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下颌骨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骨厚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发生于左下颌骨的源性硬化性癌。患者女,54岁。左下后牙疼痛不适3个月伴下唇麻木1个月。临床表现为下颌骨膨隆明显。镜下观察见条索或小巢团状的肿瘤细胞浸润于密集硬化的基质中,可见神经周侵犯。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角蛋白(CK)5/6、p63、CD56、CD99阳性,Ki-67阳性指数多在10%或以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表现为EWSR1基因重排阴性。术后随访30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口腔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口腔疾病防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广东省口腔医学会提出"守护健康,治疗病患,保留天然"的指导思想,旨在防止经济发展和资本渗透使临床诊治出现商业化趋势,导致保留天然的诊疗主旨受到冲击,加强和凸显口腔医学各学科优势,引导口腔临床健康发展。

  • 标签: 口腔健康 守护健康牙 治疗病患牙 保留天然牙
  • 简介:摘要MRI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关节盘的形态及移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了解颞下颌关节MRI的适应证、禁忌证、扫描方案及成像参数对于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熔覆(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下颌双侧游离端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过程中支撑角度对支架适合性的影响。方法以下颌双侧游离端列缺损石膏模型为原始模型,设置对照组排除系统误差后,使用钛合金粉末,SLM制作支撑角度分别为0°(水平组)、45°(45°组)和90°(垂直组)的可摘局部义齿支架(每组6个)。将支架戴入原始模型,通过复模法获得具备支架组织面形态的石膏模型。用三维扫描仪分别扫描原始模型和复模得到的石膏模型,数据导入Geomagic Qualify软件,通过目测法以及分析支架组织面与模型的间隙评价支架的适合性。结果3组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与石膏模型紧密贴合,无明显翘动。水平组支架与模型间的总体偏差[(0.146±0.017)mm]显著小于45°组和垂直组[分别为(0.182±0.015)和(0.185±0.022)mm](P<0.05),45°组与垂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组支托处偏差显著小于45°组(P<0.05),垂直组支托处偏差与水平组、4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组卡环处偏差显著小于45°组和垂直组(P<0.05),45°组与垂直组卡环处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支架舌杆处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3种支撑角度SLM制作的下颌双侧游离端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适合性均可满足临床要求,推荐优先选择水平向支撑角度制作义齿支架。

  • 标签: 义齿,局部,可摘 义齿设计 三维打印 支架 适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骨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骨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骨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骨长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P<0.05),其余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骨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骨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骨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骨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 标签: 导航技术 下颌骨修复重建 三维形态变化 注册方法 精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涉及下颌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实施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90例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予以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对照组行下颌骨节段切除术,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手术情况、远期效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与病灶间距、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研究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71.11%、复发率为22.22%、转移率为6.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3.33%、20.00%、6.67%,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随访结束时研究组WHOQOL-100量表评分较之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治疗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鳞癌 下颌骨 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腔种植修复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列缺损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 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 标签: 下颌角截骨 数字化设计 修复外科 定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口腔种植修复列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80例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修复,观察组患者采用口腔种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的效果。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 (95.0%)显著高于对照组 (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经口腔种植修复后舒适程度、美观程度、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种植修复列缺损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既美观又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口腔种植牙 修复 牙列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表现包括关节盘移位及退变、关节腔积液、髁突及翼外肌异常改变。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成为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的金标准。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MRI表现对于口腔医师选择正确的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骨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骨中央性癌2例,下颌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下颌骨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骨及髁突位置。

  • 标签: 下颌损伤 重建外科手术 下颌骨缺损 定位导板 下颌骨修复重建 腓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结合体种植治疗先天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先天缺失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仅实施体种植,观察组在体种植前6~18个月实施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体种植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629、4.786、4.058,P=0.031、0.029、0.044)。观察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牙齿咬合力均高于对照组(t=8.265、4.585、3.722,P=0.001、0.001、0.001)。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701、2.625,P=0.001、0.011)。结论正畸结合体种植治疗先天缺失效果较好,可提高短期内种植成功率,改善牙齿咬合力,促进咀嚼和语言功能恢复。

  • 标签: 先天缺失牙 正畸 牙体种植 咀嚼功能 语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周维护在老年人周健康中发挥着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本院口腔科牙周病老年患者,实验时间集中在2019年3月-2020年8月,实验人数共计64例。本次实验采取编号分组方式进行,依据编号奇偶性确定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联合周维护,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差异突出,(p<0.05);深入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有着较大幅度的下降,两组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之间差异突出,(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周健康中周维护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在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方面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牙周病 牙周维护 老年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沙砾性假痛风或白垩性假痛风是一种焦磷酸钙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内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及其周围滑膜、韧带、肌腱和关节囊的总称,是临床极少发生的一种罕见病例,尤其在颞下颌。该文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分型、影像及发病诱因、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

  • 标签: