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土坯是中国古代聚落建设中的重要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土台、房址和墓葬。在建筑材料中的地位也仅次于木材和石板。由于土坯墓是墓葬形制的一种,因此土坯墓暂不列为本文讨论的土坯建筑中。从这个方面讲中国最早的土坯建筑发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

  • 标签: 铜石并用时代 土坯建筑 东部技术系统 西部技术系统
  • 简介:腹弓发明之后,古希腊人挖掘腹弓机械结构的潜力,通过引入加力机械装置发展出更为强大的弩炮类远程武器。弩炮的尺寸各异,功能亦各不相同。古希腊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穷尽了弓体构造的潜力,将弓体类弩炮的发展推向尾声。弓体类弩炮机械架构发展为之后更强大机械武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腹弓 绞车 弩炮 抛石机
  • 简介: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毛泽东形象传播史上的重大意义是家喻户晓的。但是,该书出版以前的毛泽东形象究竟如何?日前,著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石川祯浩,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他通过1930年代有关中国革命的海外报道,来介绍“《红星照耀中国》以前的毛泽东形象”。

  • 标签: 毛泽东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 外刊 早期 科学研究所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由于出土材料较少,魏晋时期高桥马鞍的具体结构长期以来不明确。朝鲜半岛与日本出土的类似马具遗物可以作为重要参考。笔者结合中外的考古资料,对高桥鞍的结构进行了复原,并对高桥鞍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索。

  • 标签: 高桥鞍 三燕文化 天马冢
  • 简介:巴人是先秦时期华夏边缘的一支族群,由于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早期的历史与地望都十分模糊。文章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的记载,认为巴人是古东夷族西迁鄂西北融合当地土著居民而形成,在夏及商前期活动在豫西南鄂西北的丹阳地区。在商代中晚期,由于受到商人的压迫而西迁至汉水上游地区,形成了宝山文化。在商周之际,巴人流散,一部随同蜀人北迁至宝鸡,建立了国,并参与了武王伐纣。武王见巴人勇猛,在巴人故地封建了自己的宗亲,建立了姬姓巴国。

  • 标签: 巴人 宝山文化
  • 简介:早期青白瓷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发掘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址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业遗存。借助类型学和色度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窑出土早期青白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早期青白瓷,绝大多数更接近于定窑白瓷,而明显不同于典型的湖田窑青白瓷。研究为了解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的釉色特征、技术来源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缘起与演进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景德镇 早期青白瓷 类型学 色度
  • 简介:河南省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发展,因受时局动荡、政权变动等影响,经历了数次更名、改组及馆址迁移等重大变革,从而与多个文化机构产生密切关联。系统考证该馆早期相关史实,梳理驳杂纷呈的关系脉络,可以在澄清历史的基础上,发现早期河南省博物馆承载的深厚地方文化史信息。

  • 标签: 河南省博物馆 博物馆史 地方文化史
  • 简介:16世纪晚期开始,西班牙航海家以美洲殖民地“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等地)为基地,沿着麦哲伦(FerdinandMagellan)开辟的跨太平洋航海基础,踏上了菲律宾群岛,1571年征服了菲律宾土著并建立起他们在远东贸易、航运的新基地,

  • 标签: 航海家 太平洋 贸易 东亚 考古 早期
  • 简介:从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段义孚而言,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学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学态度"。

  • 标签: 段义孚 环境经验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简介:2015年,将西藏阿里考古材料与藏汉史籍结合利用、相互印证的学术新作频出,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积极活跃,西藏早期历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进一步加强学界对青藏高原古代文明链条的完整性认识,更重要的收获是将传统西藏历史地理研究拓展至边疆学视野下的边疆治理、民族交流、中西交通等领域,对于维护中国在西藏西部和东南部边界地区的领土主权,促进双边关系与跨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有效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政策领域的话语权,健全中国边疆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西藏阿里考古 涉藏历史地理 象雄 “一带一路”
  • 简介:王国维先生倡导以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印证,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上古中国研究之圭臬。近年来,简牍文献的整理与发表,为早期儒家经典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或能校订旧说,或能补缺去伪,有价值的成果颇多,蔚为大观。最近,武汉大学徐少华先生的新作《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下文简称《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版)出版,收录了他十余年间关于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成果,文章尔雅,颇能比异析疑,

  • 标签: 儒家学说 简帛 简牍文献 民之父母 传世文献 郭店楚简
  • 简介:从二0一三年九月开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开始筹备“秘藏印行——故宫博物院早期(一九二五年-一九四九)出版物展”(以下简称(故宫民国出版展)。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出版物 早期 宫廷 院图书馆
  • 简介:本文对西亚和中国境内早期遗址中出土的红铜制品、青铜器、黄铜器和冶铸遗物及学术观点进行了疏理,讨论了己发现的铜矿料采冶与铸造地点的考古学文化背景,认为长江中游可能为中国青铜文明的起源区之一。并结合"十二·五"期间在鄂东南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取得的考古新成果,提出了今后在长江中游地区深化探索早期铜矿业,必须以多学科的考古工作为基础,重点对铜矿山周围的一些面积大、等级高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城址、墓葬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 标签: 早期铜矿业 深化探索 思考
  • 简介: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考古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快速发展,东亚与太平洋地带也是如此。日益成熟的水下技术手段确保了对一系列原本难以触及的水下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 标签: 考古学 海洋 亚太地区 航海 早期 东方
  • 简介:迈克尔·W.朱克曼(MichaelW.Zuckerman)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美国文明史。他于196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早在1965年,朱克曼就在宾大历史系担任兼职讲师,开始教学生涯。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正式成为宾大历史系助理教授。朱克曼教授在宾大历史系工作近半个世纪,直到

  • 标签: 反思年代 史研究 年代美国
  • 简介:在对土拉河古城和日木·登吉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俄蒙考察队发现了可能与突厥-回鹘时期有关联的地层.基于对书面材料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和硕-柴达木碑铭中提到的土拉河城市属于回鹘的假说.文章还论证了契丹城市和日木·登吉是与和硕-柴达木碑铭上回鹘早期的托固城建造在同一地址上,在回鹘汗国时代是一个大型城市中心,相应地保留了许多回鹘城市发展的特征.

  • 标签: 蒙古 和日木·登吉 突厥-回鹘 托固 城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