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2 个结果
  • 简介:1.仔猪白痢:由致病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呈地方流行,季节不明显,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粪便,体温不高,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 标签: 腹泻性传染病 白痢 黄痢 红痢 副伤寒
  • 简介:猪病的种类很多,在规模猪场也不例外,猪的某些传染仍然是当前养猪业的大敌,而免疫接种是预防这些传染的重要手段。为了搞好猪的免疫接种,现将危害严重的几种传染的免疫程序简单介绍如下:

  • 标签: 规模养猪场 猪瘟 肺疫 仔猪 付伤寒 丹毒
  • 简介:一、及时对鸡群进行科学地免疫是防制鸡传染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鸡的传染在全国此起彼伏,连续发生,给养鸡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在防治传染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因强调免疫,而忽视综合防疫措施的作用,也不能因强调综合防疫措施的作用,而忽视免疫工作,二者不可偏废。纵观近几年的防疫工作,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例如1985~1986年在北京流行的马立克氏病,究其原因

  • 标签: 防疫措施 马立克氏病 抗体监测 传染性法氏囊病 油乳剂灭活苗 产蛋下降
  • 简介:养鹅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鹅的生长速度快,合群,疫病少,易管理,除了幼龄期外,饲料以青草为主,是一项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的农村致富项目。我国是鹅生产大国,尤其是近两年来,养鹅业在全国迅猛发展。2002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2%,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全,有12个品种之多。鹅病在禽病中是最少的,仅有小鹅瘟、蛋子瘟等几种传染,但自1997年以来,先后暴发流行了几种新的烈性传染,如鹅副粘病毒病、鹅禽流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以及几年来流行的鹅浆膜炎。

  • 标签: 常见传染病 养鹅业 防治 鹅副粘病毒病 烈性传染病 坏死性肝炎
  • 简介:猪烈性传染是规模化猪场烈性传染防制的重点,由于猪气喘病、蓝耳病、猪圆环病毒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在大型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猪烈性传染的防制面临新的难题。本研究提出猪烈性传染动态控制体系的新思路,通过在规模化猪场建立疫病监测系统、预防系统(包括免疫技术、生物安全技术、药物控制技术)、净化系统,通过病原调查、免疫监测和预防系统使猪场构成封闭系统,对猪场几十个相关关键点的动态控制,使猪烈性传染疫情在警戒阶段和违和阶段前得到控制,始终使猪群健康标准保持在安全临界线以上,将猪烈性传染疫情的危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保持大群的健康。

  • 标签: 猪烈性传染病 防治 免疫 动态控制
  • 简介:集约化、规模化养猪在我国已经兴起,养猪区域化、产业化生产日益明显,并不断涌现出现代化的养猪企业。由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规模大、密度高,这就为猪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密集饲养猪只接触密切,一旦有疾病传人,就可能在猪群中很快传播。故应建立疫病的防制系统,即采取各种措施,如脱污、隔离、消毒、净化、免疫接种等手段,从环境、卫生、设备、营养、管理免疫等方面把病原体排除于猪场之外,同时还要防范存在于健康猪体内的条件致病病原体于环境因素改变对猪群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杜绝传染的发生与流行。

  • 标签: 规模化猪场 免疫措施 传染病 规模化养猪 传染性疾病 环境因素
  • 简介:4小鹅瘟的流行与有效防治措施1956年苏北农学院牧医系(现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方定一教授首先在江苏省扬州市发现小鹅瘟。1961年方定一和王永坤教授从扬州市流行的小鹅瘟雏鹅病料中分离到小鹅瘟病毒。自1962年研制成功小鹅瘟抗血清,1963年研究成功种鹅活疫苗,1980年研究成功雏鹅活疫苗,1996年活疫苗通过部规程及生产文号,43年来,用抗血清作紧急防治和预防22亿余只雏鹅,保护率达95%左右;用种鹅用活苗免疫1亿余只种鹅,使50余亿只雏鹅保护率达98%左右.

  • 标签: 小鹅瘟病毒 有效防治 常见传染病 研究成功 活疫苗 扬州大学
  • 简介:上个世纪50年代在印度发现了一种类似甲型肝炎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98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上,正式将此肝炎厦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E,virus,HE)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戊型肝炎是一种经肠道传播的致病因子。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和北美洲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地区养猪场采集猪的血清和部分饲养者的血清,发现猪的戊型肝炎阳性率极高、饲养者阳性的比例也很高;在美国和台湾猪体中分离的戊型肝炎病毒,经洲植苷酸序列和当地居民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高度同源

  • 标签: 猪传染病 戊型肝炎病毒 VIRUS 乙型肝炎 发展中国家 致病因子
  • 简介:家畜疾病种类很多,诸如传染、内科疾病、中毒病、寄生虫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异常气候的变化更替,是极为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之一,故家畜的多数疾病,常常表现了一定的季节。本文着重介绍冬春季节生猪...

  • 标签: 冬春季节 防治办法 每公斤体重 肌肉注射 仔猪副伤寒 饲养管理
  • 简介:所谓“猪的免疫抑制传染”,是指猪接种相应的疫(菌)苗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相应的免疫应答或是由于免疫抑制易与某些病原体混合或继发感染。该病不单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疫病的总称。当前发现的主要有蓝耳病、圆环病毒I型、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伪狂犬病和猪气喘病。资料报道显示,这些免疫抑制传染,由于猪的免疫功能受损害,导致免疫耐受、免疫麻痹.不但使本身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而且对注射其他疫(菌)苗预防其他传染的免疫应答也会产生严重的干扰,从而诱发外源病原体的侵入,造成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有的基层兽医和中、小型猪场的有关人员.由于对“免疫抑制”缺乏了解与认识,给同场猪只接种了一种或多种最好的疫(菌)苗.仍有相同的传染发生、流行,造成同场疫病有增无减.死亡率居高不下,便质疑免疫接种的作用。其实影响疫(菌)苗接种的成败是多方面的,除疫(菌)苗质量、免疫程序、免疫方法外.就当前来说.“猪的免疫病”也是一种最大的“祸根”。本文就引发“猪的免疫抑制病”几种主要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临床诊断要点及防制技术分别浅述如下.希望能给一些猪场和养猪户以帮助。

  • 标签: 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防制技术 疫苗接种 免疫抑制机理 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