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诊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的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连续用药1个月,比较观察治疗后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利钠肽(BN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等重要心肺指标的疗效指标及在肝肾功能等方面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F比对照组升高[(58.83 ± 3.16)%比(52.80 ± 4.23)%],BNP比对照组降低[(205.60 ± 29.51)ng/L比(218.50 ± 25.64)ng/L],FEV1/FVC比对照组升高[(89.13 ± 3.44)%比(76.90 ± 3.79)%],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升高[(79.27 ± 5.71)分比(70.30 ± 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观察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安全性较高。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从"心肺同治"角度,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减轻其心脏负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 标签: 肺心病 医学,中国传统 益气温阳活血方 气血理论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究 益气温阳脱敏汤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 疗效。 方法:将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的 60 例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且经中医辨证属于肾阳不足证的患者 作为观察对象,从 2018 年 1 月开始观察,为期 2 年。实验期间,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观察组( n=30 )采取鼻腔局部激素治疗及口服 益气温阳脱敏汤治疗; 对照组( n=30 )采取鼻腔局部激素治疗及口服抗过抗过敏的西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症状缓解时间,复发情况。结果:疗效观察中,观察组患者有 1 例病情无变化,另外 29 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总有效率 96.7% ,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一共 22 例,总有效率为 73.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与对照组的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记录到观察组中 4 例患者病情复发,对照组中 8 例病情复发。结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结合 应用益气温阳脱敏汤治疗, 治疗的有效率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的症状,并且观察到患者用药后复发率更低,此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益气温阳脱敏汤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建立鼠疫菌MIC测定方法,掌握常用抗生素对鼠疫菌的抑菌范围,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 Standard Institution,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共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鼠疫菌的MIC,并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以纸片扩散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观察两者的一致性。118株鼠疫菌分离自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结果检测的118株鼠疫菌,未发现具有单个或多个抗菌药物抗性的菌株,与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并获得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菌的MIC50、MIC90。结论成功建立了鼠疫菌MIC测定方法,该方法能高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鼠疫菌的MIC,评价鼠疫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实验手段。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益气温阳填精通络方治疗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32 例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16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予以益气温阳填精通络方进行治疗,每组 12 周为 1 疗程,共 2 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 12 、 24 周中医证候和血清白蛋白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 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 83 . 50 % ,对照组为 43 .7 5 % ,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 24 周时, 两组 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 75 % 和 68 . 75 % , 两组 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治疗 12 周时,治疗组 ALB 总有效率为 87 . 50 % , 24 周后为 93 . 75 % ;对照组分别为 25.00% ,和 43 .7 5 % ,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益气温阳填精通络方能改善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临床症状,改善肝脏合成功能,提高血清 ALB 水平,中远期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肝炎肝硬化 低蛋白血症 益气温阳填精通络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南充市自发性脑出血(sICH)发病与气温的相关性及滞后关系。方法收集南充市全市范围内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ICH患者病例资料及同期气温数据,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确定最佳温度指标,将其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其与sICH日发病风险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分层分析各温度节点在性别及年龄组别的滞后-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共收集sICH患者资料13 952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揭示sICH日发病人数与日均气温呈非线性负相关(r=-0.324,P<0.05)。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极低温和低温当天sICH的相对危险度为1.68(1.35~2.08)及1.47(1.24~1.72),危害效应最大,其随着滞后天数增加而减弱,极低温滞后1~2 d,低温持续滞后1~10 d。低龄组(18~60岁)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2 d,高龄组(>60岁)在极低温下滞后10 d,低温下滞后24 d。不同性别组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效应趋势一致,随滞后天数增加风险下降。结论低温增加sICH发病风险,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具有滞后效应,老年人对低温反应更加滞后。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日均气温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 β-内酰胺类耐药 ftsI基因 TEM-1基因 氨基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