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一篆书作为汉字的字体之一,大致是指通行于秦代和秦代以前的正体文字,也指后世以此风格生成的文字。但对于"篆书"之得名,前辈学者的理解并不相同。比如,郭沫若先生由隶书"施之于徒隶"推断: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 标签: 掾吏 郭沫若先生 掾属 诸曹 徒隶 前辈学者
  • 简介:<正>先予申明,本文所论的“古优”,主要指三国时期以前的优而言。古优起自何时,因无确切的资料,迄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主要原因是,在古代史家的眼里,优的地位卑下,所作所为不过是调笑戏弄而已,不值一顾。后来,优参加了政治斗争,在历史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才在史籍中占了一席之地。然而,这些资料的数量是微乎其微的。正由于仅仅是吉光片羽的记录,因此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对古优的理解产生偏差。

  • 标签: 古优 三国时期 基本职能 歌舞戏 说文 左传
  • 简介:历代史书、文字学、书印论著中有关缪篆的资料综述与分析。缪篆是西汉与新莽时律定用于官印的书体。秦汉私印中,缪篆不是主要书体。“缪”字通“穆”,缪篆即“穆篆”,驳“绸缪”“纰缪”诸说。疏理缪篆之起始、成熟、拓展、衰退的各发展时期。

  • 标签: 缪篆 书法 印章 书体 使用范围
  • 简介:艺术的自然,首先从审美内涵来看,它不是天然;其次,从艺术创作来看,也并不是“自然地表现”,而应该是“表现得自然”,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是书法艺术自觉以后的事,皿及所谓的“民间书法”,不是真正的艺术,只具评价学上的意义,其中的美当属天然之美,而书法艺术的自觉和发展过程就是对原始形态美的选择、加工、改造,而从天然走向自然,正是艺术发展的方向,规范的形成是艺术自觉的标志,规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把握规范

  • 标签: 书法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自然 审美内涵
  • 简介:朱熹的禁戏历来被视作理学禁锢民间音乐的枷锁。本文拟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禁戏”的历史背景、福建地方民俗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辨析,力图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朱熹的禁戏措施,还其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 标签: 朱熹 民间戏曲 禁戏
  • 简介:“印宗秦汉”思想自元明以来被树立后,“秦汉印”一直是明清篆刻流派乃至现代印人赖以取法的最高典范。但现今印学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缪篆是谬误的篆书。若以汉印文字为讹误之篆书的观点成立,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秦汉印章、篆刻艺术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认识,对当今篆刻艺术的发展恐亦有影响。本文力求从缪篆产生的时代,缪篆的性质及与篆书的关系等方面,证明缪篆并非是讹误的篆书,以使我们更好地领悟秦汉印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 标签: 汉印 篆书 篆刻艺术 印学 讹误 艺术价值
  • 简介:今僞造石刻滋多,于學術研究影響頗大,真僞考勢在必行。綜觀之,石刻造僞有'臆造''改造''翻造'諸種類型。僞之法有五:核之目録,以觀其緒;核之故學,以觀其述;核之形制,以觀其稱;核之文字,以觀其用;核之事實,以觀其時。五法之用,注意事項凡三:一、孤證不立,重博據。二、獨立思考,不盲從。三、勤于實踐,忌空談。石刻僞者,務必求真,不可參雜以其他目的,不能衛道而囿于師説,亦不能服務于造僞者,以營私利,且需正確對待僞刻,以助益于僞研究。熟掌僞之法,理論聯繫實踐,保持嚴謹態度,盡力如此,石刻僞刻方可無隱情。

  • 标签: 石刻 辨僞 方法 態度
  • 简介:日前.一位中青年剧作家创作了一个唐代题材的戏.搬上了舞台,然而他却苦恼、惊讶于该戏竟然没有使用唐代的服装与发型.而仍然是我们习见的传统戏服样式.发型也仍然是传统的铜钱贴片式。当下的戏曲舞台,“一戏一服”现象“蔚然”成风.汉代题材的一定是宽袍大袖的汉服.

  • 标签: 戏曲舞台 “写意” 作家创作 中青年 传统戏 题材
  • 简介:"昆弋腔"本是昆腔、弋阳腔(弋腔)的合称。如清代以来北京的昆腔、弋腔常常合称"昆弋",兼唱两腔的戏班称为"昆弋班"。近数十年来又有研究者认为"昆弋腔"是吹腔的别名(或其前身),这种认识的形成与清乾隆年间刊行的剧集《缀白裘》很有关系。《缀白裘》主要收录昆腔戏,同时也收录了一些昆腔以外的杂腔

  • 标签: 昆弋腔 缀白裘 弋阳 辨疑 枞阳腔 摘锦奇音
  • 简介:王翚一生的绘画创作量巨大,存世画作颇多,估计有近千张之多,仅故宫博物院便庋藏有三百七十余件。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中收录的王翚作品,国内外公私博物馆、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的王翚作品,牟利者将王翚临摹古代诸家的画作改款后的作品,以及王翚主动作伪的作品等。

  • 标签: 绘画风格 台北故宫博物院 《石渠宝笈》 个人收藏 绘画创作 作品
  • 简介:《张迁碑》以古拙朴茂的书风饮誉书坛。由于文辞用典等问题,致使清初顾炎武等人疑为伪刻。乾嘉以後,金石家围绕文辞与书风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有附和者,有怀疑者,而更多学者则反对顾说。南京大学程章灿先生曾在《文献》季刊连发二文,明确提出《张迁碑》是明人伪刻或是魏人翻刻,其观点在学术界和书法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此後,赵楠、吴朝阳等人撰文,从辞章用典、字形书刻、职官称谓、碑版体例等方面给予反驳,并辨明了一些问题。但程君二文涉及问题太多,而且以上三家都未亲访《张迁碑》原刻。又“没有见《张迁碑》拓片原件”,仅在古人着述文献中进行辩论,尤其在书法方面关注太少。本文结合《张迁碑》原石、拓本、古代金石着录等对其作全面的梳理与澄清。

  • 标签: 张迁碑 真伪 再辨疑 顾炎武 商榷
  • 简介:关于《鸣凤记》的作者,不外有三种说法:一是王世贞;二是无名氏;三是王世贞门人。认为是无名氏的,多依据明代曲论家的记述,因为在他们的多种著述里,大都把《鸣凤记》归入无名氏作品之列。如吕天成《曲品》下卷,把剧作分为"旧传奇"、"新传奇"和"作者姓名有无可考"三类,《鸣凤记》就被列在第

  • 标签: 王世贞 鸣凤 无名氏 杨继盛 王骥德 中国文学史
  • 简介:一般认为,与楚同姓是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孟子》的“贵戚之卿”与“异性之卿”说。考察先秦文献,辨析《史记》相关内容,厘清“姓”与“氏”的发展沿革与《史记》中姓氏使用的规范,从中可见,屈原“楚之同姓”说不符合先秦姓氏制度及《史记》的书法体例,不能用来解释屈原终不离楚的原因。深入探究屈原行止当另寻路径。

  • 标签: 屈原 同姓 《史记》
  • 简介:<正>目前,人们对于现实主义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说法: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精确观察和忠实描绘,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反映生活”。2.“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标签: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生活 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
  • 简介:清圣祖康熙不仅施政有方,善理朝纲,使天下太平,而且还是一位十分注重学习之皇帝。其万机余暇,怡情翰墨,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练字。他的书法结构严谨宽博,意态浑成,线条通劲有力,兼王羲之之秀,苏、米之犷,造诣极深,自成一家。

  • 标签: 康熙皇帝 书法结构 书法艺术 高士奇
  • 简介:关于西周雅乐到底是无“商”声还是无“商”调的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直到现代的许多学者,仍就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文通过综合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周礼·春官·大司乐》、《荀子·王制》及《乐记·宾牟贾》中有关“商”的问题的记载重新作以解释,并由此得出:西周雅乐是无“商”调,而非无“商”声,雅乐无“商”调与编钟无“商”声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论。

  • 标签: “商”声 “商”调 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