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当下叙事现场中,有一些被称作“乡土80后”的青年写作者,他们笔下的乡土世界,隔着万水千山、隔着迥异的人文风俗和地域风情,面目清晰又个性独特。但他们在面对故乡的时候,尽管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却也的确集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点:在其笔下,渐渐勾勒出一种溢出现代化视域、自在的乡土社会。比如近年来创作活跃的甫跃辉、郑小驴、马金莲、宋小词,比如这篇短文中要讨论的青年小说家——曹永。初读曹永,是令人惊艳的《捕蛇师》,关于民间一种神秘而罕见的“招蛇术”的讲述,渲染着乡村神秘文化的符号意义和仪式感,展现了贵州边地独特的乡土传奇景观和传统崩塌过程中的世道人心。而后又读到他的《愤怒的村庄》《红骨髓》《我们的生命薄如蝉翼》等作品,曹永的叙事轮廓在我心里逐渐清晰起来:大山深处的“野马冲”“迎春社”,在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描摹中,自然而然勾勒出贵州边地那相对封闭安静的乡土世界里最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现实图景。同另一位贵州青年作家肖江虹相比,曹永的叙事着力点不似肖江虹那般乐于展示地方乡村经验中内在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内在价值和内在趣味,他往往落笔更狠,更愿意撕扯开边地奇观背后凛冽甚至残酷的人性真相。

  • 标签: 视域 乡土社会 文学 青年作家 地域风情 艺术风格
  • 简介:《“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是一部学术创新之作。它首次从学术层面对“多彩贵州”内涵做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四色构成”说、石头钥匙根本说、山地文化本性说等理论观点,对贵州打造文化强省、整合旅游资源、构架文化经济支点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 标签: “多彩贵州”文化蕴含研究 “四色构成”说
  • 简介:虽然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导演的作品题材广泛,叙事背景与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但这些影片都毫无例外地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和深刻的哲学反思这两种审美特质。《荒野猎人》也是如此。影片对广袤粗粝的大自然的呈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摹,及其内部所蕴含的哲学反思,都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审美韵味。本文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出发,从神性自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精神栖居三方面,分析了《荒野猎人》中的生态主义立场。

  • 标签: 冈萨雷斯 生态主义 《荒野猎人》
  • 简介:鲁迅对政治的关注乃是其精神视域中的一个重要向度。这一向度,曾经被发挥、渲染到了极端的程度,结果导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鲁迅诠释,以一种逆反的姿态重新切入鲁迅的世界。其中的典范研究就是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 标签: 鲁迅 自由主义 政治意识 林毓生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1
  • 简介:国学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传统学术,国学是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立足传统的国学必然要以现代学科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的学术

  • 标签: 利用国学 古代文学研究 国学视域
  • 简介:作为世界上少数的黑社会合法化的国家,日本有着大量的黑帮电影,在时代的变迁中始终对观众富有吸引力,成为日本对外展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日本黑帮电影中涉及的文化审美实际是跨越时代的,其带给观众的"难以忍受的悲伤感",正是深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审美。而其中的暴力美学和极具娱乐感的游戏精神,则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是黑帮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的一股"现代气息"。

  • 标签: 日本电影 黑帮片 文化审美
  • 简介:瞿秋白作为中国左翼重要的政治革命理论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提出与倡导的文学理论,成为中国左翼建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因此瞿秋白的文学理论也成为中国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中最具成效的一部分,对当时的中国左翼文坛及其后左翼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功用。

  • 标签: 政治革命 瞿秋白 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高尔基 左翼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新儒家在以西方现代文化作为基本的型范来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同时,现代新儒家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方面,本文所做的只是从新儒家对于现代性的基本态度与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两个方面对

  • 标签: 中的现代 后现代视域 新儒学
  • 简介:近年来,图书市场频爆冷门,“民间述史”、“个人史”等非虚构文学作品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热点。一些普通民众不仅能写史出书,而且作品还能在年度好书榜名列前茅。如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沈博爱的《蹉跎坡旧事》、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饶平如的《平如美棠:我们的故事》、吴国韬的《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张泽石的《我的朝鲜战争》、野夫的《江上的母亲》、《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等,都获得了读者的青睐。

  • 标签: 文学作品 民间 视域 图书市场 普通民众 民办教师
  • 简介:《寻龙诀》改编自网络作家天下霸唱风靡一时的《鬼吹灯》系列。该小说具有较广泛的受众群体,加之其题材的独特性,使得电影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面临突破观众期待的巨大挑战。影片上映后所获得的商业成功,既与影片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有关,也与其充分考虑和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接受美学是西方文论之一,最早由姚斯提出。文章即从接受美学入手,从视觉审美、悬疑性叙事、主题内涵三方面分析影片《寻龙诀》。

  • 标签: 《寻龙诀》 乌尔善 接受美学
  • 简介:摘要小学阶段的音乐培养对学生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这诸多问题,阻碍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本文论述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并就此给出小学音乐培养的建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标签: 多元化 小学音乐 音乐教学
  • 简介: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就已经拍摄了《圣女贞德》这样具有史诗风格的电影。到新世纪,史诗电影更是好莱坞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电影中,也有这样触摸历史神经的气势宏阔之作。电影人或是通过电影来有意建构历史意识,或是在作品中无意中流露了自己的使命感和历史观。中美史诗电影既有类似之处,又不乏区别。当前,影像传播在跨文化交流时代日益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有必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两国史诗电影进行观照。

  • 标签: 中美电影 史诗电影 跨文化 比较
  • 简介:电影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丰盈的商品与符号形象也是电影表现的对象;另一方面。电影又是一种承载某种意识形态的传媒工具,和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电影也无法避免在传递信息时鼓吹消费,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某种消费价值。率先进入消费时代的西方国家,其电影中的消费主义文化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从消费主义与电影的产业化转型、英美电影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消费主义文化反思三方面,以消费主义视角观照英美电影。

  • 标签: 英美电影 消费主义 文化
  • 简介:摘要父权社会的长期存在导致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价值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女性价值在男权主义视域中被无视、贬低甚或客体化。女性价值被固化在生育工具价值、性客体工具价值、审美工具价值几个方面。要完全消解男权主义在当代的现实影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原则需要打破旧有文化惯性,建立新的文化氛围。

  • 标签: 性别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男权主义 女性价值
  • 简介:红学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并随着海外红学的发展,日益成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国界的世界性文化行为,这正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特性相契合。以比较文学视域展开的红学研究已经成为红学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有效实践:一是通过翻译传播而形成的翻译研究促成了红楼译评;二是以西方文艺理论诠释中国文学的阐发研究不断生成着红楼新意;三是平行研究将《红楼梦》与世界文学作品置放于同一平台而探究共同的审美价值;四是影响研究以及海外红学的发展则不断促进了《红楼梦》的跨文化对话。

  • 标签: 《红楼梦》 红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含的重要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传承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和合”思想传统与文化底蕴的创造性转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挖掘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深刻领会“和合”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依据,为全球化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 标签: 和合文化 社会建设 创造性转化
  • 简介: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文学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卡勒在《文学理论》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也许就像杂草一样。”①后花园里,把不是杂草的铲掉,剩下的就是文学,小说的认识与此类同,或许比这还要复杂的,盖因今天所谓不是“小说”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书写体系的分类中又有可能具有小说的名称,而要铲掉那些不是小说的小说就颇费周折。

  • 标签: 小说 概念演变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视域 民族文化
  • 简介:美国当代电影大师大卫·林奇是电影界难得的一位鬼才导演。目前学术界对其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他的电影风格的思考、电影中梦境的分析、独特的美学风格、叙事中的暴力与诡异等方面,研究的对象多以《蓝丝绒》《穆赫兰道》等影片为主。本文拟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后现代主义作为视角切入点,从其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因子、叙事风格的异化、电影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浅析大卫·林奇的电影。

  • 标签: 大卫·林奇 电影 后现代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