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中藉助国际敦煌项目网站公布的彩色照片,对敦煌文中的"汝""何碓无觜、孤碓无觜""初来花下""博""沿寮""复制""悬沙""椷"等八则疑难字词,从形、音、义三方面对它们的词义作了细致深入的辨释。

  • 标签: 敦煌变文 疑难字词 词义 辨释
  • 简介:文章以敦煌文中的'青楼'为例梳理了它在各个时期的意义,以期对'青楼'的含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 标签: 敦煌变文 青楼 常用词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与唐代“普贤”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比较,一个是不同经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本文以敦煌文中的佛教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在整理、归纳、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称谓语进行整体的观照和个别的详细描写,并结合传统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词义、词和语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诠释,以期能清楚地呈现其语言特色,进而透视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在语言领域中的相互交融,旨在进一步把握唐、五代时期称谓语的全貌。

  • 标签: 敦煌变文 佛教 称谓语 特色
  • 简介:文章通过对敦煌文P2418号《佛说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以下简称《讲经文》)中,4处“可”字特殊用法的分析,并结合笔者母语宁武方言中副词“可”既可表程度加强,亦可表程度减轻的语言现象,最终认为《讲经文》4处“可”字特殊用法皆表程度减轻,且由表程度加强发展而来。“可”的这种特殊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晋语区中得以保留。

  • 标签: 《讲经文》 宁武方言 “可” 程度减轻
  • 简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二十三》(以下简称《药王品》)讲述的是佛向宿王华菩萨宣讲药王菩萨的前身一切众生生喜见菩萨精勤修行、燃臂供养而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的事迹。该经云,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一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其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该菩萨一心求佛,精进修习苦行,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后又暗自发心:“我虽以神秘力供养如来,不如以身供养。”

  • 标签: 法华经 菩萨 敦煌 供养 三昧 修行
  • 简介:新贸易时代的来临,正为敦煌网这样的领先者带来高增长机会。得益于技术的助力.全球化贸易正日益简单高效,触手可及。

  • 标签: 敦煌 全球化贸易 裂变 增长机会
  • 简介:人间四月天,拣了一个周末,匆匆地飞了一趟敦煌,去拜谒那些行走于丝绸之路的先人,领略两千年前中原文化和西域风情相融交汇的壮丽与辉煌。党河的夜色天际边那一条晚霞画出的红线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我乘坐的飞机才在敦煌国际机场的上空盘旋降落。我随着人流穿越灯火辉煌的广场和栈桥。

  • 标签: 敦煌 丝绸之路 中原文化 国际机场 先人 西域
  • 简介:《严群文集》四册历经数载,已由商务印书馆于2016年全部出齐。全书经整理者多方参核,反复斟酌,已成为古希腊哲学史专家严群先生一生学术活动之总汇,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由于编辑范围的限制,文集也不无遗珠之憾。此外,集中单篇著述多不标出年月,集后所附《严群年表》,亦有可商榷、精密处。今补数则,并为系年,以飨同好。

  • 标签: 严群 《严群文集》 佚文辑补 著述系年 生平考订
  • 简介: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到了蒲公英精灵王国。这里到处充满了惊奇和小秘密,来到这里,我们要完成蒲公英精灵王国的探索之旅。蒲公英精灵王国里有许多项目,攀登、搭建房屋、毛毛虫比赛……我们尝试着各种不同的项目,从中锻炼和拓展我们各种不同的能力。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画草帽环节。

  • 标签: 草帽 蒲公英 王国 毛毛虫 房屋
  • 简介:2016年是牙含章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郑信哲研究员选编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研究中心资助的《牙含章文集》适时出版。作为毕业于该所的学生,能够负责此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荣幸至极。

  • 标签: 民族问题研究 牙含章 乌斯藏
  • 简介:敦煌遗书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题记中,有“毗尼藏主”称号。它的出现,显示了敦煌许多佛寺的律寺特色。竺沙雅章先生早年曾指出,敦煌十七寺都是律寺。①上山大峻先生讨论了古逸《四分戒本疏》的流传。②土桥秀高先生综论了敦煌律典的特色。③任继愈先生和方广锠博士从敦煌大藏经史的角度论及了“毗尼藏”问题。

  • 标签: 敦煌遗书 供养人 莫高窟 任继愈 壁画
  • 简介:摘要纪录片《敦煌画派》梳理了大量的敦煌美术艺术的历史资料,充分吸纳了“敦煌画派”研究的最新成果,创造性的通过美术史的角度进行叙述,通过对静态的壁画及彩塑的深入解读,挖掘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涵。突破以往纪录片绝对客观的表述方式,以人物叙述为线索,构造与敦煌精神相符合的人文情怀。

  • 标签: 情景再现 历史文化纪录片 地缘文化 口述史
  • 简介:"家园合力,共育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肯定。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如何凝聚双方的力量,借用共育的途径,促成幼儿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都是我认真思考的内容。在不断摸索与践行中,我努力地寻找方向,一次次家园间的沟通与交流中,我欣喜地发现了在家长、孩子与教师之间的种种变化。教师收获了教育的幸福,家长收获了教育的成果,孩子收获了健康的成长。

  • 标签: 共育 告诉我 对我说 就这样 听着 王晓
  • 简介:敦煌》以寻找现场、历史回响、对话经典的方式,为当下诗人提供了精神聚会的空间。它是宁静的、纯粹的。《敦煌》所蕴含的民间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在消费时代,诗人成为边缘人,成为被职业身份遮蔽的精神身份,在此情况下,诗歌写作成为诗人的另一种人生,诗歌民刊成为诗人精神聚会的纸上沙龙。

  • 标签: 《敦煌》 现场 历史 经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陈寅恪不仅提出了"敦煌学"的学术概念,而且在敦煌学的草创时期,熟练运用敦煌发现的新材料研究了许多新问题,包括对隋唐政治史、佛教史、文学史和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发前人未发之覆,成为其时学术潮流的引领者。陈寅恪引用时人所说敦煌是我国学术之伤心史,并非限于指外国人掠夺石室宝藏,更在于强调我国学术研究之落伍。陈寅恪的敦煌学研究方法与成就,对于当今敦煌学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陈寅恪 敦煌学 学术潮流
  • 简介:5月,新版《敦煌女儿》正式演出前,我在网上看见该剧的宣传照。照片的主体,是一尊静默的禅定佛陀像。右下角,是樊锦诗小小的背影,抬头深深凝望。崇高与渺小,永恒与刹那。一霎时,我被画面击中。幽暗的佛陀像,仿若有光,而那个小小的背影,积蓄着无穷的力量。这是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走过的第7个年头,这其中一次次将自己砸碎、糅合、再重塑。当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这次所讲述的,又是一个全新的故事——用诗化的方式讲述初心与信仰的故事。

  • 标签: 女儿 敦煌 道光 上海沪剧院 樊锦诗 佛陀
  • 简介:清朝康熙年间积极开拓西域,并以此为契机对嘉峪关以西地区渐次经营,而移民屯垦则是清朝经营关西地区的主要手段。雍正五年至六年间,征集甘肃各州县移民2405户、约1万余人至敦煌。分给土地,鼓励垦种,对移民进行了妥善安置。移民的到来,不仅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敦煌的人口基础,也对敦煌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雍正移民之后,敦煌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并于乾隆、道光时期达到峰值,但由于兵燹的增多,咸丰、同治年间敦煌人口数量有明显减少,至清末时又有所恢复。

  • 标签: 清代 敦煌 人口 族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