这一变化过程,以及“使令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展现词汇特征与句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历时层面,则体现为特征变化与相应的句法限制。

  • 标签: 使令句 致使 语义特征 语法化
  • 简介:探讨词义训释的方法,应是中古汉汇研究的内容之一。求证中古汉的词义.大致上要先辨字、明词,再进行释义。“辨字”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辨识文字正误.考释六朝词语。尤应注意辨识写本俗字。“明词”,就是进行词的切分,区别词与非词,明确考释对象:“释义”包括查考、汇证、推阐、审例、比较、探源、求验等步骤。具体释义时往往是多种方法交错贯通、综合运用的,不能机械理解。

  • 标签: 词义训释 汉语 词汇研究 中古词汇 词义求证法
  • 简介:本文从辞书编纂方面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从词义注释、字头分合与义项排列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字义 引申 字头分立 字义排列
  • 简介:古汉度量范畴包括长度、高度、宽度、厚度、深度、面积、体积、粗细、数目、重量、价值等。文章就以上11项分别阐述了它们在古汉中的全部词语表达形式,详列出各种句型公式。这些表达形式又概括为两大类:A)数量表述法;B)比况表述法。

  • 标签: 度量范畴 数量表述法 比况表述法 标志性词语
  • 简介:<正>有关词义引申的类型,目前古汉界从具体意义联系角度进行归纳研究的尚嫌不够,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基础义与引申义的极性联系角度作一点探讨,并试图提出同极引申之说。一、何谓同极引申用今人的眼光看来,词义系统中同一极性的不同义类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共性意义联系。如“

  • 标签: 同极 “多” 古汉语 不同义 “大” 意义联系
  • 简介:<正>古汉指示代词的转化,是词类转变的现象之一,许多人对此已有所认识,但没有系统的、全面的讨论。本文拟就有关的问题作浅近的述说。一古汉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其它代词和非代词。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人称代词。“之”、“其”原本都是指示代词,后来转化作人

  • 标签: 指示代词 古汉语 转化 经传释词 连词 人称代词
  • 简介:古汉宾语前置辨议陈焕良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较为突出的特殊语序,与现代汉语形成颇大的差异。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析不清,就会妨碍正确理解古书文意,因此它历来为研究古代汉语语法者所重视。但至今还存在分歧的意见,或者存在不尽完善、不够严密的问题。有感于此,笔...

  • 标签: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 结构助词 介宾结构 否定句 前置宾语
  • 简介:古汉的句法结构郭锡良远古时期甲骨刻辞的句法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句式已经相当完备,初步具备了汉语句法系统的基本特点和格局。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汉语主要是用虚词和词序来表现自己的造句规则、语法范畴和句型变化的;(二)汉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主语在前,谓语...

  • 标签: 甲骨刻辞 反复问句 动词谓语句 宾语前置 谓语动词 双宾语句
  • 简介:<正>提起词典的词语解释,从《尔雅》到《现代汉语》都不外是同义相释,即给被解释词赋予一个语义等值或近似等值的表达式。正如本世纪50年代美国人蒯因说的,辞典编纂家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同义词与同义词联系起来。”但尽管实际上做着联系同义表达式的工作,可从没有哪一本辞典宣称自己是同义词典。因为同义辞典,要解释的对象是成组的同义词,仅仅说明本组中各词相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已经知道甲乙同义的前提下,更要了解的是两者相同的程度,完全相同呢,还是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只有知道了其不同,

  • 标签: 古汉语同义词 同义词典 同义表达 义素 不同义 语意
  • 简介:古汉汇研究的新拓展──评《佛经释词》刘晓南古代汉语的研究通常是文言与古白话的研究。文言研究着力于上古的先秦两汉典范文言文,而古白话研究却致意于唐宋以降的俗文学及应用作品,这种通上古以解雅言,疏近古以推现代的传统,恰恰忽略了上古与近古承继交接的时...

  • 标签: 中古汉语 词汇研究 释词 新拓展 中古佛经 《诗词曲语辞汇释》
  • 简介:<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问世,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九十多年来,在广大有志献身于汉语语法研究事业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汉语语法研究已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研究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出现,大家力求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汉语语法的内部规律,描写、勾勒出更加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法理论体系。由杨伯峻、何乐士两位先生合著,语文出版社新出版的《古汉语法及其发展》一书,就是一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汉语语法巨著。

  • 标签: 古汉语语法 介词 副词 词类划分 汉语语法研究 代词
  • 简介:《系词》一文所揭示的指示代词“是”发展为判断动词“是”的变化轨迹不真实,故其结论“系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不可信。笔者认为,古汉中的判断动词不是从别的什么词“发展”来的,而是随着人们语言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产生”的。

  • 标签: 古汉语 判断动词 来源
  • 简介:<正>一九八六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段德森的《实用古汉虚词详释》(以下简称《详释》)。本书依据“实用”的原则安排体例,在释义上探源溯流,具有许多特色。《详释》对每一虚词的说解,都力图从它们纷繁的用法中理出一条词义虚化的轨迹。每一词条,尽可能先列相关的实词、意义,然后逐级按相关的意义说解虚词的意义。例如“但”这个词,作者先述其意义演变之大略:“原为‘袒褐’之袒”,袒裼

  • 标签: 古汉语虚词 意义演变 副词 动词 作者 用法
  • 简介:本文以■组谐声字为例,尝试说明那些以来母字作主谐字,而被谐字却非单一种类的声母。即我们常说的其中一类特殊谐声关系,其更早的语音形式可能大部份是由前置辅音[l-]加基本辅音(主要是送气塞音)组成的复辅音声母。

  • 标签: 谐声 来母 复辅音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