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乾嘉考史大家钱大昕所著《廿二史考异》将"义例纠纷"作为其重要的考订内容,书中大量的对正史义例的纠谬、辨证折射出钱大昕的史书义例主张。主要体现在:记时方面,主张在群雄纷争时期,记时虽没有统一标准,但可采用强国或后来统一国家的纪年作为时间参照系;在多国并立时,为避免记时混乱,应以记事国的年号为纪年;在年号更改频繁、同时有多个年号使用时,应以最近新改的年号为基准,并且所记人、事皆以时间先后为序,不能前后倒置;跨越多朝人物的限断依殁亡时间而定。记人方面:人物传记设目必须准确、得当,要据人物的实际表现进行归类,以类相从,"名"符其"实";慎用《春秋》笔法,不能借《春秋》笔法任意褒贬。在叙事载文方面:主张秉笔直书、实事求是记录历史;严守"文简事丰"的义例原则,反对"重出"叠现、错综繁复;"事无系乎兴亡,语不关于劝戒"的无价值的虚文不应载入史册。

  • 标签: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 义例 辨证
  • 简介:英国的殖民入侵产生了澳洲的"土著问题",其中土地所有权是"土著问题"的焦点之一。作为澳洲大陆土地的最初所有者,土著为争取土地所有权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1976年的《土著土地权(北领地区)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由于该法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土著土地权法,所以,它对北领地区的土著争取土地权以及其他相关权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其他州或地区的土著土地权运动亦起到了示范或引领作用。然而,受制于历史与现实等复杂因素,这部法律的限制性或禁止性条款对土著权益是一种损害。

  • 标签: 澳大利亚 土著 帐篷大使馆 《土著土地权(北领地区)法》
  • 简介: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贵州凭其极为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支持八年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和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陪都重庆的重要前哨。为支持和支援抗战,人贫地瘠的贵州作为战时土地清查的重要省区,在抗战初期进行了土地清查,整理地籍,以求增加政府田赋收入,并取得较大成效,贵州赋额为当时全国增加最多的省份,对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标签: 抗战 贵州 土地清查 贡献
  • 简介:清朝蒙古游牧社会的财产继承问题一直以来被学者们所关注。对这一问题,法制史研究者与社会结构研究者之间持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包括财产继承在内的蒙古习惯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内地法的影响。后者认为,当时的财产继承问题是取决于蒙古特有的社会结构,与清朝统治没有直接关系。两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蒙古社会的习惯法与内地的习惯法原本应该截然不同。但是我们无法从法律条文的相似程度断定同样的法律条文在不同社会中的解读也是同样的。因此,本文以实际财产纠纷案为例,阐述法律条文在蒙古地区和中国内地实际运用当中的不同解读,以及清朝蒙古例财产相关规定和当时的蒙古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 标签: 财产继承 清朝 内蒙古 喀喇沁地区 社会结构
  • 简介: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学习和模仿俄国革命经验,尝试将马列主义关于暴动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发起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和广州暴动,开始创建苏维埃政权。三大暴动未能推翻国民党政权,却孕育出武装割据这一新的革命形式。最初,中共试图在武装割据基础上建立苏维埃政权,将武装割据与暴动结合,使之成为暴动的辅助手段,但遭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反对。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六大”重新确认了暴动的正统地位,制定了分散武装的方针。但这一方针的执行并不顺利,遭到了部分地方党组织的质疑甚至抵制。“中东路事件”后,武装割据地位重新上升。

  • 标签: 革命形式 群众暴动 军事暴动 武装割据
  • 简介:1943年5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与调统室发生严重纠纷。此次纠纷的爆发并非一时冲突所致,而是该省党部内朱家骅系与CC系间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由该案切入,通过对抗战时期陕西省党部人事调整与党务运作的考察,本文揭示出国民党党务机构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亦使得面貌向来模糊的朱家骅系渐趋明朗。该案不仅是陕西省党部内派系矛盾的总爆发,也是国民党中央派系斗争在地方的缩影。

  • 标签: 国民党 省党部 调统室 朱家骅系 CC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