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期我研读了钟求是的六部中篇小说,分别是《两个人的电影》《愿意清单》《未完成的夏天》《你的影子无处不在》《远离天堂的日子》和《雪房子》。我阅读的先后顺序也正是上面所列小说名字的顺序。这个名单顺序十分重要,因为我的阅读感受是递进式地前进着,一步步地感到震撼,终于被钟求是的小说所征服,看到了我一直想看到的可以与国外经典小说相提并论的中国小说。

  • 标签: 中篇小说 求是 阅读感受 中国小说 经典小说 递进式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比较研究了中俄职务发明制度,提出完善我国职务发明立法的建议。

  • 标签: 职务发明 俄罗斯联邦 民法典 权利归属 奖酬
  • 简介:关于阳明之研究,至今已若汪洋大海,不可胜计。本文比较研究的方式,从如来藏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出发,以'他者'的眼光进入阳明的'良知学'。认为'良知'在'差异与圆融''信与尺度''行动中的时间观'等方面与如来藏思想的所面临的诘难相似,进而展示'良知'圆融之外的'裂隙'的一面。

  • 标签: 如来藏 良知 差异 尺度 时间
  • 简介:博尔赫斯全名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1986年6月14日去世,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老虎的金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余华在创作作品时,既借鉴了博尔赫斯的创作手法,又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博尔赫斯 文学作品 创作手法 相似性 余华小说 小说创作
  • 简介:从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的层面上来衡度,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无疑是接着1949年以前的“旧时期”往下讲的。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文学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重新开始”,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封闭之后,与“重新睁眼看世界”的急迫需要紧密相连。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始终是在回应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展开的,换言之,伴随着反思和重建之艰苦历程的种种探索,始终要借镜一种帮助探索者打破民族封闭状态的世界眼光。

  • 标签: 文学关系研究 雷马克 中国比较文学 亨利 西方文化 民族文学
  • 简介:摘要课文系统与作业系统与图像系统并称为地理教材表述的三大系统。通过对比中美地理教科书的课文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原理、地理教学指导语以及地理教学辅助材料的异同,找出中美教科书的差异并找出成因。

  • 标签: 课文系统 中美地理教科书 比较
  • 简介:2014年春,《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改版为《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并设置了“中国比较文学年度报告”的栏目。它一直由主编刘耘华教授指导,编辑部同仁合作,具体由纪建勋博士来执笔撰写。迄今为止连续推出了四个报告,学界对此反应很好,其辐射引领的积极作用也开始逐步显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之后,仍计划保留“年度报告”这一栏目。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年度报告 比较文化 中英文 编辑部
  • 简介:一"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一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就已经拍摄了《圣女贞德》这样具有史诗风格的电影。到新世纪,史诗电影更是好莱坞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电影中,也有这样触摸历史神经的气势宏阔之作。电影人或是通过电影来有意建构历史意识,或是在作品中无意中流露了自己的使命感和历史观。中美史诗电影既有类似之处,又不乏区别。当前,影像传播在跨文化交流时代日益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有必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两国史诗电影进行观照。

  • 标签: 中美电影 史诗电影 跨文化 比较
  • 简介:摘要由德国法学家康拉德·茨威格特及其高足海因·克茨所著的《比较法总论》一书一经面世就享誉各国,全世界学者都感慨于其论述之精准,逻辑之严密。然大部分读者都只侧重于学习、了解书中对罗马法系、英美法系和德意志法系等所谓的“发达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比较,而忽视了书中对其他法系尤其是“东方”国家法律制度的介绍。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介绍《比较法总论》眼中的“东方法系”。

  • 标签: 《比较法总论》 东方法系 评价
  • 简介:以歌剧形式重新演绎经典曲目,交互呈现中西戏剧舞台美学,是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杜鹃山》实现传统曲艺精粹传承、推动戏剧跨文化交融的积极探索与大胆革新。作为一部改编自同名京剧作品的民族歌剧,《杜鹃山》在保留原作文本框架的同时,也对人物塑造、剧情设置以及主题传达进行了优化与突破,继而谱写了一曲交融了革命信仰、儿女真情、家国大义的恢宏浩歌。赏析歌剧《杜鹃山》的表达策略,归纳其在舞台呈现上的可取之处,能够为民族歌剧的创新、突破提供切实借鉴。

  • 标签: 民族歌剧 《杜鹃山》 京剧版本 创新性
  • 简介:关于纳西族的族源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是古羌人的一支——牦牛羌,有说是西南夷。赵心愚著文提出:应当承认,古羌说与夷人说都言之有理,均可为一家之言。20世纪80年代,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混合说”,又称“兼融说”,即认为纳西族族源为多源,既与古羌有关,又有土著成分。

  • 标签: 纳西族 神话 羌族 族源
  • 简介:博尔赫斯的小说中虽说运用了侦探小说的体式,但他在掩盖真相时的手法是玩弄时间;格非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表面上同样是探寻真相的游戏,但实际上却是使真相彻底消失。本文着眼于他们共同的对真相的探求,研究他们在玩弄真相时运用的手法,包括对侦探小说形式的借用、运用不断分岔、扭曲的时间线以及对记忆的改写等。

  • 标签: 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格非 《褐色鸟群》
  • 简介:钱钟书先生提出以风格论唐宋诗,开启了以风格论诗的说法。诗可以按照风格论,那么,艺术是否也可依风格而论?自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诗画相通的理论在国内学界已有众多成果。西方诗学最早也认为诗画相通,至18世纪《拉孔奥》出现之后,才将诗画分论,并开始强调两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跨越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诗歌艺术和国外绘画艺术,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和西方印象派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就两者在题材、创作风格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的相近表征探究,继而深入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 标签: 魏晋时期 山水诗 印象派油画 艺术共通性
  • 简介:异域形象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热点之一。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形象学还可以作为一种观照其他研究对象的方法视角,这类研究共享着同一个学术旨趣,即紧扣形象本身的意指实践何为并为何。就形象学展开的理论反思和学术对话,是近年来又一重要收获。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近年没能得到切实推进,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理论的借用,而在于问题意识不清晰,缺乏从形象研究去回应时代命题能力。

  • 标签: 形象学 意指实践 “西方”理论 问题意识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以下简称《悖立与整合》)是一部理论体系构建严谨且宏大的学术专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厚重的中西比较诗学读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至今为止撰写的惟一一部专著,共72万字;在这部专著的《后记》中,他曾陈述了自己思考、书写、修订及最终完成这部专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学术阶段:“1992年至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立论,形成了初步体系性的架构;1995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完成了理论体系上的规模性构成;2006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文献的使用、校对及理论逻辑的自洽化、深度化再度做出大规模的修订。”

  • 标签: 中西比较诗学 整合 悖立 学术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