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氧化锆全瓷材料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的加工流程难以制作精细结构。3D打印技术可加工复杂零件、降低消耗、缩短时间。本研究应用SLA对3YSZ进行成型、应用HIP进行后处理,对所获得试件的内部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应用SLA和HIP可获得内部结构较为均匀的3YSZ产品,且力学性能初步达到牙科瓷材料的要求。

  • 标签: 氧化锆全瓷材料 口腔医学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氧化烧制是氧化出产做工上的最终一个步骤,本篇就是以氧化烧制以及洗涤做工作为探究事物,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温度中把氢氧化的附着水与晶体水消掉,从中出产出一种无水氧化与活性氧化的混合物,物理化学的性质是最适合的氧化。在氧化当中包括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以及氧化氢杂物,这些杂物都是属于可溶性的。是可以经过水洗清除、离心过滤机进行过滤压缩以及也可以使用干燥机的烘干功能进行清除,并对氧化的纯度以及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以便于能够为电解铝产业提供高纯度,高质量的氧化材料

  • 标签: 氧化铝 焙烧 洗涤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氧化的理化性能及其在口腔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分别把氧化含量为0、2.5%、5%的牙科陶瓷材料进行强度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显示,A组线收缩率为18.55%,弯曲强度为(239.08±40.22)MPa,维氏硬度为(489.33±32.47)MPa,B组线收缩率为16.41%,弯曲强度为(325.24±29.46)MPa,维氏硬度为(376.57±32.66)MPa,C组线收缩率为21.22%,弯曲强度为(169.82±22.49)MPa,维氏硬度为(434.12±36.04)MPa,三组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线收缩率及弯曲强度均优于C组。结论氧化复合材料能有效增加陶瓷收缩率及弯曲强度,增强材料韧性、稳定性。

  • 标签: 氧化铝 理化性能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两类三种陶瓷材料对瓷贴面修复颜色的影响,为临床工作中瓷贴面修复体与比色板的颜色匹配性提供指导。方法制作直径10mm、厚度0.7mm的A2色瓷贴面圆盘试件.按陶瓷材料及制作工艺分为无遮色长石质烤瓷组、遮色长石质烤瓷组、IPSe.maxPress铸瓷组3组,每组10个试件.共计30个试件。选择NaturalDieMaterialShadeGuide比色板中的ND4、ND6、ND8三种颜色.分别代表轻、中、重度变色牙底色,采用对应颜色树脂各制作1个底色圆盘。对每个瓷贴面试件分别以3种底色圆盘为基牙底色.采用VitaEasyrshade电脑比色仪测量瓷贴面修复体的色度值。计算各组瓷贴面修复体与标准比色片A2的色差。结果在轻、中、重度变色牙背景条件下.两种陶瓷材料的瓷贴面修复体与标准比色片A2问色差的比较结果为.IPSe.maxPress铸瓷组〈无遮色长石质烤瓷组〈遮色长石质烤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长石质烤瓷贴面及IPSe.maxPress热压铸瓷贴面模拟修复不同程度的变色牙时.热压铸瓷贴面与标准比色片的颜色匹配性高于长石质烤瓷贴面。

  • 标签: 瓷贴面 全瓷材料 核瓷 色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氧化柱层析精制三七总皂苷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三七总皂苷的含量,考察洗脱剂的浓度、洗脱剂的用量和吸附剂用量对工艺的影响。结果确定最佳精制工艺为洗脱剂的浓度为55%乙醇,洗脱剂的用量为10倍吸附剂的用量,吸附剂用量为5倍三七总皂苷的用量。结论通过氧化柱层析精制后,三七总皂苷的收率大于70%,含量大于80%,说明此精制工艺是可行的。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氧化铝 高效液相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对纳米羟基磷石复合40%二氧化材料进行早期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的要求,同时报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40%二氧化材料的特定用途,选取样本进行如下生物学实验致敏试验,溶血试验,刺激试验,肌肉植入试验。结论经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40%二氧化材料无致敏、无刺激、无变形,具有良好的血液及生物相容性。

  • 标签: 纳米羟基磷灰石 二氧化锆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瓷冠修复前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前牙牙体缺损患者500例1120件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240例520件采用氧化全瓷冠修复,对照组260例600件采用镍鉻合金烤瓷修复。6个月后参照美国公共健康协会的修正标准评价修复体

  • 标签: 全瓷冠 牙体缺损 修复 前牙
  • 简介:目的识别某氧化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运行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采用检查表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对该项目工作场所存在的8项化学有害因素和2项粉尘进行了检测,共检测165个点,合格率为100%;29个产生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进行了噪声强度的测量,并计算工种的8h等效声级,结果2个工种的8h等效声级超过85dB(A),合格率93%。结论该项目风险分类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和检修、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氧化铝 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 控制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有色氧化玻璃复合体的溶血性和短期全身毒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由试验材料所引起的新鲜抗凝兔血细胞红细胞溶解和游离血红蛋白程度。经口途径给服试验材料混悬液,连续给服7d,进行食物利用率及体重相对增长率计算及病理学变化检测。结果:有色氧化玻璃复合体溶血率小于5%,不会引起急性溶血。各组大鼠每周食物利用率及体重相对增长率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未见实验组动物各重要脏器出现病理学变化。结论:有色氧化玻璃复合体在急性溶血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根据毒性评定标准判定为无短期全身毒性。

  • 标签: 氧化铝 牙科陶瓷 溶血性能 毒性试验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流动性和低破损率氧化生产技术,该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氧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有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够实现高流动性和低破损率的氧化生产技术,并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 标签: 高流动性 低破损率 氧化铝 生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牙邻颌面缺损患者应用热压铸瓷嵌体、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氧化陶瓷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口腔科收治的牙邻颌面缺损患者120例(159颗牙),依据修复方案随机分组,其中采用热压铸瓷嵌体方案治疗50颗,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方案治疗55颗,氧化陶瓷嵌体方案治疗54颗。开展平均12个月的随访,从修复体磨损、修复体颜色、基牙继发龋、边缘密合度、修复体形态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2个月随访发现,三组在基牙继发龋、边缘密合度方面,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压铸瓷嵌体组修复体颜色修复有效率为100%(50/50),高于二氧化锆全瓷嵌体组(74.55%,41/55)及氧化陶瓷嵌体组(83.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体形态方面,二氧化锆全瓷嵌体组为100%(55/55),高于热压铸瓷嵌体组(94.00%,47/50)及氧化陶瓷嵌体组(94.44%,51/54),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体磨损方面,二氧化锆全瓷嵌体组为100%(55/55),高于热压铸瓷嵌体组(78.00%,39/50)及氧化陶瓷嵌体组(83.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科收治的牙邻颌面缺损患者,采用热压铸瓷嵌体方案、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方案、氧化陶瓷嵌体方案修复治疗,在边缘密合度、基牙继发龋方面效果均较显著;但热压铸瓷嵌体方案在修复体颜色方面更为理想,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方案在修复体形态、修复体磨损方面效果更为理想。临床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特征,对不同的全瓷材料做出个性化选择。

  • 标签: 牙邻颌面缺损 热压铸瓷嵌体 二氧化锆全瓷嵌体 氧化铝陶瓷嵌体 修复
  • 简介:目的研究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ON)对β-磷酸,二钙陶瓷材料(β-TCP)降解的作用。方法β-TCP在含ON的溶液中浸泡后,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的形貌,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材料表面的成分,研究ON对β-TCP降解的作用。结果SEM图片显示,β-TCP分别在含ON的tris·Cl溶液、含ON的PBS溶液中浸泡1周后,其表面出现溶蚀迹象。β-TCP在含ON的tris·Cl溶液中浸泡1周后,样品的XRD衍射曲线的衍射峰向20高角度方向略有偏移;XPS测试结果显示N1s峰的相对强度提高,Ca2p的结合能降低了1.1eV,P2p的结合能降低了0.4eV。结论SEM、XRD、XPS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ON的溶液中浸泡后,β-TCP表面发生了反应,ON能对β-TCP的降解产生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蛋白分子能通过-COO基和-NH^3+基与Ca^2+、PO4^3+离子作用,携带Ca^2+、PO4^3-离子进入溶液,或通过蛋白分子上羟基磷灰石结合位点,粘附在新生的羟基磷灰石微细晶体上进入溶液。通过这些途径,蛋白分子从材料表面“搬运”钙、磷,促进材料降解。

  • 标签: 钙磷材料 骨粘连蛋白 浸泡实验 降解
  • 简介:摘要目的氢氧化鼻饲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期于我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120例患者,分两组。研究组用氢氧化鼻饲治疗;对照组鼻饲奥美拉唑。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胃液、大便潜血、呕血等状况,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停止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55例停止出血,5例状况明显好转,治疗的效率高达91.6%;对照组出血停止46例,8好转,4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76%。结论氢氧化鼻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好,见效快,安全可靠,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大剂量注射氢氧化从多种角度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奥美拉唑见效慢成本高,找到一种更合适的药物来取代对患者进行治疗很重要。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氢氧化铝 上消化道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下玻璃渗透氧化厚度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微米α-氧化粉经250MPa冷等静压成型,经高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制备成的预烧结氧化块分别通过1150℃、1200℃和1250℃的镧硼硅玻璃渗透,获得氧化玻璃复合体,测试不同渗透温度下玻璃渗透氧化厚度与时间的数值.结果:随着温度的增高,熔融玻璃的黏度下降,而相同渗透时间下的渗透厚度增加.渗透1mm的氧化在1150℃下需要95min,而在1200℃和1250℃下分别需要22min和8min.结论:选用1200℃的渗透温度可以缩短渗透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渗透陶瓷 氧化铝 玻璃渗透 CAD/CAM技术 牙科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 In-Ceram氧化全瓷冠用于牙齿美容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6年 9月~ 2018年 8月收治的进行牙齿美容的患者 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2例。对照组患者的修复方式为氧化错全瓷冠,研究组患者的修复方式为 In-Ceram氧化全瓷冠,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及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边缘着色、密合度及形态颜色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牙龈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 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n-Ceram氧化全瓷冠修复牙齿美容的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可以进行临床的广泛使用。

  • 标签: In-Ceram氧化铝全瓷冠 牙齿美容修复 临床疗效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In-Ceram氧化全瓷冠用于牙齿美容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进行牙齿美容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的修复方式为氧化错全瓷冠,研究组患者的修复方式为In-Ceram氧化全瓷冠,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及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边缘着色、密合度及形态颜色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牙龈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Ceram氧化全瓷冠修复牙齿美容的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可以进行临床的广泛使用。

  • 标签: In-Ceram氧化铝全瓷冠 牙齿美容修复 临床疗效 满意度
  • 简介:目的应用比格犬动物实验研究生物陶瓷材料iRootFM作为乳牙根管充填材料的治疗效果以及iRootFM与乳牙牙根吸收速率的一致性。方法将比格犬22颗乳牙(共32个根管)分成2个实验组(iRootFM组、Vitapex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由同一操作者对实验组牙齿行根管治疗术,术后每2周由3名高年资口腔临床及影像学医生盲法进行口腔检查及X线影像学评估。应用SPSS18.0软件,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别对2个实验组的成功率及根管充填材料与乳牙牙根吸收速率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4周iRootFM组的口腔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成功率均为100%(10/10);2~8周Vitapex组口腔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成功率均为100%(10/10),10周后成功率为80%(8/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otFM组与Vitapex组在2、4、6、8、10、12、14周时根管充填材料与乳牙牙根吸收速率的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ootFM可以随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而吸收,是乳牙根管充填材料的一个新选择。

  • 标签: 根管充填材料 乳牙 生物陶瓷材料 iRoot FM
  • 简介:我们研究了阳极氧化模板的制备过程中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电解液的类型、氧化电压、氧化时间、反应温度、氧化次数等。随着阳极氧化模板在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真正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阳极氧化铝模板 二次氧化 纳米材料 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