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牙冠、牙根等外部形态,髓腔、根管等内部形态两个方面,概括近期的研究结果,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上颌第一前磨牙 形态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形式桩核冠修复体对上颌第二前磨牙折裂模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需要进行桩核冠修复的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不同形式根管桩系统进行对照比较,观察折裂模式。结果钴铬合金铸造桩和石英纤维桩在折裂模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根管桩系统与对照组抗折性能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为临床合理选择桩核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第1前磨牙X线片法髓腔物理量方面的数据。方法用X线平行投照法拍摄实体牙颊舌向和近远中向X线片牙影像,根据本文对髓腔根管定的分型标准对根管进行分型。用电脑配套的柯达成像系统测量(mm)X线片牙的髓高、髓宽、根中颊径、根中舌径、根尖颊径和根尖舌径。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X线片牙的髓腔物理量值。结果100颗上颌第1前磨牙中X线片牙根管有6种类型,Ⅰ-1-1型占33﹪,Ⅰ-2-2型占17﹪,Ⅰ-2-1型占13﹪,Ⅰ-1-2型占4﹪,Ⅰ-2-1-2型占3﹪,Ⅱ-2-2型占30﹪。X线片牙的髓高3.09±1.18,髓宽3.88±0.61,根中颊径1.76±1.18,根中舌径0.59±0.34,根尖颊径0.79±0.89,根尖舌径0.35±0.28。髓腔物理量各测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结果说明湖北地区上颌第1前磨牙根管类型主要是Ⅰ-1-1型,Ⅰ-2-2型,Ⅱ-2-2型。X线片牙物理量测值经相关及回归分析,如果有相关性的配对项,可用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值(X)来推测因变量的值(Y)。为口腔临床实践提供髓腔物理量方面的未知数据。用X线片牙研究牙的物理量方法简单、可行、实用。

  • 标签: 上颌第1前磨牙 X线片牙 髓腔 物理量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新型大块充填流动树脂修复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患者52名,208颗患牙,年龄在30-60岁之间,其中男22例,女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楔状缺损患牙104颗,采取新型大块流动树脂修复;对照组楔状缺损患牙104颗,采取复合树脂修复。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修复完成一年后,比较两组在修复体外形,边缘染色,继发龋,牙齿敏感等指标上有无差异。结果:一年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新型大块流动树脂修复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成功率是97.1%,对照组复合树脂修复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成功率95.2%,两组比较,统计学结果无差异。对术后牙敏感,边缘密合性的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效果相当。结论:将新型大块充填流动树脂应用在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修复中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流动树脂 复合树脂 楔状缺损 前磨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区根管横截面的形态。方法选择15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11个,双根牙4个),利用Isomet低速金刚砂切片机,在距解剖根尖1、2、3、4、5、6mm处垂直牙体长轴切割。然后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利用PhotoshopCS8.0软件测量各截面根管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按标准记录根管横截面的形态。结果共获得切片111个,根管共138个,其中长椭圆形根管发生率为42.0%。单根管牙的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以长椭圆形根管形态为主,其发生率向根尖降低;双根牙的颊根管颊舌径大多小于近远中径,但腭根管颊舌径均大于近远中径,长椭圆形根管发生情况更复杂。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区根管横截面形态复杂,可能影响根管治疗的质量。

  • 标签: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尖 根管 长椭圆形
  • 简介:目的观察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镍铬金属桩核修复上颌前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口腔科行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的143例患者的176颗患牙,随机分为A、B两组,各88颗。分别使用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镍铬金属桩制作桩核,然后用烤瓷全冠进行修复,随访2年,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A组成功86颗,失败2颗,成功率97.7%;B组成功85颗,失败3颗成功率96.6%。两组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金属桩核修复上颌前磨牙,临床效果基本相同。但玻璃纤维桩在失败后的再次修复方面具有铸造桩核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在上颌前磨牙的桩核修复方面首选玻璃纤维桩。

  • 标签: 上颌前磨牙 桩核技术 玻璃纤维桩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玻璃纤维桩加树脂与铸造镍铬金属桩对上颌前磨牙修复的效果,为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 6月至 2014年 9月期间口腔科收治的牙冠缺损患者 145例( 152颗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玻璃纤维桩树脂核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每组 76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总成功率,及咀嚼效能有效率等指标。结果:玻璃纤维桩树脂核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分别为 94.73%和 84.2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核组,玻璃纤维树脂桩核组患者的脱落发生率、冠折、根折、牙龈炎及全冠松动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璃纤维桩树脂桩核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术后 1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P > 0.05) ;术后 2 年的有效率比较,玻璃纤维树脂桩核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核,玻璃纤维加树脂桩核在修复上颌前磨牙缺损的成功率更高,患者术后咀嚼功能更理想,临床效果更显著,可以加大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根据年龄(20 ~ 29岁、30 ~ 39岁、40 ~ 49岁、50 ~ 59岁)分层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的数据资料各100例。400例患者中有324例CBCT数据资料符合标准,其中男166例、女158例,年龄20 ~ 29岁82例、30 ~ 39岁82例、40 ~ 49岁82例、50 ~ 59岁78例。统计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数目、根管长度和根管弯曲度,并对不同年龄段根管长度、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的分析得出,下颌前磨牙基本为单根管(647/648颗),仅见1例右下第一前磨牙双根管。下颌前磨牙弯曲度以一级弯曲(5° ~ 10°)和二级弯曲(10° ~ 25°)为主,前磨牙根管长度大多处于正常范围(15 ~ 25 mm),下颌第一恒磨牙弯曲度近远中根均以二级弯曲(10° ~ 25°)为主,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尖到根分叉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短(F左侧=11.16,P左侧<0.001;F右侧=11.51,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1.31,P左侧=0.19;t右侧=0.51,P右侧=0.61);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长(F左侧=7.03,P左侧<0.001;F右侧=12.25,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0.64,P左侧=0.52;t右侧=-0.11,P右侧=0.91)。结论本研究中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相对简单;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复杂,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系统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差异,但增龄性变化无区别,CBCT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双尖牙 锥形束CT 根管疗法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二前磨牙 下颌第一恒磨牙
  • 简介:目的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I类错牙争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 标签: 第三磨牙 牙萌出 第二前磨牙 正畸
  • 简介:下颌前磨牙根管经常会出现分又,但完全分离的根管却非常少见。这类根管在X线片上很容易辨认。下颌第一前磨牙特别容易出现不完全分离的舌侧副根管,鉴别这类牙齿的根管结构比单根管牙要困难。没有绝对可靠的影像学表现可用来确定根管系统的形态.然而在X线片上还是能看到一些根管分叉的表现,当然这些表现也可能会被忽略掉。根管治疗前的偏斜角度投照X线片对于发现根管分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病例的治疗问题并非在于颊侧根管的扩大,而是在于找到并扩大可能存在的舌侧副根管。因此,必须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解剖学标志。

  • 标签: 根管治疗前 下颌前磨牙 出现 下颌第一前磨牙 侧副根管 根管分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青少年患者,将其分为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18例)和非拔牙组(18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拔除第二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能增大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使第三磨牙更加直立,有利于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 标签: 第二前磨牙拔除非拔牙矫治萌出间隙第三磨牙倾角
  • 简介:多生牙(supernumeraryteeth)也称额外牙,是指比正常牙列多的牙。国外报道发生率1.04%-2.00%,国内资料其发生率占恒牙列人群的1%-3%。发生原因尚未认定。一种推测可能是牙源性上皮活性亢进的结果;或是牙板断裂时,脱落的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或是恒牙胚分裂而形成;另一种推测是与发育缺陷或遗传有关。现报道1例上下颌前磨牙区4颗多生牙病例。

  • 标签: 前磨牙区 多生牙 上下颌 牙源性上皮 细胞过度增殖 发育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颌前磨牙反复牙周脓肿及其引起的牙髓根尖周病变的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4例患者的78颗患牙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和根管治疗,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根管治疗3、6个月及1年后复查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87.18%及79.49%,大部分患牙得以保留。患牙症状明显减轻,咬合功能基本恢复,松动度及牙周袋深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反复牙周脓肿引起的牙髓刺激症状经牙周基础治疗及脱敏或窝洞充填后,症状明显减轻的可不做牙髓处理,若症状没减轻或加重者应行根管治疗术。

  • 标签: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牙周基础治疗 根管治疗
  • 作者: 高羽轩 张岚 周学东 黄定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对上颌第一前磨牙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患者因正畸或牙周病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从中选取牙体完整、根尖孔发育完成的双根管牙20颗,对其显微CT(micro-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模型中模拟传统开髓洞型、桁架开髓洞型与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的开髓与根管治疗(每组样本量均为20个)。建模完成后进行有限元分析,记录纵向及斜向负载模式下各组模型的牙颈部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VM)并观测各组模型的应力分布模式。结果纵向负载模式下,3种开髓洞型牙颈部颊侧和腭侧VM分别为:桁架开髓洞型[(146.0±12.9)和(167.6±15.9)MPa],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142.6±13.7)和(168.1±17.4)MPa],传统开髓洞型[(188.7±13.4)和(200.9±25.7)MPa]。与传统开髓洞型相比,桁架开髓洞型(t=9.01,P<0.001;t=4.59,P<0.001)和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t=9.64,P<0.001;t=3.76,P=0.004)均可有效降低根管治疗后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和腭侧牙颈部VM,同时缓解应力在面集中力加载区域、牙颈部及牙根的集中。在斜向负载模式下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在两种负载模式下,桁架开髓洞型与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间颊腭侧牙颈部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可以有效保护根管治疗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标签: 牙窝洞制备 有限元分析 开髓洞型 上颌第一前磨牙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为上颌磨牙区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上颌磨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患者41例(共41个牙位),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49.7±1.8)岁(18~66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术中切开翻瓣,微创拔牙,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在正确的三维位置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非埋入式愈合。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并检测ISQ值后行牙冠修复。永久修复后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评价指标为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和完成修复后12个月的成功率;术后即刻、6个月以及永久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的颊腭侧、近远中跳跃间隙大小及术后即刻和6个月种植体ISQ值。结果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存留率为100%(41/41);完成修复后12个月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41/41)。种植体植入时扭矩为(42.77±0.79)N·cm。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和腭侧跳跃间隙分别为(3.15±0.16)和(2.86±0.18)mm,近远中跳跃间隙分别为(2.94±0.19)和(3.77±0.21)mm,术后6个月及牙冠修复后12个月随访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周围均无跳跃间隙。术后即刻与6个月种植体的ISQ值[分别为(74.78±0.59)和(80.20±0.4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P<0.001)。结论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和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后即刻种植可行,牙槽骨与种植体能实现良好的骨结合,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牙种植 即刻种植 上颌磨牙 翻瓣术 骨结合 非埋入式愈合
  • 简介:上颌磨牙舌尖的缺损,临床通常采用拔除术.为了避免拔牙后义齿修复而致的异物感,作者对这类病例进行了探索性的治疗和修复,本文对26个病例进行了治疗随访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上颌磨牙舌尖缺损 治疗 修复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