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一般意义上的党际交流就是指不同国家政党之间开展的交往活动,包括访问、参会、互致信函等多种形式。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一种动态行为,它体现了政党之间互动的出发点、内容、过程及结果。党际交流不同于政党外交。政党外交是主权国家政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间关系而展开的对外交往活动。党际交流的外延要比政党外交大得多。党际交流泛指一国政党与他国政党进行的一切形式的往来活动,交往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关系,交往对象可以包含他国非法政党,交往方式不受外交礼仪、外交原则限制。

  • 标签: 党际交流 建国前 政党外交 经验 中共 交往活动
  •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毫无疑问,认真总结这些重大成绩和宝贵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 标签: 社会管理思想 中国共产党 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胡锦涛总书记
  • 简介:西欧国家投票权扩大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产生了国家认同危机,后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民族国家构建中通过战争等方式并入的新的群体,以及在社会结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打着民主的口号要求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投票权平等化,从而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对抗和紧张关系。而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性回应——逐步开放投票权,则缓和了民族国家的这种对抗和紧张关系。西欧国家投票权开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尽管存在着道路上的差别,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实现了投票权的平等化。投票权的平等化除了暂时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级与利益边缘阶级之间的冲突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积极意义,它以民主的名义把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和族群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民主国家认同。

  • 标签: 选举 投票权 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
  • 简介:道教何时传人新加坡,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学者根据碑文史料推论在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前后,就已经有了华人庙宇。然而当时的庙宇,创立者和管理者都不是道士,但从所供奉的神明上来看,这些华人庙宇无疑属于道教信仰或者成为世俗化的道教信仰。

  • 标签: 道教信仰 新加坡 办学经验 社会教育 学院 庙宇
  • 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来看,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本地化;是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来看,重庆经济建设以民生共富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民主高效为导向,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社会建设以平安和谐为导向。生态建设以森林低碳为导向。它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案例和示范。

  • 标签: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中国化 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庆经验与模式
  • 简介:6月19日至20日,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经验交流暨先进表彰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全面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历程,明确了中国基督教界进一步做好公益慈善事业的方向和途径。会议还表彰了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了《中国基督教大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倡议书》。

  • 标签: 公益慈善事业 经验交流 基督教 表彰会 中国 先进个人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的赋义应当始于人的“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的、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情感赋义”的谈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的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的起点是人的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的情感。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的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黑龙江伊协于2011年11月14日至16日在哈尔滨召开了全省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指导及经验交流会议,传达贯彻中国伊斯兰教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全面提高全省清真寺的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解经”工作深入开展,

  • 标签: 经验交流会 黑龙江省 清真寺 管委会 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伊斯兰教
  •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性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性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与社会 经验 文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