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指利用立体定向等中心旋转技术,将高能放射线集束聚于某一局限病变的靶区,进行大剂量照射,使之发生不可逆的生物损伤,而正常组织免受或少受照射。目前SBRT可作为不能接受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关于SBRT治疗周围型肺癌和中心型肺癌的疗效肯定,但剂量分割模式未达成共识,应进一步探讨;SBRT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对SBRT治疗早期周围型、中央型NSCLC最佳剂量和分隔模式,SBRT与肺叶切除、胸腔镜手术疗效差异,SBRT联合免疫治疗等内容作一综述,以期为SBRT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肺肿瘤/外科学 肺肿瘤/免疫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关系到整个医疗行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公立体检机构作为健康体检行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健康体检市场运营的主体,更需要关注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信任构建不易,如何建立一个让社会信任、人民放心的非公立体检机构的诚信评价体系,减少失信行为发生,重塑非公立体检机构的社会形象,建立和重点提升非公立体检机构的公信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 标签: 非公立医疗机构 体检 诚信体系 医患关系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近距离治疗和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疗效可以达到消融治疗的目的。本文首次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stereotactic ablation brachytherapy,SABT)概念,同时将SABT分为两类:H-SABT和L-SABT。H-SABT是指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消融治疗,L-SABT是指低剂量率近距离消融治疗,也就是临床常用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SABT具有大分割,短疗程;影像引导,精确性高;疗效确切,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式的疗效;器官功能保留的特点。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微创治疗技术体系,未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将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立体定向 近距离治疗 消融 组织间粒子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肺剂量预测方法和应用于计划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剂量预测。首先,建立专家计划库,提取计划库中的几何特征信息、照射野角度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在几何及照射野特征和DVH之间建立相关模型;其次,提取专家库外10例患者的几何和照射野特征信息,利用模型预测可实现的DVH值,并将其与实际计划结果比较。结果10例患者肺平均剂量和V20外部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1.95 cGy和3.12%。对肺受量高于预测剂量的2例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肺剂量均有所降低。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制定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前,可根据相关数学模型提前预测肺DVH曲线作为计划评估标准,从而保证治疗计划的质量。

  • 标签: 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机器学习 剂量体积直方图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仓库管理的工作当中各种先进的科技被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当中,而监控系统也得到更新,能够进一步提高仓库管理的力度,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物品运转的效率。为了更进一步完善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以及监控系统的监控质量,本文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 标签: 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 监控系统 分析
  • 简介:摘要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已成为重要的放疗技术。近年来,随着加速器机械性能的不断提高,基于加速器的SBRT应用逐渐兴起。本文从历史沿革、加速器构造技术进展、放射物理、临床应用方面阐述近年来基于加速器的SBRT进展,以期为基于加速器的SBRT发展助力。

  • 标签: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加速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潍坊阳光融和医院接受SBRT的难治性VA患者5例,其中4例为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为频发室性早搏(PVC)。4例患者既往曾接受失败的导管消融治疗,1例存在导管消融禁忌证。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或12导联体表心电图确定靶区,采用射波刀进行SBRT,治疗剂量18~25 Gy。评估术后VA负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次数的变化以及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SBRT平均治疗时间为55 min(32~69 min),平均计划靶区体积(PTV)为55.3 ml(4.1~79.0 ml)。在6周"窗口期"过后,中位数随访3个月(1~12个月),VT负荷较术前减少93.1%(P=0.02),PVC负荷减少77.8%;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术后相较术前平均减少2种;ICD放电或超速抑制的总次数由术前63次降低至术后2次。1例患者复发VT。术后头晕、乏力等轻度不良反应常见,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BRT用于难治性VA的初步结果显示了其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导管消融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支持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31)与B组(n=31),B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同伴支持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A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弹性明显比B组患者更优(P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同伴支持 心理适应能力 自我效能 心理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抽吸置管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31例,其中仰卧位经幕上额部途径穿刺14例,侧卧位经幕下桥臂途径穿刺17例。并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无术中死亡,18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清醒,5例患者3个月内未清醒,8例患者3个月内死亡。结论立体定向抽吸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方法。

  • 标签: 脑干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幕上入路 幕下入路
  • 简介:摘要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已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根治性手段,尤其在不可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中是首选治疗手段。在中国,SBRT正在普及,为了规范临床应用、推动技术水平提升和科研协作,特制定本专家共识。共识包括SBRT发展简介、物理技术要求、临床实施规范和特殊临床问题等,期望本共识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以及造福于广大肺癌患者。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立体定向放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脑转移瘤是发病率高、临床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的颅内常见恶性疾病,特别是其中的难治性脑转移瘤(大体积、多发、复发的转移瘤)常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预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具有精准度高、单次照射剂量大、对周围组织损伤低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SRS治疗难治性脑转移瘤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抑制肿瘤增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SRS联合手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案可以提高难治性脑转移瘤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但是否改善患者的预后尚存在争议,且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关注。因此,本文就SRS治疗难治性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及联合治疗的策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文献报道综述。

  • 标签: 脑转移瘤 多发性脑转移瘤 复发性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本地需求为目标改造亨利福特医院健康系统(HFHS)RapidPlan肺癌立体定向放疗(SBRT)商用模型后用于放疗计划的可行性和优化效果。方法结合最新临床指南证据和本单位临床实际对Eclipse内置HFHS模型做出如下适应性改造:①增加靶区结构内在肿瘤靶区体积(IGTV)、危及器官结构肺(Lung),并设置相应参数。②将计划靶区体积(PTV)结构上限(Upper)值由109%调整至125%。③用本单位73例历史同步推量计划替换其原训练集,并在模型分析(Model Analytics)软件辅助下进行统计学确认和离群值处置。选取10例未参与建模的病例用于独立验证和比较改造前后模型在相同布野条件下的自动优化结果。靶区剂量归一后比较:PTV适形指数、危及器官平均剂量、最大剂量和剂量-体积参数等。结果改造后的模型验证计划(Mlocal_P)PTV DVH"尾部"与IGTV DVH"肩部"及"尾部"表现较原HFHS模型验证计划(HFHS_P)高。Mlocal_P的PTV_CI(1.07±0.13)显著小于HFHS_P(1.25±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7,P<0.05)。除心脏_D15cc、心脏_Dmax外Mlocal_P绝大部分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均较HFHS_P更低,且标准差更小。但对于心脏_D15cc和心脏_Dmax,两种计划差异不超过3.06%。HFHS_P不满足要求剂量学参数达10项次,其中两项未通过例数的PTV_CI值为1.52与1.74,远超临床可接受范围。结论HFHS商用模型可通过计划训练集替换、参数调整等方法进行本地化改造。且改造后模型优化的计划在靶区适形性与高量等方面更满足本单位临床要求,在危及器官保护和一致性等方面也表现更优。

  • 标签: 放射治疗计划 RapidPlan模型 本地化 肺癌 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肝癌和肝转移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对不良反应现象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某院肝转移癌患者 28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经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肝功能状况、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调整剂量分布;采用单靶点或多靶点进行融合治疗,采用剂量的曲线包绕 95%肿瘤靶体积,肿瘤周边采用 32~42Gy的照射剂量;分割出使用 320~450cGy,分次治疗,治疗 8~12次, 1次 /d,一周连续进行 5次。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病变位置呈现完全缓释的有 15例,部分缓释的有 6例,稳定 4例,具有治疗进展的有 3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75%,对肿瘤局部的总控制有效率为 80%。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法进行患者的肝癌及肝转移癌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利益缓解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癌 肝转移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肾癌骨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0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80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接受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男19例,女5例。年龄17~73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7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低危2例,中危14例,高危8例。初诊骨转移21例。同期转移18例。行原发灶切除7例。56例接受靶向药物联合骨转移病灶SBRT治疗(B组),男45例,女11例。年龄21~86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36例,非透明细胞癌20例。IMDC评分低危14例,中危32例,高危10例。初诊骨转移45例。同期转移31例。行原发灶切除56例。54例SBRT治疗前伴骨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中位评分6(2~9分)。一线治疗药物分别为舒尼替尼44例,索拉非尼10例,阿昔替尼22例,培唑帕尼4例。5例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更换二线药物治疗,65例因肿瘤进展改二线及以上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SBRT患者采用仰卧位,根据治疗目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以及危及器官的耐受性决定放疗剂量,常用SBRT处方为30~45 Gy/5F。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80例,中位随访时间20.7(4.8~115.7)个月。随访期间,A组和B组分别有3例和12例接受了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B组中54例放疗前有骨痛症状,46例SBRT治疗后对止痛效果满意,12例骨病灶放疗后达完全缓解,32例达部分缓解。随访期间,40例因疾病进展死亡。A组和B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未达,2年总生存率分别50%和6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9%和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B组仅2例(3.6%)发生3度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骨转移灶SBRT,可以有效提高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癌,肾细胞 骨转移 靶向药物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 标签: 肿瘤转移,肾/靶向疗法 肿瘤转移,肾/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和分析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 将我院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110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5 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血肿减少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有效率,对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应用价值予以客观评价。 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减少量为( 38.30±9.11 ) mL ,对照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减少量为( 5.45±2.26 ) mL ,观察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减少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在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中 , 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具有术中的创伤小、恢复较快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1月 ~2019年期间行 SRT的颅内肿瘤患者 42例,均在治疗时应用六维床治疗在线纠正摆位误差,分析对比六维床校正前后误差情况。结果 校正后的 X2、 Y2及 Z2的残余误差均低于校正前的 X1、 Y1及 Z1的摆位误差( P< 0.05);校正后的 Rx2、 Ry2及 Rz2的残余误差均低于校正前 Rx1、 Ry1及 Rz1的摆位误差( P< 0.05)。结论 针对颅内肿瘤 SRT中在影像引导下应用六维床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纠正摆位误差现象,进而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六维床 颅内肿瘤 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高血压脑出血使用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的手术室护理要点。方法:从 2018年 5月到 2019年 5月在本医院接受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 26例作为观察对象,以抽签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成对照组( n=13,常规护理)与实验组( n=13,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血压与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于接受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具有理想效果,可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患者的血压与心率更加稳定,患者更加满意并配合,应积极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微创术 手术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发病6 h内和发病6~24 h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SICH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A、B两组,每组54例。两组均行立体定向手术,A组于发病6 h内进行手术,B组于发病6~24 h内进行手术。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预后优良率、血清c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核因子kappa Bp65(NF-κBp65)水平及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①A组血肿清除率[(91.46±6.05)%]高于B组[(80.67±6.83)%],卧床时间[(11.31±1.62)d]短于B组[(19.72±2.05)d],P<0.05。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A组预后优良率(66.67%,36/54)高于B组(46.30%,25/54),P<0.05。④术后3个月,A组血清CCCK-18、NF-κBp65水平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CSS评分低于B组,ADL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SICH患者发病6 h内进行立体定向手术能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卧床时间,改善预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时机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