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制度公正就是使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规范体系。德福背离现象存在的主要根源是制度问题或者体制问题。德福统一是评价社会制度是否公正的主要标准之。制度公正的基本功能是抑恶扬善,有效调节人的善恶行为,最终实现德福统一的理想目标。

  • 标签: 制度公正 德福统一 有效途径
  • 简介:<正>当前,进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的呼声,又次在华夏大地回响。为了发展这种大好形势,切实地把改革向前推进,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来统一全党思想。同革命样,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全党上下必须思想统一,步调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 标签: 有中国特色 加快改革 社会主义理论 解放思想 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统一”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个重大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对真理和价值的尺度以及价值的层次结构存在分歧。长期以来,人们强调从客体方面把握真理的属性,却并不正视真理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满足"关系,尤其是对实用主义并非科学的批判导致了真理的效用价值被严重忽视。其实,真理与价值原本就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存在着递进——反馈的关系,即由追求超功利的直接价值(求真)进至追求功利的间接价值(求善),而求善活动的实现又反作用于、并强化着人们的真理追求。

  • 标签: 真理 价值 递进——反馈关系
  • 简介:南北朝时期,在有关“五经”的师承上,南北儒学方面如双水分流,各有渊源;另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修正。南方儒学在周隋之际北传,589年隋统一南北后,儒学进步的交融造就出如刘埠、刘炫这样兼通南北的儒学大师,南学更度风行河洛。在唐初大统的背景下,孔颖达兼采南北,加以折衷,主持修订了《五经正义》,完成了这时期儒学的初步整合和统一

  • 标签: 南北儒学 孔颖达《五经正义》 刘炫 刘埠 兼用南北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谈起。哲学史上的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的统一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祖国和平统一是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目标和崇高愿望。在今年新春茶话会上,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进行两岸高层接触,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八项重要主张,在海内外中华同胞中引起强烈反响。3月9日,各宗教团体的宗教界人士,在京召开座谈会,座谈江泽民主席的重要讲话,各宗教团体领导人在会上畅谈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真诚期望。本文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特载发表。

  • 标签: 海峡两岸 道教徒 两岸关系 两岸经济 文化交流 祖国
  • 简介:笔者在研究近现代道教时,接触到近现代史上中国道教在遭受外人蹂躏时的抗争,和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十多年来大陆与台、港、澳道教界以至国外道教界交往,对于世界上只有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迫切愿望及实际行动,是感人肺腑的。

  • 标签: 坚定信念 祖国统一 一个中国 统一祖国 中国 台湾省
  • 简介: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的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祖国完全统一思想的系列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和平统一发展理论:提出'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把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构建两岸和平发展的新路径;提出'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从中华民族的高度去谈两岸关系,用中国梦囊括两岸的未来和命运,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国两制'的科学内涵,为推动两岸关系取得实质性发展迈出了重要的步;提出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从民族的整体高度来解决统一问题,坚持从人民的主体性角度来解决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深刻领悟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进步丰富和发展'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祖国统一思想 中华民族复兴 “一国两制” 人民主体性
  • 简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80年的奋斗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这条经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精辟地指出了对待科学理论应有的科学态度,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科学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

  • 标签: 建党学说 党的事业 坚定信念 党的建设 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 有机统一 生态建设
  • 简介:解决经济活动中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谋求两者的和谐与协调之途,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人的生存方式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的主观目的性和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客观制约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性,是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对立的历史根源;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则是其认识论根源。这种对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紧张。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的繁荣则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谋求两者的有机统一。两者统一、整合而形成种基本的经济伦理:“考虑整体的经济价值”,即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有兼顾道德价值的创造行为,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在解决两者的冲突、保持和谐与合作方面,它是种合适的经济伦理。

  • 标签: 经济价值 道德价值 对立 统一
  • 简介:2015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这论述,提出了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即坚持唯物史观与翔实准确史实的统一

  • 标签: 唯物史观 史实 历史结论 中央政治局 方法论原则 集体学习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大特点.这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的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姚配中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汉易象数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的“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元”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的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种沟通象数、义理的宏大学术视域。

  • 标签: 姚配中 周易姚氏学 元理论 爻画变化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 简介:本文将以公元2世纪至尼西亚公会议前期这段时间为界,梳理希腊化的护教士、教师们围绕父与子(道)在本质同统一问题上的争议,分析为在此神学背景下催生的亚流次位论(Subordinationism),探其理论在父子关系同统一争论上的界定及其延伸的问题,寻其背后之新议。

  • 标签: 希腊化 统一 同一 亚流次位论 父子关系 界定
  • 简介: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的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批评退溪的“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的。霞各很推崇儒家经典中的《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体境界的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的重要启示。

  • 标签: 霞各 性理学 德性 情感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