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声音。一问,才知道那是陈新桂先生的儿媳的一位朋友从京来沪,她托他来我家取磁带。我给了他4盒录音带──—既不是《济公曲》,也不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而是陈新桂先生生前跟我的谈话录音。那是我写《罗隆基传》时,赴京访问陈新枝先生,他一口气跟我谈了4小时,不仅谈他与罗隆基的交往,而且也细谈了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就在我访问他之后不久,陈新桂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儿媳听说我采访过他,给我写信,问那些录音带还在不在。对重要的采访,我都永久保存录音带。我当即答应复制4盒送她。她收到后,全家细细听了一遍。她给我来信说,这是她的公公留在世上的唯一的音响资料,而且所谈的许多内容连她都还是头一回听到,

  • 标签: 史料价值 陈伯达 历史风云 罗隆基 录音带 电视新闻节目
  • 简介:在十六国历史研究领域,对于各政权行政中枢制度的关注相对较少。周伟洲先生对十六国官制有全面考察,在“中枢官”部分列丞相等三公官,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官员,太常等九卿官,以及御史台官员等,皆为中央机构设官。

  • 标签: 十六国 制度 行政 历史研究 中央机构 御史台
  • 简介:在唐后期经五代到北宋初期财政中枢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唐未曾出现以一名重臣主判三司的个别事例,后梁曾设置建昌宫使、国计使、租庸使分担了一部分财政中枢的职权,但总体上看,唐末、后梁实行的仍然是宰相分判三司制。后唐才正式改行一人专判三司制,但专判人选来源有多途,其职衔称号有多种;任命财政最高长官时,“判三司”与充“三司使”是两种不同的正式职街,轮流使用,但宰相被任命为“判三司”之后也可被称为“三司使”。后唐的一人专判财政三司制显示出较高的行政管理效率,故为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初期所继承。与此同时,专判者的权力逐步增强,地位明显提高。

  • 标签: 五代 后唐 财政中枢 管理体制 三司使
  • 简介:帝制中国各级官员的权力,本质上来源于皇帝的授予,程序上要落实到文书的传递与信息的流通环节之中。政治运作中传递信息的文书不一定都是政务文书,但是围绕皇帝而传递的文书都承载着权力的配置功能。对于皇帝来说,他所获得的信息都是经过层层过滤的。对于参与中枢决策的官员来说,是否能够将信息送到皇帝手中,决定着是否能够在最高决策中发挥作用,是否在中枢政治运作中获得权力。

  • 标签: 传递信息 文书 权力 运行机制 政务 反思
  • 简介: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 标签: 北宋 通进银台司 中枢决策 封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