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的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的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的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的自由、灵魂的不朽与上帝的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的"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的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的至善),而在于由人的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的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的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的直接的"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的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的要求(出于对法则的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的、不是配不上幸福的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的幸福,即给人的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的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的实践提供普遍的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从诠释学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老子》中“”字共有7处,意蕴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将“”范畴引入到生命、自然、社会层面,展示了一条“”从何来,又如何至“”的内在理路。

  • 标签: 《老子》 文化 辩证思想 社会层面 内在理路 范畴
  • 简介:信仰有着比简单的教理、教规、教条更多的内容。信德道理只为人类表明教会所信仰的内涵;确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明生活的方向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借着人性生活活出信德道理意在追求的精神价值才是信仰的全部意义所在。信仰的精神价值需要通过信仰生活来表达或实现:祈祷生活、礼仪(特别是圣事)生活、伦理道德生活。

  • 标签: 信德 反思 教风 精神价值 性生活 道德生活
  • 简介:不久前有一份《白领健康调查》显示,在将近2000人的心理测试中,表现为“焦虑”的占到52%;表现为“人际关系异常”的为37%;表现为“敌对”的10%。专家认为,“焦虑”“人际关系异常”表现的比例比较高,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白领出现轻度心理异常。

  • 标签: 人际关系 焦虑 集体 健康调查 心理测试 心理异常
  • 简介:本文的目的在于查明目前首尔地区关帝庙祭祀的形式、仪式的面貌及其性质。在首尔地区的关帝庙有东庙、南庙、中区芳山洞圣帝庙中区奖忠洞关圣庙等。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关帝庙依然保持了作为宗教信仰场所的功能。东庙被称为巫堂(shaman)的圣地,起到巫堂的信仰场所功能。圣帝庙是芳山市场的商人为祈愿商铺的繁荣作祭祀的场所。南庙关圣庙是个人为祈愿家庭的平安和求福做祭祀的场所。因此,现在韩国关帝信仰是过去作为武神祭拜的性质变弱,而主要作为财神巫神来祭拜,并成为祈求个人愿望的对象。

  • 标签: 关羽 关公 民间信仰 巫(Shamanism)三国演义
  • 简介:[设计理念]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等都开始给他们带来烦恼.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期(6~11岁)应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4~6年级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亲子关系方面,他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他们不是特别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奉献,父母沟通开始出现一些障碍.而亲子关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人际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 标签: 理解 感受 沟通 亲子关系
  • 简介:佛陀曾经在《杂阿含经》中告诉我们,人受到伤害可以比喻成中了一支箭。更严重的是,人会因为内心不断地重复和加强这个过程,而承受更多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二支箭。乍一听,这个比喻似乎有些夸张,但实际上,这正是我们生命的常态。

  • 标签: 《杂阿含经》 比喻 佛陀
  • 简介:实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的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的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的逻辑建立起的赋予美感的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的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的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有一位女先知亚纳,是阿协尔支派法奴耳的女儿,已上了年纪。她出阁后,与丈夫同居了七年,以后就守寡,直到八十四岁。她斋戒祈祷,昼夜事奉天主,总不离开圣殿。正在那时刻,她也前来称谢天主,并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论这孩子。(路2:36—38)

  • 标签: 天主 虔敬 生活 耶路撒冷 先知 祈祷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今年5月,在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上,福建厦门开展的"文明小博客"活动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中央文明办要求全国各地认真学习福建厦门"文明小博客"活动先进经验并广泛推广.我校厦门市金尚小学开展文明小博客活动也是走在前烈,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我校日常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有效运用文明小博客的功能提升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成为笔者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开展相应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运用文明小博客的一些功能,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所带来的缺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标签: 文明小博客 功能 心理活动课 有效运用
  • 简介:宽恕是人们面对侵犯者由消极动机向积极动机的转变。惩罚性公正是通过强加的惩罚来实现公正的方法,惩罚性公正修复了有侵犯造成的地位/权力担忧。而恢复性公正强调的是受侵犯影响当事人共同协商决定侵犯的解决方案怎样实现公正,恢复性公正有效地处理侵犯造成的价值威胁。而产生哪种担忧依赖于受害者感知是否与侵犯者有共享身份。相关研究中指出,宽恕与恢复性公正过程呈正相关。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宽恕与公正过程的内在关系研究,使用更客观的研究方法测量指标来研究两者的关系。

  • 标签: 宽恕 惩罚性公正 恢复性公正 侵犯担忧 共享身份
  • 简介:宗教文本的翻译者,谨小慎微、力求精确地在向另一种语言传达被信徒视为的神圣之言,以免改变其意义或意图。然而,对于诠释翻译之本质的多学科研究却表明,这往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通常,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的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读者特定的情况有所变化的。每一个读者或翻译者都在与文本之间产生特别的对话,这对话是自发的,或者是根据读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具有独特性的。因此,翻译者超越了传统语文学的界限,进入了诠释学的范畴,从诠释的客位视角转为主位视角。文本的对话属性已为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等人指出。贝克尔的"动态语言"理论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于翻译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当代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上,我们将探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探讨宗教文本的对话性、启发性转变性特征及这些特性对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有哪些启发。

  • 标签: 诠释学 文本 读者 对话 语境
  • 简介:西方心理学中的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中的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的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有益的观点实践中的建议。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享受,是封建传统的重要表现。毛泽东历来反对官僚主义,他始终以身作则,彻底同“官国”传统决裂.为全党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典范。官僚主义就其对待群众的态度作风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表现,因而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大的危害。共产党人应当是同“官国”传统彻底决裂的战士。在执政备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品格情操.是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重要保证。防范反对官僚主义必须改革完善国家领导制度.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才能把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活动范围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也才能有利于逐步创造消除官僚主义赖以产生的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官僚主义 特权作风 人民公仆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产生的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学的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本文对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国际战略对外工作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对外工作的主要目标;站稳民族立场,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方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工作的基础;反对大国主义与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对第一、第二中间地带国家的态度方针;对战争、和平问题的估计与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向外国学习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的问题。

  • 标签: 毛泽东 国际战略 对外工作 思想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