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阿拉(A1asan)地名源自贺兰山,是突厥和汉语的复合词,作为地名在元明清时期蒙古文史籍中称Alasan或Alasai,在清代蒙古文档案中记为Alasa或Alasan,汉译为贺兰山、阿拉阿拉山;亦用蒙古语称作alaγaγula,汉泽为“阿喇克山”、“阿拉克山”或“阿喇骨山”等蒙古语和汉语复合词。阿拉地名从唐代就已存在,厄鲁特旗建立之后,清朝官方以其地名称之为贺兰山厄鲁特旗,后来汉语音译贺兰山为阿拉,称作阿拉厄鲁特旗,简称阿拉旗。

  • 标签: 阿拉善 汉语复合词 蒙古文档案 来历 元明清时期 贺兰山
  • 简介:历史与现实,阿拉盟的汉族与蒙古族──阿拉盟民族关系调查刘援朝AnInvestigationintotheRelationshipAmongtheDifferentEthnicGroupsinA-La-ShanLeague¥LiuYuanchaoA...

  • 标签: 民族关系 阿拉善盟 汉族人口 蒙古族 阿盟 蒙族
  • 简介:头道沙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右旗布固图苏木扎海乌素嘎查头道沙子、西北距巴彦浩特镇约7.5公里处的波状沙丘地带(图一).1999年夏发现该遗址.2002年底至2003年春季,我馆先后三次组织专业人员对该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标本.现将遗址情况简述如下:

  • 标签: 头沙子 沙子遗址 遗址调查
  • 简介:本文利用最详细记录当时史实的满文《王抚远大将军奏档》、藏文《七世达赖喇嘛传》及蒙古文《清内阁蒙古堂档》等史料,通过分析康熙五十九年九月进驻拉萨后,清朝怎样推选拉藏汗继承人候补,并为此怎样与青海和硕特交涉,最后康熙帝做出了怎样的善后处置等问题,以探讨当时的清朝西北边疆局势及对阿拉和硕特所采取的具体政策。

  • 标签: 和硕特 阿拉善 清军 达赖喇嘛 西北边疆 蒙古文
  • 简介: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 标签: 阿拉善 伊斯兰教 蒙古族 穆斯林
  • 简介:本文,首先利用最详细地记录当时史实的满文《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蒙古文《清内阁蒙古堂档》、藏文《七世达赖喇嘛传》等第一手史料,在分析康熙朝后半期西北边疆局势及清朝与青海和硕特、达赖喇嘛地方政权、准噶尔关系的基础上,探讨这一时期清朝的阿拉和硕特政策。接着再利用最详细记录清军进藏过程的满文《王抚远大将军奏档》,阐明清朝围绕进藏一事怎样争取和利用青海和硕特,并为了进一步能在西藏驻扎清军又怎样利用阿拉和硕特的问题。

  • 标签: 和硕特 阿拉善 康熙朝 清军 入藏 达赖喇嘛
  • 简介:阿拉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与宁夏、甘肃接壤,属荒漠化草原气候,干旱少雨,人口稀少,交通相对不便。在蒙古民族中,阿拉旗蒙古族是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个分支,系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

  • 标签: 习俗禁忌 传统衣着 妇女传统
  • 简介:清康熙年间,阿拉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 标签: 清代 阿拉善蒙古 甘州府 凉州府 边界
  • 简介:阿拉、额济纳、也里合牙、额里折兀地名考〔法〕伯希和(P.Peliot)翻译赵琦(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一、阿拉(CALACIAN)科尔迪耶(Cordier)(《远东》,第22页)将卡德兰(Catalan)地图上的Calajan与哈剌章(见Car...

  • 标签: 阿拉善 贺兰山 额济纳 《元和郡县图志》 《史集》 《西夏书事》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盟,就在有着"世界第三大沙漠"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分布着先民们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岩画。这些岩画分布地点繁多,而以阿拉右旗曼德拉山分布的岩画最为密

  • 标签: 创作艺术 北方民族 山岩画
  • 简介:山西旅游宣传口号“晋晋美”,可称为“天作之合”。

  • 标签: 山西 宣传口号 旅游
  • 简介:里的位置和里份布局及其开发商楚里原名宝里.在早期汉15里份中并无特色.但却因为其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引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历史长河中泛起浪花。楚里位于今胜利街西北侧.合作路与兰陵路之间,当时的俄租界西北角。里份总面积6300平方米,有6条纵横巷道。主巷道为东北——西南走向,长120米,宽约3米,主人口在胜利街。支巷道在合作路有两个出口,在兰陵路有三个出口。全里份共有29栋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二层楼房。三面临街的房屋,一楼皆为铺面。

  • 标签: 历史事件 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 开发商 巷道 石库门
  • 简介: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朝遣使来华,阿拉伯穆斯林为传承文化讲授阿拉伯语,开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先河。唐天宝十载(751年),杜环旅居西亚北非12年,成为中国古代首位游历阿拉伯国家之人,由此揭开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历史一页。管窥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均经历了由民间零散式到大学学科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深刻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另一方面为中阿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 标签: 中阿教育 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 对外阿语
  • 简介:学宫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乐街道惠新中街1号(今惠阳高级中学)。该学宫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后几经修建与易址,至今仅留存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建的戟门和大成殿。

  • 标签: 学宫 高级中学 惠城区 惠州市 广东省
  • 简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番莲七空花插”,高19.6厘米,圆径16.8厘米。器呈圆球形,中空,顶有7个圆空,下连镂空坐。球体前后两面作圆圈,内画斜方格,其内书阿拉伯文,通体装饰图案和花卉。

  • 标签: 故宫博物馆 装饰图案 青花阿拉伯文花插
  • 简介:“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时,就必须时时处处接触一个又一个古人。这里所谓的古人,基本上都是在文献材料所见到的若干人物的名字,以及可起到名字作用的若干称呼,即古人称谓。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必须学习与了解古人的各种称谓。”阅读阿拉伯古籍与阅读中国古籍一样,

  • 标签: 阿拉伯古籍 古代文人 札记 古代文化 文献材料 中国古籍
  • 简介:五、天方第一号——伊本阿拉伯人的号——莱盖布(lagab),在其称谓三大体系中排在末位,就像中国人习惯上说姓氏名字号排在最后一样。但是号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它是研究古人称谓的学者着墨最多的部分,也是普通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

  • 标签: 阿拉伯古籍 古代文人 札记 阿拉伯人 普通读者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