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下、前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的前合并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梗死相关血管的不同,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特征。结果60例患者中,21例患者IRA为左前降支(LAD),占总数的35%,35例患者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其中23例发生在RCA近段(67%);C组为RCA和LAD同时闭塞,仅1例,D组RCA慢性闭塞。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ST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II导联,在V1导联>V3导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ST段抬高幅度在V3导联>V1导联。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脉造影 梗死相关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外科胸肿瘤分析。方法胸肿瘤病是胸外科最严重的病情之一,针对这样的病情,我们必须先对其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论1、不论良性还是恶性胸肿瘤,一经诊断均应及时手术,既可明确诊断又能切除病灶。2、胸继发肿瘤多预示肿瘤晚期,多不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当原发肿瘤已有效控制,胸出现单发孤立转移瘤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 标签: 胸壁肿瘤 胸外科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70岁。8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偏外上近胸处肿块,约蚕豆大小,无局部红肿热痛表现,未予重视;8年来,肿块逐渐增大,近期约鸭蛋大小,前来就诊。体检示左乳外上方近胸处可扪及一6cm×6cm大小肿块,质偏硬,边界尚清,活动度差,局部皮粘,无明显压痛。临床怀疑乳腺肿块,行乳腺相关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左腋下近胸占位(图1A)。超声检查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明显压痛 红肿热痛 树突状间质细胞 空芯针穿刺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间妊娠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例子宫肌间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有9例患者采用剖宫取胚术终止了娠并且保留子宫;3例患者采用B超监护行宫腔镜电切术破坏子宫内壁并吸出孕囊,成功终止妊娠。结论B超诊断结合宫腔探查,并配合动态观察血HCG可有效提高子宫肌间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子宫肌壁间 妊娠 微创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主动脉间血肿(aorticintramuralhematoma,IMH)是指主动脉内、中、外膜血管壁间因出血而形成血肿,在影像学上没有明确的内膜撕裂口和直接的血流交通。1920年,Krukenberg等[1]最早将IMH描述为"没有内膜破口的主动脉夹层

  • 标签: 自然病程 胸主动脉 主动脉壁 血肿吸收 影像学 造影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主动脉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60例经多排增强CT确诊的主动脉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60例主动脉内血肿患者,男性9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59.9±9)岁;136例(85%)有高血压病史,154例(96.3%)有急性胸背痛.全部病例均行多排增强CT发现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A型35例、StanfordB型124例.101例行内科药物治疗,53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6例StanfordA型行外科手术治疗.共随访1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26±6.32)个月,死亡4例,3例为StanfordA型,1例为StanfordB型,均为药物治疗患者,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及外科手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多排增强CT可确诊主动脉内血肿,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对于StanfordA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对大多数B型主动脉内血肿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 预后
  • 作者: 杜风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3-02-12
  • 出处:《世界临床医学》 2013年第2期
  • 机构: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肝硬化时胆囊壁增厚的机制与临床意义进行有效性研究。方法:从医院已经收治的病例中选取100例肝硬化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对这些患者进行全身的检查。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断与治疗之后,这100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的胆囊增厚,其中肝硬化演化为胆囊结石的概率要比一般的患者高。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断发现,患者出现肝硬化时胆囊壁增厚的相关因素包括门脉直径、腹水、血浆白蛋白、自由门脉压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观察胆囊形态及肠管征象对良恶性腹水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8月间59例在本院就诊的腹水患者,通过其胆囊的形态,及腹水中肠管的声像图,对腹水的良恶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18例恶性腹水患者胆囊形态呈单层或单层增厚,肠管呈“束缚征”,41例良性腹水患者胆囊呈“双层征”,肠管呈“漂浮征”。结论通过超声观察胆囊的形态及肠管征象,对腹水的良恶性有鉴别作用。

  • 标签: 超声观察 胆囊壁形态 肠管征象 良恶性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瘤形成冠脉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胀麻醉吸脂联合乳腔镜技术在治疗男性乳房发育中的应用。方法对6例10只男性乳房发育通过肿胀麻醉吸脂后联合乳腔镜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6-80min,平均53min,出血量约5-10ml,术后外观满意,瘢痕微小。结论肿胀麻醉吸脂联合乳腔镜技术是对传统术式的改良,操作安全,达到治疗及美观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男性乳房发育症 肿胀麻醉 吸脂 乳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能力预防并减少其发生。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3.5岁,女性患者12例,16例有高血压病史,12例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15例发生于大面积梗死,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7例,3~7天6例,2例行急诊手术后存活8天及15天,其余16例均于发病后立即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死亡率高、易发于老年女性、高血压者常见、多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较易发生、多发生在前降支供血区域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破裂 诱发因素 再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2006年1月~12月收治的1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胸切线野放疗的摆位及照射技术进行探讨。方法将乳腺托架置于治疗床上,采用6MVX线行胸切线野等中心定角照射。结果对15例患者随访1年~3年,随访率100%,5年存活率为60%(9/15)。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切线野放疗是目前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放疗摆位及照射技术应予重视。

  • 标签: 放射治疗 乳腺癌 摆位照射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瘢痕子宫并前胎盘完全性胎盘前置中期妊娠的引产方式。方法回顾瘢痕子宫并前胎盘完全性胎盘前置状态的患者64例,将其分成实验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照组32例(行单纯依沙吖啶引产术),比较两组引产效果。结果实验组引产成功、剖宫取胎、胎盘粘连等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引产效果更佳,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瘢痕子宫 前壁胎盘 完全性胎盘前置 中期妊娠 引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