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猪作为食用性动物的代表之一,一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近些年关于病猪的相关报告屡见不鲜,对于食用者造成生活上的恐慌,所以必须加大对于食用猪的管理以及疾病防治力度。本文就猪感染性急症进行分析,总结具体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及所能够达到的总体治疗效果,详细内容进行如下阐述。

  • 标签: 猪感染性急症 综合治疗 食用致病性细菌
  • 简介:调查蕉城区不同海拔、坡向和无性系的2年生油茶的生长情况,平均成活率89.2%,平均高27.2cm,平均冠径69.3cm。不同海拔、坡向、无性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年生油茶幼树的生长。海拔较低和阳坡有利于油茶的生长,海拔较高和阴坡则不利于油茶生长。蕉城区种植油茶适宜在海拔低于600m的阳坡,选择闽43品种进行种植,生长较快。在海拔高于800m和阴坡的山地不宜种植油茶,否则油茶生长较差。

  • 标签: 油茶 海拔 坡向 无性系
  • 简介: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一种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和哺乳仔猪神经症状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2]。该病是猪群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每年都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着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4月,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猛虎乡某小型猪场仔猪发生了以精神萎靡、口吐白沫、发抖、运动不协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 标签: 猪伪狂犬病 PSEUDORABIES 养猪业 小型猪场 重要传染病 妊娠母猪
  • 简介:鸡毒支原体感染是一种由鸡毒支原体引起家禽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发病即会对养禽业造成较大地影响,必须注意快速准确诊断和预防,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角度对其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有效地防治措施,具有较强地参考价值。

  • 标签: 鸡毒支原体感染 诊断 防治
  • 简介:猪蓝耳病为常见的免疫抑制病,感染后严重破坏生猪的免疫系统,由此继发猪瘟形成混合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较典型的猪瘟症状和剖检特征。结合多年来此病的防治经验,文章阐述了此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提出了隔离消毒、紧急接种、药物治疗等控制措施。

  • 标签: 猪瘟 猪蓝耳病 防治
  • 简介:以广东省台山市5种树种的幼苗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冠幅、树高、胸径、叶面积和叶干重,检验其相关关系,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叶相思为早期速生树种,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是首选的推广树种;红锥、荷木和樟树长速中等;红花荷为早期慢生树种。

  • 标签: 阔叶树种 生长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为对熊岳地区某肉鸡场的疫情进行确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通过药敏试验,建议养殖户选用对两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并提出了防控病原菌混合感染的建议。

  • 标签: 肉鸡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混合感染 诊治
  • 简介:对油茶闽杂优等12个无性系在闽中德化山区的5年生幼树生长和结实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油茶闽杂优30、闽48、闽杂优20、闽杂优5、闽杂优25等5个无性系产量高,5年生平均树高1.28-1.73m,地径3.32-5.10cm,冠幅乘积0.87-1.44m-2;平均单株产果3.31-1.60kg,单株产油0.34-0.153kg,鲜果含油率达10.27%-6.02%;其中闽杂优20树体较矮小,冠幅窄。方差分析表明各无性系间生长结实有显著差异,因此闽杂优30、闽48、闽杂优20、闽杂优5、闽杂优25等5个无性系是目前幼林中的优良无性系,在德化海拔850m的山区表现出早结实、产量高、生长较快的特点。

  • 标签: 油茶 无性系 生长 结实 产果量 含油率
  • 简介:猪瘟是翁安县猪群的常发常见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出血、广泛性炎症为主。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可通过摄食含有该病原的血液或被该病原污染的饲料、饮水、粪、尿等直接感染;或通过被污染的各种器械被感染;可通过吸血昆虫等媒介传播;通过交配传播及胎盘垂直传播等高度传染性人畜共患病。又称红皮病、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归类为支原体属。病原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一般多为隐性感染。急性期以发热(40~41.5℃)、贫血、

  • 标签: 猪附红细胞体病 高度传染性 人畜共患病 混合感染 媒介传播 垂直传播
  • 简介:为了分析黑龙江某猪场仔猪发病情况与疫苗免疫情况的关系,试验采用PCR方法对患病仔猪病原进行了鉴定,同时随机抽检了该猪场425份猪血清,采用ELISA法对猪瘟(CSF)、伪狂犬病(PR)、猪圆环病毒(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疫苗免疫的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发病仔猪系伪狂犬病毒(PRV)、圆环病毒(PCVD)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三种病原混合感染;种猪、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的四种疫苗抗体合格率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21日龄仔猪的抗体合格率整体偏低;56日龄仔猪和100日龄仔猪的CSFV、PRRSV抗体合格率较高;100日龄仔猪的PRV抗体合格率偏低。

  • 标签: 病毒混合感染 ELISA PCR 免疫抗体效价 关系分析
  • 简介:为了解2012—2014年广西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PR)野毒感染及其分布情况,采用gEELISA方法对采自广西部分地区181个猪场的7739份血清进行了伪狂犬病野毒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2012—2014年检测的181个猪场中有15.47%的猪场为PR野毒阳性场;在7739份猪血清样本中有7.55%的为阳性样本;在所检测的8个市中以玉林市、南宁市、梧州市的阳性率较高。说明广西猪群已普遍存在PRV野毒株感染,并呈散发性流行,且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故加强广西地区猪场的PR防控和净化工作尤为重要。

  • 标签: 广西 猪伪狂犬病(PR) 野毒感染率 血清学调查 g E-ELISA
  • 简介:以桑蚕抗性品种桂蚕N2和常规品种两广二号为对象,用昆虫针在蚕体表制造创口接种新采集的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研究它们感染BmNPV的差异。结果显示两广二号的BmNPV创伤感染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46×10~6PDV/mL,相当于脓病末期蚕血液稀释264倍的值,属于易感品种。而同等条件下桂蚕N2的LC_(50)为2.21×108PDV/mL,相当于稀释不到3倍的值,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耐受度显著高于前者,具有很强的抗核型多角体病毒创伤感染的能力。饲养桂蚕N2能显著减少蚕期创伤感染BmNPV的几率。

  • 标签: 核型多角体病毒 创伤感染 穿刺 桂蚕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